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一眼看出宝钗是鬼,蘅芜苑外的残荷与荇菜,点明黛玉之死故事宝玉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可谓独特,她虽然是一个乡下的老妇人,却充满了世俗智慧和情商,巧妙化解了无数尴尬的场面,带来欢乐与轻松。她不仅是贾府太太和小姐们的开心果,还是个能以幽默故事和乡野趣事娱乐众人的人物。当她离开大观园时,还得到了府中众人的馈赠,车上满载着丰厚的礼品。

然而,刘姥姥并非仅仅是个能言善道的乡妇,她的智慧往往被人忽略。她的某些举动似乎能看穿人心,甚至有些神通广大的意味。比如,在她即将离开时,她为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取名,巧姐的名字在后来的命运中果真为她化解了许多困厄。实际上,刘姥姥后来还跨越千山万水,专程去瓜州赎回了巧姐。巧姐与板儿的婚姻,虽不是大观园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也是结局最为美满的之一。

刘姥姥来贾府时,给大家讲述了一些乡下的新鲜事,其中一个有关雪天抽柴的故事隐含了对人命运的深刻寓意。刘姥姥从乡下回来,讲述着他们日常的平凡生活。她提到,村里的人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平日里有空时,他们会坐下来聊聊天,乡村中发生的奇闻异事,无不知晓。当年冬天,连续几天的暴雪让村子里的人无法正常出行,街道上积雪深厚,行走困难。

在这个雪天里,刘姥姥偶然听到院外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她猜测外面可能有人来偷柴草。她小心翼翼地爬上窗台,结果看到的竟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年约十七,容貌美丽,身穿红色大袄,下身是白绫裙。她的头发油亮如镜,衣着鲜亮,显得异常引人注目。

然而,正当刘姥姥讲到这里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火灾打断了她的话题。贾府东南角的马棚突然着火,所有人都慌忙赶去灭火,唯独宝玉还在追问那个故事的结局。宝玉急切地询问:“那个女孩为什么在雪地里抽柴?要是冻坏了怎么办?”但贾母对此显然心有余悸,认为这个故事可能触犯了火神,她立刻阻止宝玉继续询问。宝玉只得无奈闭口。

等到火灾得以控制,众人离开后,宝玉依旧不死心,拉着刘姥姥继续追问那位女孩的来历。为了安抚宝玉,刘姥姥编了一个故事,声称那位女孩来自一个家庭,家里非常宠爱她。这个女孩聪慧异常,读书写字皆能出色,但命运却如此无情,年仅十七便早早去世。她的父母为了表达对她的怀念,专门建了一座祠堂,塑了一尊泥像,希望能让她的“灵魂”永远留在世上。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祠堂的香火逐渐断绝,庙宇也变得破旧不堪。但奇怪的是,那尊泥塑仍然栩栩如生,甚至令村里的人感到害怕。有人说夜晚时常能看到那个女孩的身影在村中徘徊。村民们提议将泥塑移除,重建庙宇,却始终没能消除人们的恐惧。宝玉心生善念,想要修复这座庙宇,然而刘姥姥却给他编了一个故事,告诉他那个祠堂的所在。

第二天,宝玉立即派小厮茗烟去寻找那座庙宇,结果发现庙里的泥胎仍然栩栩如生。令人惊讶的是,庙内并没有女孩的雕像,而是一个铁青脸色的瘟神。实际上,刘姥姥的这个故事暗藏了对薛宝钗的隐喻。薛(雪)和柴(钗)有着巧妙的对应,而那位穿红袄的雪中抽柴的女子,正是薛宝钗。而那位茗玉小姐,正是象征着林黛玉的“玉”字。

此外,刘姥姥早在故事中便暗示了这个命运的变故——黛玉死后,她的灵魂或许成了宝钗。刘姥姥的故事,虽然是在打发宝玉,但它也似乎在无意中揭示了某种不为人知的真相。贾母的视线再转向宝钗的住所——蘅芜苑时,她的心情变得愈加沉重。宝钗的住所简直不像是一个年轻姑娘应该住的地方。四周的环境阴冷而寂寞,院中植物长势虽好,却没有生气,房间内冷清得让人感到不安,几乎没有一点生动和色彩,只有一些书籍、茶具与几支菊花。

贾母看着宝钗的住所,内心的不悦溢于言表。她认为,像宝钗这样年轻的姑娘,居住如此简陋冷清的地方实在不合适。这样的布置太过沉寂,甚至给人一种丧气和不吉利的感觉。贾母觉得这不仅显得贾府待客不周,还会让人觉得有些落魄,而这显然与薛家的富贵身份格格不入。

随着大家继续游园,刘姥姥安静无言的举动显得异常突兀。前面的幽默和故事讲解似乎不再出现,反倒是她的沉默让场面显得有些压抑。结合之前的故事,这种沉默似乎暗示了刘姥姥早已察觉某些深藏的秘密,尤其是她对于宝钗的“鬼”之身份的猜测。她清楚这些事关系重大,不宜轻易言说,于是选择了沉默,避免得罪薛姨妈和其他人,而她的沉默也似乎成了最为智慧的回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