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教程(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141课

1、犛。是《说文》540部部首之一,现在这个部首已经取消。犛字201部首检字检字法归在“牛”部。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读音m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犛,西南夷长髦牛也。”形声字。《玉篇.犛部》:“犛,兽如牛而尾长,名曰犛牛。”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牦牛。后来犛写作“牦”。犛的本义就是牦牛,牦牛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动物,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叫声像猪鸣,所以又称猪声牛。因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也称西藏牛,牦牛尾巴如马尾,所以又名马尾牛。样子如图:

(牦牛)

《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荆山……其中多犛牛。”郭璞注说:“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读jiào,义同边塞的“塞”)外也。”《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指巴浦之地,这些不同于中原的动物非常多。

犛牛外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处密生长毛,因此人们据此多长毛的特征另造了一个从牛毛声的“牦”字,毛同时兼表义。以代替字形复杂的“犛”字。

另外,文献中也用“旄”(《说文解字》有旄字,也读máo)字指犛牛,旄的本义是指用牦牛尾在旗竿上做装饰的旗子。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旄,以犛牛尾注旗竿,故谓此旗为旄,因而谓犛牛尾曰旄,谓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现在通用的牦字也有可能是旄引申出旄牛的意义后制作的一个分化字。古代旄也用于使节出使时符节,用的也是牦牛尾毛。比如《汉书.苏武传》“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大意是:(苏武)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于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掉落了。

(傅抱石画《苏武牧羊》)

(二)犛字的第二个读音读lí。专用于“犛靬(读jiān)”这个词。是汉代西域国名。就是大秦国。也指汉代张掖郡县名,也写作驪靬,在现在的甘肃省永昌县。

大秦国

犛的小篆写法如图:

(犛的小篆写法)

2、氂。现代汉语201部检字法在“毛”部。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音máo。给的解释是:“氂,犛牛尾也。从犛省,从毛。”王筠的《说文句读》称:“'犛省’及'毛’皆其声也。许君于会意字而两体之声皆谐者,例不言声。”朱骏声的《说文解字通训定声》称:“从犛省,从毛,会意,毛亦声。”因此,这个字是形声兼会意字。本义就是牦牛尾。清代徐侃《游李氏松园记》:“有长松数百株,皆偃蹇屹立,枝樛曲上向,叶如氂,团簇满林中。”;也用来指马尾。《淮南子.说山训》:“执而不释,马氂截玉”高诱注说:“氂,马尾也。”。执着而不放弃,就是马尾也能截断玉石。

本义之外:(1)氂还指长线或长毛。《广雅.释器》:“氂,毛也。”《列子.汤问》:“(纪)昌,以氂悬蝨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纪昌(为了学剑练眼睛)用长线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十多天之后,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到了三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有的译本译为马尾巴,似乎并不准确。

(纪昌学射)

(2)通“犛(牦)”。牦牛。《集韵.爻韵》引《说文》称:“'西南夷有长髦牛也。’或作氂。'”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其地多氂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徐霞客在云南见到了牦牛。

(香格里拉的牦牛)

(二)氂的第二个读音读作lí。有三种用法:

(1)用作量词,后来写作釐,就是厘。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十毫曰氂,今皆作釐。”《集韵.之韵》:“氂,十毫曰氂”。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按毫厘本权度之数。《孙子算术》:'蚕吐丝为忽,十忽为杪,十杪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寸。’”后人又移之于称(秤),是权度皆以毫毛起数,其字本应从毛。”毫、厘是重量和长度单位。平常我们说的“差之毫厘”,其中的“厘”,到底微小到什么程度呢?看上面这段话,它最初就是从蚕吐的丝开始算起的。

(蚕丝)

(2)同“斄”。硬而卷曲的毛。下面第三个字会专说到这个字。(3)同“剺”,割;划。

氂的小篆写法如图:

(氂的小篆写法)

3、斄。现代汉语201部检字法在“攵”部。这个字也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lí。给的解释是:“强曲毛。可以著起衣。从犛省,来声。”斄的本义就是硬而卷曲的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著同褚,装衣也。”王筠的《说文句读》:“强者倔强也,屈者屈曲也。”这里的“装褚”,典出《汉书.王莽传》。

