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梅新林
经中国红楼梦学会总体谋划,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处具体实施,并承蒙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精心筹备,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即将圆满落幕。在此,对为本次会议付出诸多努力的各位领导、学者以及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本次年会,我和大家一样,除了诚挚感谢之外,犹有许多感慨,比如张庆善名誉会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赞誉安徽师范大学红学研究的薪火传递,三十六年一轮回,别有一番历史沧桑感;又如出席本次年会的女性学者群体不仅为数众多,而且相当活跃,个个伶牙俐齿,个个富有才情,从而形成了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再如在会议期间既会到了各位老朋友,又看到了诸多新学者,预示着红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1.关于本次年会的学术导向
本次会议所确立的主题,直接关乎“新时代”与“三大体系建设”的宏大叙事,而且彼此息息相关。回顾200多年的红学史,先后经历了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新时期红学四个阶段,在当今新时代红学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红学界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即是在总结以往红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超越前人并具有标志性的新成果,包括学术论著甚至学术流派。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宏伟目标,红学界所肩负的另一重要使命即是自觉将红学纳入上述“三大体系建设”之中,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优势与成果为此作出重要贡献。其中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三大体系的内在关系问题。就学理而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学术创新发展以及表达学术思想观念中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彼此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谓学科体系主要意指由相关学科分支或领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体系与组织体系;所谓学术体系主要意指由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具有特定理念与目标的学术研究活动系统;所谓话语体系则主要意指运用语言或超语言的符号所构成的言说系统。如果说学科体系为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了知识—组织双重系统的平台与框架,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内运用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学术创新活动及其效应的总和,话语体系则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思想和观点的表达方式,因而三者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或交叉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二是红学与三大体系的关系问题。概而言之,即是在“三大体系建设”之中发展与创新“新时代红学”,同时以“新时代红学”的发展与创新成果为“三大体系建设”作出独特贡献。需要红学界同仁当为所为,有所作为。
2.关于本次年会的学术评价
根据大会《纲要汇编》,共收到学术论文114篇,分为以下九个板块:(1)三大体系与红学学科研究;(2)红学史论与评点研究;(3)版本、家世、校注研究;(4)文学研究;(5)人物研究:(6)文化研究:(7)跨文化传译与域外流播研究;(8)改编与影响研究;(9)《红楼梦》与经典文学教育研究。严格地说,对照“新时代中国红学三大体系建设”大会主题的要求,上述论文中作出直接回应的为数不多,集中在第一组文章之中,但更多的是体现在间接回应之中,因为在共同建造新时代红学大厦的工程中,既需要钢筋,也需要水泥;既需要四梁八柱,也需要门墙窗户。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基于原有红学基础上的学术创新都是对新时代红学的有益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并处理好宏观导向与微观批评的辩证关系:宏观导向需要微观批评的支撑,微观批评则需要宏观导向的引领,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中海外红学传播、影视戏曲改编以及面向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三大板块需要学界同仁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以便在红学领域拓展与大众普及两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于海外红学传播这一板块的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特性,特别需要外国语言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唐均、张惠等学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本次大会发言中曹立波的《清代<红楼梦>自广东出海现象及其成因研究》也涉及这一领域。建议从译介学走向传播学以及中外红学比较研究;影视戏曲改编这一板块成果显著,也更为复杂。顾春芳老师在北京大学的倾力实验诚为可贵,令人感动。詹丹先生对于新版《红楼梦》电影的独到精彩的分析,可谓是对《红楼梦》跨文体改编的最新回应;关于面向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这一板块,由张庆善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本次会议又展开了专题讨论,曾庆雨老师在小组讨论中曾谈到要将什么样的《红楼梦》传播给中学生?其中涉及价值导向与理想模式问题,需要我们付诸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从我所在第三组小组讨论的情况来看,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认真。从主持到发言再到评议,每个环节都很认真;二是深入。尤其是文本解读的细腻与深化,令人印象深刻;三是精彩。包括顾春芳、王昊两位评议人的评议或深刻、或幽默,各善其长,尤可称道的是除了充分肯定之外还有商榷与建议。结合大会发言以及刚才六个小组讨论的扼要介绍,本次年会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题引领。主要就新时代红学的三大体系建设问题展开讨论,除了孙伟科会长的《关于红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思考》之外,尚有梅新林《文化哲学与生命诗学的融通与创新——关于红学理论重建的几点思考》,向前、陈通武《<红楼梦>学科特性与学术话语刍议》,张志《“红学”“曹学”术语的产生、发展及关系述论》,张健旺、王铭《<红楼梦>作为“红学”的体系性美丽》,姚姝含《红学独特的学术话语和内在体系化诉求》等。