《小尔雅.广训》:“杂毛曰氂(上面氂字第二意思)。”胡承珙《小尔雅义证》称:“《汉书.王莽传》'莽好以氂装衣’注云:'毛之强曲者曰氂,以装褚衣中,令其张起也。’”这个记载称王莽喜欢自制衣服,把硬而卷曲的毛絮到衣服里去,应当是能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他的这个原理,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羽绒服保暖原理。

此外,斄还通“犛”,就指牦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斄,假借为犛。”比如《庄子.逍遥游》:“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成玄英疏称:“斄牛,犹旄牛也,出西南夷。其形甚大,山中远望,如天际之云。”

(二)斄的第二个读音读作tái。有两个用法:(1)古邑名。传说为后稷封地。在陕西省武功县南。也作“邰”。(2)古县名。秦代所置,治所是同一个地方。

斄的小篆写法如图:

(斄的小篆写法)

142课

告。读gà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告,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这个解释有怀疑,说:“牛、口为文,未见告义;且字形中无木,则'告意’未显。”他从字形上分析,认为牛和口都没有告的意义,而且字形里没有“木”,所以许慎的告的解释他不认可。他认为这个字应当“入口部,从口,牛声”应当是形声字。其实告的本义,争论很大,目前至少有三种解释:

(一)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说文》称“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他认为牛会触人,所以人们在牛角上装了横木,用以告诉人,牛很危险,同时也防止牛触坏人。前面我们讲牿字时,曾经说过这个横木。许慎认为“在牛角上装横木告诉人”这件事叫“告”。告的本义是告示、报告、告诉、上报。这个解释段玉裁认为很可能是许慎因《易经》的“'童牛之告’而曲为之说,非字意。”

(二)《甲骨文字典》的解释:《甲骨文字典》原文如下:“甲骨文告、舌、言均像仰置之铃,下像铃身,上像铃舌,本以突出铃舌会意为舌,古代酋人讲话之先,必摇动木铎以聚众,然后将铎倒置始发言,故告、舌、言实同出一源,卜辞中每多通用,后渐分化,各专一义。”我们还是看一下告字的甲骨文字形:

(告字的字形演化)

显然,这种意见认为在甲骨文里,“告、舌、言”等字,都象形仰置的铃铛,是象形字。下面的部分,像是铃身,上面的部分,不管是“屮”形、还是“牛”形,都像是铃舌。古代的首领(其实孔子讲学也用木铎召集)在讲话之前,总是先摇动木铎召集大家,然后把木铎倒放(木铎如下图),所以告、舌、言字源相同,聚众为了宣告事情,讲话要用舌头,讲的话叫“言”,在卜辞里三字经常通用,后来渐渐分化,各自有了专用意义。甲骨文分析出来的告的本义是报告、禀告、宣告等等。

(木铎的样子)

(三)《字源》的解释:《字源》认为:告是会意字,从牛,从口。口像器皿之形,字像荐牛于器皿以祭之形。其本义为告祭。这也是网上通行的解释:人们献上一头牛,并进行祷告的情景,这就是告的本义。

三种分析似乎各有道理,大家可自己选择确认。当然,不管是哪一种字形解释,发展到后来,“告”的意义都泛指表达、诉说等。常见的用法有:

(1)上报。《广韵.号韵》:“告,报也。”《沃韵》称:“告,告上曰告,发下曰诰。”比如《诗经.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孔颖达疏称:“告其成功于宣王”,这句诗的大意是:讨伐四方叛乱,成功后就上报给周宣王。再比如陆游的名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是上报的意思。

(2)告诉、诉说;把话说给别人听。《广雅.释诂一》:“告,语也。”比如《汉书.司马迁传》:“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这里的愬,通“诉”,(司马迁)被深深拘禁在监狱之中,这种怨愤,能向谁诉说呢!

(3)请求。如告贷;告饶。《尔雅.释言》:“告,请也。”郭璞《尔雅注》:“求请也。”比如《国语.鲁语上》:“国有饥馑,卿出告糴,古之制也。”大意是:(臧文仲对庄公)说:国家出现灾荒,公卿应当出使请求买米,这是古有的定例。

(4)古时休假叫“告'。古代官吏退休叫“告老”。(5)揭发;告状。比如我们平常说的告密。(6)方言。掭(笔)。就是毛笔蘸墨之后在砚台边或墨盒边上蹭蹭,使笔尖顺溜好写字,书面语称掭,在某些地区,这个动作叫“告”。

(告笔)

(7)方言。给机器或者轮轴一类东西加油。比如:“给缝纫机告点油”。

(8)通“嗥”(háo)。呼叫。比如《诗经.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愈樾《疑义举例》称:“'不告于訩,在泮献功。’二句亦相承,犹云不吴不扬,不告与訩也。'告’,读如嗥呼之嗥。

此外,告还是姓。《万姓统谱》有载。告的小篆写法如图:

(告字的小篆写法)

早年有个简单的字谜,谜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谜底就是“告”字,注意,在小篆之前的字体里,它是有尾巴的。“告”字看似简单 ,其实,它复杂着呢。

143课

1、喾。读k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急告之甚也。从告,學省声。”形声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急告,犹告急也。告急之甚,谓急而又急也。”所以,喾的本义就是急而又急。这个字义,在文献中用“酷”字来表达,酷的本义是指酒味浓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酷,引申为已甚之义。《白虎通》:“酷,极也,教令穷极也。”极和甚等表示程度的用法均从“急告之甚也”引申而来。

现代汉语口语称“酷”一般有赞扬义,有好到极点,特别棒,特别到极点的意思。通常认为是从英文cool(寒冷的;凉爽的; 冷静的; 一流的; 孤傲冷漠的)音译而来,实际上,古代汉语中,“酷”本就有近似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从“喾”字引申而来的。如果觉得喾字不好记读音,记住它跟酷字音义一样,也是个方法。

本义之外,喾字最常见于文献的用法指五帝之一,比如《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五帝中“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五帝的说法也有很多种,这里采用《史记》记载的说法)。

(帝喾)

喾的小篆写法如图:

(喾的小篆写法)

需要注意的是,“喾”字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中,归入“口”部,检字时要注意。

2、口。读kǒu。现代汉语常用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象形字。本义就指口,即人和动物用来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它的字形演变如图:

(口字的字形演变)

从甲骨文到金文、古玺文字,一直到小篆,口字的字形变化不大,象形张口的嘴。比如《诗经.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鸱鸮(chī xiāo)指的是猫头鹰。诗中“口”,用的就是本义。我的手发麻太疲劳,我采芦花来垫巢,我还贮存干茅草,我的嘴巴累痛了,窝还不曾修理好。这是一首禽言诗,借母鸟的口气,诉说她育儿修窝的辛苦与危险。

(《豳风.鸱鸮》诗意)

本义之外,口的意思很多,举常用的说说:

(1)泛指言论,言语。比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mǐn)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大意是:尽力劳作服役为了王事,不敢诉苦不敢抱怨辛劳;既不犯罪也不犯错,众人诽谤的言论却越来越多。

(2)口才。比如《论语.公冶长》:“禦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孔子说:)用快捷的口才来对付他人,常常招来人们的憎恶。

(3)亲口(吃或者说)。比如《诗经.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郑玄《郑笺》称:“能匍匐则岐岐然意有所知也,其貌嶷嶷然有所识别也,以此至于能就众人口自食,谓六七岁时。”

小孩子刚会爬时,似乎能意识到一些事了,他仿佛能辨别一些东西了,到这个状况就可以自己吃饭了,指小孩子六七岁左右的样子(小儿会爬远不到六、七岁,但能自己吃饭,却一般要等到六、七岁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后稷)刚会在地上爬,就既聪明又乖巧,能够自己觅食自己吃饱。很多译本,在这里把“口食”合在一起指代食物,这并不准确。因为这里后稷会爬时,能自己去找食物,并能自己吃,这句诗是赞颂后稷的。他刚会爬就自己吃,不让人管,跟普通的孩子相比,要优秀得多。“口食”一词中,“食”就是食物,“口”是亲口吃的意思。

(4)口味。比如:可口,《老子.检欲第十二》:“五味令人口爽。”这里的爽跟现代汉语并不一样,是丢失的意思。美味佳肴会使人吃得口味丧失。

(5)人;人口。比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大意是: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能没有饥荒了。