二是理念提升。诸如苗怀明《红楼文献学刍议》以“红楼文献学”重新梳理与研究《红楼梦》文献系统;许飞《论俞平伯“文学考证”》以“文学考证”对新红学代表人物俞平伯的重新审视与阐释;裘新江《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楼梦>文化研究范式及文化意义探讨》从“文化研究范式”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楼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刘紫云《<红楼梦>的情感叙事与时间意识》所论“现代性”问题;等等。以往我们谈论《红楼梦》,更多关注其时代性、经典性,然而时代性是流动的,经典性是永恒的,流动的时代性、永恒的经典性是否即指向现代性,可见“现代性”这个概念犹有重释之必要。
三是论题深化。包括《红楼梦》与大运河文化这一论题,有赵建忠、张云、段江丽等多位学者涉及这一论题。周绚隆《论<红楼梦>中的叙事打断》力图从《红楼梦》文本中总结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叙事经验与模式,富有启示意义。
四是文本新解。这是本次会议提交论文最多、涉及层面最广的领地。俞晓红《<红楼梦>词语校释的零度与偏离》与张洪波《心与礼的博弈:宝黛囫囵情语品味》代表了注重词语与意涵的两种路径。后文针对《红楼梦》第32回贾宝玉对林黛玉所说“你放心”,先从“知心”“交心”“定心”三个层面指出“你放心”的正向“定情”意味,然后论述“你放心”背后始终“无法放心”的悖论与困境,并涉及《红楼梦》的复调性、审美张力以及话语方式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的典型案例。
3.关于本次年会的学术思考
基于本次年会的主题以及相关讨论,我觉得需要我们在以往聚焦于红学的定义、范畴、方法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等方面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红学本原意义上的学术思考,并一同回答好“红学何以为学”“红学以何为学”“红学如何为学”三大问题。
(1)关于“红学何以为学”的问题。由学术界确立的所谓“学”大致可以分为出自学科体系与非学科体系两大类型。按照目前我国学科分类法是先为十三大类,大类下面再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研究方向。而在非学科体系中而称为“学”者,则大致有按区域(如西学、中学、关学、洛学、敦煌学)、时代(如汉学、宋学、清学)、学派(如儒学、道学、理学、心学、佛学)、名人(如老学、庄学、荀学、阳明学、莎学)、名著(如易学、红学)、载体(如甲骨学、简帛学)等等。在此序列中,红学显然属于非学科体系。但另一方面,红学又横跨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建筑学、中医药学等众多学科,是一个由经典名著命名的并以非学科体系进而成为跨学科的开放系统,此即“红学何以为学”的本原意义以及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独特性之所在,所以讨论新时代红学的创新发展,应该由此出发,或者说以此为根基,以此为本原。
(2)关于“红学以何为学”的问题。既然红学是一个由经典名著命名的并以非学科体系进而成为跨学科的开放系统,那么理所当然要以《红楼梦》文本研究为轴心。可以设想分别画出一个横轴线与一个纵轴线,彼此的交叉点即是《红楼梦》文本这一轴心。由纵轴线向上下同时展开的是“文献—文本—文化”三个维度,即以文献为根基,以文本为轴心,以文化为指归。其中“文献”包括原始文献的稽考与研究文献的累积;“文化”则涵盖表层的文化形态与深层的文化精神,然后不断延展和融合所有相关学科,由此构成一个以《红楼梦》文本为轴心的跨学科的开放系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甚至可以说永无止境。由横轴线向左右同时展开的是“溯源—文本—重释”三个维度,其中向左延展的即构成《红楼梦》意义溯源史,比如回溯至《周易》甚至远古神话;向右延展的即构成伴随时间之流进展的红学研究史,这是一个以《红楼梦》文本为轴心的跨时代的开放系统,而且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也是永无止境。以往学界往往执念于“红学”与“曹学”之争,但按照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则对应于“作家”的“曹学”仅仅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而按照上述横轴线与纵轴线的结构,唯有《红楼梦》文本本身是不变的,但对于《红楼梦》文本以及四要素的阐释则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3)关于“红学如何为学”的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建构红学自主创新体系。创新本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范式创新,但在“创新”之前加上“自主”,则主要是要如何赋予红学自主性、自足性、自洽性的学术品格、特点与地位。归纳起来,具有自主性、自足性、自洽性鲜明特点的红学自主创新体系,意指一个独立自足、完整协调的有机系统,是一个基于《红楼梦》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阐释系统。之所以要提出建立红学自主创新体系这样的学术定位,主要是鉴于以往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避免《红楼梦》的阐释成为印证某种理念的工具性文本,而丧失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立自足的价值,尤其需要处理好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辩证关系。
红楼是个大舞台,红学是场接力赛。2024年的年会既是2023年年会的延续,又是2025年年会的新的起点。唯有如此年年相续、继往开来,才能不断将红学事业推向前进。衷心期待2025年年会再度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