(6)容器通外面的部分。比如:瓶口,碗口,缸口。(7)进出的通道。比如:关口,渡口、洞口。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酉阳桃花源)

(7)特指长城的关口。比如:口里,口外。(8)破裂的地方。如:裂口;创口;河堤决口;衣服破了个口。(9)港口。如:通商口岸。(10)武器或工具的锋刃。如刀口,剪刀口。比如《水浒传》第十二回:“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刀口,就是说他的刀的锋刃。

刀口

(11)作量词。比如一口猪。(12)牲畜的年龄。前面讲牛部汉字时已经介绍过,牲畜的年龄是可以由牙齿的多少看出来的,因此,称牲畜年龄,就是几岁口。年龄小的牲畜就是“口轻”。

(13)系统,行业。比如:农林口,科教口等。

此外,口还是姓。《姓苑》有载。口的小篆写法如图:

(口的小篆写法)

1、噭。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jiào。给的解释是:“噭,吼也。从口,敫声。一曰噭,呼也。”形声字。它的本义同“叫”。就是吼叫、呼喊、鸣叫。《广雅.释诂二》:“噭,鸣也。”《字汇.口部》:“噭,与叫同。”比如司马相如《长门赋》:“白鹤噭以哀号兮”指白鹤哀哀地长鸣。

(噭叫的白鹤)

本义之外,噭又指哭声。《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于是噭然而哭。诸大夫皆哭。”何休注说:“噭然,哭声貌。”这是哭出声来的哭,鲁昭公放声大哭起来。跟随昭公的鲁国大夫们也跟着哭起来。

(二)第二个读音读qiào。指口。《集韵.啸韵》:“噭,口也。”比如《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马蹄噭千,牛千足,羊彘千只”颜师古注称:“蹄与口共千,则为马二百也。”古人用千计数,蹄(一马四蹄)与口共1000,就是200匹马。牛千足,即250只牛,羊与猪共1000只。

噭的小篆写法如图:

(噭的小篆写法)

2、噣。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zhòu。给的解释是:“噣,喙也。从口,蜀声”。形声字。“喙”字是下一字,本义就是鸟嘴。也作“咮”。《玉篇.口部》:“咮”,同“噣”。《诗经.曹风.候人》有:“维鹈在梁,不濡其咮。”《毛传》称:“咮,喙也。”大意就是:鹈鹕栖在鱼梁上,长嘴未湿太反常。这是没落贵族讽刺新兴贵人的诗。鹈鹕以长嘴捕鱼,嘴不湿,当然反常。再比如《史记.赵世家》:“中衍人面鸟噣”噣就是鸟嘴的意思。噣的本义就是鸟嘴。

(鹈鹕)

本义之外,噣又是星名。是柳宿的别名。《汉语大字典》称东方朱雀七宿,但一般二十八宿中,朱雀一般称南方朱雀,不知为何有此差异,资料中查不到,暂时存疑。

(二十八宿图)

(二)噣的第二个读音读zhuó。同“啄”。鸟啄食。《尔雅.释鸟》:“生噣,雏。”陆德明释文:“噣 ,义当作啄。”《广韵.觉韵》:“噣,鸟生子能自食。”其实这个字义是从本义引申而来,鸟嘴的主要功能就是啄食。

比如《战国策.楚策四》有:“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棲茂树,鼓翅奋翼。”噣就是啄,这句话的大意是:黄雀也是如此,它俯身啄食白米粒,飞上茂密的树上栖息,不时地拍打着翅膀奋飞。

噣的小篆写法如图:

(噣的小篆写法)

3、喙。读h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喙,口也。从口,彖声。”形声字。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称:“兽虫之口曰喙。”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引用《通俗文》:“兽口曰喙。”因此,喙的本义指鸟兽虫鱼的嘴。比如《汉书.匈奴传下》:“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庐山之壑而不悔也。”颜师古注:“喙,口也。摧百万之师于兽口也。”

(不同的鸟喙)

本义之外,又有如下几个用法:(1)人的口。比如:无庸置喙。这个意义是由鸟兽虫鱼的口引申而来。比如《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成玄英疏:“喙,口也。”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我没有地方张嘴了。我请问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再比如宋陈亮《谢何正言启》:“谤出事情之外,百喙莫辩。”各种诽谤超出事物情态之外,就是再多的嘴也无法辩解。现代汉语“百喙莫辩”发展成为成语,指纵有众多的嘴也不能辩解,也称“百口莫辩”。

(2)器物的尖端。《史记.楚世家》:“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张守节《史记正义》:“凡战有钩。喙,钩口之尖也。”楚国折断钩的小尖尖,就足以制成九鼎。

(3)叹息。一些地方方言对叹息的称呼;《方言》卷二:“息、喙、呬,息也。周、郑、宋沛之间曰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曰喙,东齐曰呬。”

(4)疲困。《诗经.大雅.緜》:“混夷駾矣,维其喙矣。”《毛传》称:“喙,困也。”这句诗的意思是:昆夷吓得急急逃跑,气喘吁吁又疲困。《緜》是周代史诗,是赞颂历代周王功绩的诗。又比如王安石《和蔡副使枢贺平戎庆捷》:“国家道泰西戎喙,还见诗人咏串夷。”国家走向安泰,西戎走向疲困,诗人们争相咏叹诗经中“串夷”的诗句。

喙的小篆写法如图:

(喙的小篆写法)

4、吻。读wě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吻,口边也。从口,勿声。”形声字。口边是什么,就是嘴唇,所以,吻的本义就是嘴唇。《周礼.考工记.梓人》称:“锐喙,決吻。”郑玄注称:“吻、口腃也。”比如晋代左思的《娇女诗》:“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染红嘴唇的“口红”(丹,唇脂等)这种东西了。

(古人的口红)

现代我们说的接吻,其中的吻用的是吻的本义,就是互相接触对方的嘴唇。比如晋桓彝《荐谯元彦表》:“凶命屡招,奸威仍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其中“身寄虎吻”演化为成语,指把身子置于老虎嘴唇边上。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用嘴唇去接触人或物以表示爱的感情这个动作,是吻的名词引申而来的动词用法,这个用法是现代汉语中产生的。

吻的小篆写法如图:

(吻的小篆写法)

145课

1、嚨(1986年简化字方案简化为“咙”)。读ló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嚨,喉也,从口,龍声。”形声字。《尔雅.释鸟》:“亢,鸟嚨”郭璞《尔雅注》:“嚨,谓喉咙。”嚨的本义就是喉咙。咙一般口语的说法,叫“喉咙”,这个字可以跟下一个字一起学习,详细的介绍见下一个字。

嚨的小篆写法如图:

(嚨的小篆写法)

2、喉。读hóu。《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喉,咽也。从口,侯声。“形声字。王筠的《说文句读》:”《御览》引作'嚨也。’案:此浑言之也。《韵会》:'《医经》云:咽者嚥水,喉者喉气。’案:喉骨而咽肉,喉前而咽后。“这段话是古代中医所认为的咽与喉的差别,大意是:咽是用来喝水了,喉是用来呼吸的,喉是骨头组成的,而咽是肉组成的,喉在前,咽在后。虽然称呼并不精确,有对气管与食道的误称,但与现代医学提供的清晰解剖图大致相同。所谓的喉,本义指的是人和陆栖脊椎动物呼吸道的前(上)端部分,上通咽,下接气管,兼有通气和发音的功能。如图:

喉的书面语就是喉,或包括咽,统称“咽喉”(要注意,咽和喉并不是一回事,咽还分为鼻咽、口咽、喉咽),口语就称作“喉咙”(就是上面的“嚨”)。比如《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真人呼吸用脚跟,常人的呼吸用喉咙。

再比如白行简《李娃传》中有“申喉发调,容若不胜。”指公子(男主人公)清了一下喉咙便开始发声,一副悲不自胜的样子。

(戏曲《李娃传》)

喉的小篆写法如图:

(喉的小篆写法)

3、噲(1986年简化字表简化为“哙”)。读kuà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噲,咽也。从口,會声。读若快。一曰嚵[chán ]噲也。”形声字。王筠的《说文句读》称:“此下咽之咽。”因此,噲的本义就吞咽。

《说文解字》给噲的第二个意思是“一曰嚵噲也。”嚵通“喙”,嚵噲指动物的嘴。比如《淮南子.俶真》:“蠉飞蝡动,蚑行噲息。”大意是:小虫子爬行飞动,张嘴呼吸。

本义之外,噲又通“快”。快意,称心。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泰部》称:“噲,假借为快。”比如《诗经.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哕哕[yuě][huì]其冥。”郑玄《诗经笺注》称:“噲噲,犹快快也。”噲噲即“快快”,指让人称心愉快,“哕哕”指宽敞明亮的样子;正指的是正殿,冥指的是偏殿或供休息的内殿。(很多译本将正译为正午,冥译作夜晚,应为误译。这句诗的大概意思是:(周王宫室)正殿让人称心愉快,偏殿也宽敞明亮。

(噲喻其正)

又比如《淮南子.精神》:“当此之时,噲然得卧,则亲戚兄弟欢然而喜。”噲,也是通“快”,指称心、如意。

此外,噲还是姓。《广韵》有载。

噲的小篆写法如图:

(噲的小篆写法)

4、吞。读tū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吞,咽也。从口,天声。”形声字。咽就是咽下,所以吞的本义就是咽下。比如《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嘴里能咽得下船的大鱼,由于波涛荡漾而离开了水泽,就是小小的蚂蚁也能伤害它。

(吞舟之鱼)

本义之外,吞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消灭;吞并。《广雅.释诂四》:“吞,灭也。”比如《管子.霸形》:“楚欲吞宋、郑。”指的就是楚国想要消灭、吞并宋国和郑国。再比如有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联里的“吞”,指的就是消灭。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的发奋之后,带领三千越兵,吞并了吴国。

(卧薪尝胆)

(2)包括;容纳。《增韵.痕韵》:“吞,并包也。”比如苏东坡《甘露寺》:“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

(3)呆;痴。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足下其实啉,休妆吞。”(红娘骂张生)你实在愚蠢,不要再装呆了。

吞的小篆写法如图:

(吞的小篆写法)

146课

1、咽。这个字有四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 《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yān。给的解释是:“咽,嗌也。从口,因声”,形声字。《玉篇.口部》:“咽,咽喉也。”本义指咽喉,即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个部分。如图:

《汉书.息夫躬传》:“吏就问,云咽已绝,血从鼻耳出。”颜师古注:“咽,喉咙。”这句话的大意是:官吏上前去查看,息夫躬已经停止呼吸,血从鼻、耳流出,(不一会儿就死了)。

因为咽喉是人呼吸和进食的重要部位,因此本义之外,咽也用来比喻形势险要之地。《释名.释形体》:“咽,气所流通,扼要之处也。”比如《战国策.秦策三》:“韩,天下之咽喉”。在战国大环境下,韩国居于中原,西扼三秦,北接燕赵,东连齐鲁,南控荆楚,处于咽喉之地。如图:

(战国时韩的地理位置)

(二)咽的第二个读音是yàn。指吞食。《集韵.霰韵》:“咽,《博雅》:吞也。”比如《孟子.滕文公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大意是:(陈仲子)吞咽了三口,耳朵才能听,眼睛才能看。

(三)咽的第三个读音是yè。两个意思:(1)声音滞涩。一般用来形容悲哀声。《广韵.屑韵》:“咽,哽咽。”《集韵.屑韵》:“咽,声塞也。”比如李白的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大意是: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楼上正挂着一弯明月。

喇叭声咽

(2)阻塞。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你不说你的话咽(新版本写作“噎”)人,倒说人性急。”这是史湘云怼宝玉的话。

(四)咽的第四个读音是yuān。组成叠词“咽咽”,意思是有节奏的鼓声。出自《集韵.谆韵》:“咽,鼓节也。”比如《诗经.鲁颂.有駜》:“鼓咽咽,醉言归”《毛传》称:“咽咽,鼓节也。”鼓声咚咚,醉后舞步摇摇。

2、嗌。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yì。给的解释是:“嗌,咽也。从口,益声。……上象口,下象颈脉理也。”形声字。这个字跟“咽”互训,本义是咽喉。“嗌”字的金文字形与籀文字形均作象形写法,如图:

(嗌的字形演变)

就是许慎说的:“上象口,下象颈脉理也。”上面像一张嘴,下面像颈部脉络的纹理。这其实就是咽喉的象形的描述。

(二)嗌的第二个读音读ài。同“噎”,指咽喉塞住。是地方方言,《方言》卷六:“嗌,噎也……秦晋或曰嗌。”比如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十回:“说到这里,就嗌住了。”

(三)嗌的第三个读音读wò。笑。《集韵.觉韵》:“嗌,笑也。”

嗌的小篆写法如图:

(嗌的小篆写法)

3、喗。读yǔ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喗,大口也。从口,军声”形声字。《集韵.准韵》:“喗,口大齿丑貌。”本义就是大口,口大齿丑貌。

喗的小篆写法如图:

(喗的小篆写法)满嘴跑火车

4、哆。这个字常用的读音有两个: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chǐ。给的解释是“哆,张口也。从口,多声。”《集韵.禡韵》:“哆,张口貌。”哆的本义就是张口的样子。

《诗经.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哆,大貌。”郑玄《诗经笺注》:“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张开大口簸箕样,箕星高挂天南方。箕星的样子就是张开大口的样子,如图:

(二十八宿中的箕星)

本义之外,哆还指嘴唇松弛下垂貌。《广韵.马韵》:“哆,唇下垂貌。”《集韵.箇韵》:“哆,唇缓也。”

(二)哆的第二个读音读duō。这个读音现代汉语常用。用于专用词“哆嗦”,颤抖。比如:老舍《骆驼祥子》三:“想到这儿,他哆嗦起来。”

哆的小篆写法如图:

(哆的小篆写法)

上学的时候学过一课《寒号鸟》,里面有句经典的句子:“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就是这个“哆”,其实用的依然是哆嗦这个意思。

147课

1、呱。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g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呱的本义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呱,小儿啼声。从口,瓜声。《诗》曰:'后稷呱矣’”。形声字,本义是小儿哭声。解释中选的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鸟飞走了,后稷哭了(周始祖后稷出生后被扔在寒冰上,大鸟用翅膀暖和他)。后因小儿出生一般都会发出哭声,演化为成语“呱呱坠地”,用来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要注意读这个成语时,呱字要读gū,不能读错为guā。

(二)guā。象声词。比如呱唧,呱哒,咭哩呱啦。这个读音现代汉语成为常用读音。《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方吃了半盏茶,只听外头咭咭呱呱,一群丫头,笑着进来。”有些地区也称鼓掌为呱唧。

(三)guǎ。拉呱。这个词一般出现在东北或山东方言。指谈闲话;聊天。注意呱的读音为三声。

呱的小篆写法如图:

(呱的小篆写法)

2、啾。读ji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啾,小儿声也。从口,秋声。”形声字。象声词,本义即小儿声(不单指哭声)后也指小的声音。后也用于表达众声嘈杂。《广韵.尤韵》:“啾,啾唧,小声”即小动物或小器物发出的声音。比如秋虫啾唧。《离骚》有:“扬云霓之唵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大意是云霓作彩旗飘扬遮天,玉制的车铃啾啾作响。

啾的小篆写法如图:

(啾的小篆写法)

3、喤。读作huá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喤,小儿声。从口皇声。”形声字。又一个小儿声,跟啾的区别见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广韵.庚韵》:“喤,泣声。”啾是小儿发出了声响;喤,小儿已经开始哭了。动静变大了。

比如《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大意是:如果生个男孩子,就给他睡张小床,给他穿上衣和裳,给他个白玉璋做玩具(期待他成王侯将相),他的哭声真响亮。此诗下面一段是说生女孩子的待遇的:“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睡地上,用小被子包住,给她个瓦锤(纺车上的零件)让她玩(期待他女红优秀),这显然不同于男孩子,中国传统里的重男轻女思想,在《诗经》时期已经很明显了。这也是后来人们祝贺别人生孩子的成语“弄璋之喜(祝贺人生子)”和“弄瓦之喜(祝贺人生女)”的典故出处。

(璋)

本义之外,喤还指(1)喧闹。《集韵.庚韵》:“喤,諠也”;(2)怒。《广雅.释诂二》:“喤,怒也。”;(3)象声词。比如鲁迅《阿Q正传》:“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

此外,喤还通“锽”。指和谐的钟鼓声。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喤,假借为锽。”比如《诗经.周颂.执競》:“钟鼓喤喤,磬筦将将”《毛传》解释说:“喤喤,和也。”这句诗的意思是:钟鼓之声咚咚响,击磬吹箫声锵锵。

喤的小篆写法如图:

(喤的小篆写法)

4、咺。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xuǎ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的注音,给的解释是“咺,朝鲜谓儿泣不止曰咺。从口,宣省声。”本义指小儿哭泣不止。《方言》卷一:“咺,怛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咺。”也就是说,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称小儿哭泣不止叫咺。

(二)xuān。读音出自《集韵》。显著。比如《诗经.卫风.淇奥》:“瑟兮僴[xiàn ]兮,赫兮咺兮。”《毛传》给解释:“咺,威仪容止显著也。”(君子)威武庄严,磊落显赫。

(《淇奥》诗意)

洹的小篆写法如图:

(咺的小篆写法)

5、唴。读qià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秦晋谓儿泣不止曰唴。从口,羌声。”形声字。本义是哭泣不止。许慎说了,这是方言,《方言》卷一也有记载:“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小、少儿泣而不止,谓之唴。”(安徽俗语:哭呛倒了)

本义之外,唴又指因悲哭过度而失声。也是方言。《方言》卷一中有记载:“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哭极音绝亦谓之唴。”

唴的小篆写法如图:

(唴的小篆写法)

6、咷。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tá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咷,楚谓儿泣不止曰噭咷,从口,兆声。”形声字。用于专用词“号咷”,也作嚎啕、噭咷。本义是指小孩不住声地哭。也泛指大声哭。《广雅.释诂二》:“号咷,鸣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噭咷与号咷亦同义。”《易.同人》:“先号咷而后笑。”陆德明释文称:“号咷,啼呼也。”其实就是号啕大哭。

再比如《晋书.谢尚传》“(尚)十余岁遭父忧,丹阳尹温峤往吊之,尚号咷极哀”谢尚十多岁时,父亲过世,丹阳尹温峤前去吊唁,谢尚号啕大哭,哀伤到了极点(极言谢尚成熟之早,因此温峤很看重他)。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中“空忆谢将军”的谢将军就是指这个谢尚。他曾在牛渚驻守,现在安徽牛渚有“怀谢亭”,就是纪念谢尚的。

(怀谢亭)

(二)tiào。用于专用词“噭咷”,也作“叫咷”《广韵.啸韵》:“咷,叫咷,楚声。”《集韵.锡韵》:“咷,噭咷,楚歌。”就是楚地的歌声。

咷的小篆写法如图:

(咷的小篆写法)

148课

1、喑。读yī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喑,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从口,音声。”形声字。显然,许慎说,这又是一个方言用字。是宋齐两地对小儿哭泣不止的称谓。喑的本义就是小儿哭泣不止。结合上一课内容,不同地区的人对小儿哭泣不止各有称谓。

本义之外,“喑”还有其他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也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称:“平原谓啼极无声谓之唴哴,楚谓之噭咷,齐、宋之间谓之喑。”这里的平原是地名,在山东省西北部。

(2)通“瘖”。哑。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临部》称:“喑,假借为瘖。”比如《韩非子.六反》有:“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大意是:人都睡着了,那么瞎子就不会被人发现;都沉默了,那么哑巴也不会被人察觉。

(3)缄默不语。最有名的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里的成语“万马齐喑”中的“喑”就是沉默不语的意思,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用来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诗中用这个成语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己亥杂诗》诗意)

喑的小篆写法如图:

(喑的小篆写法)

2、㘈<口+疑>。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就是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疑”,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读y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小儿有知也。从口,疑声。《诗》曰:'克歧克嶷。’”形声字。本义就是小儿懂事的样子。许慎举的《诗经》的例子出自《诗经.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这里的山字头的“嶷”,段玉裁认为是后人不识<口+疑>字,从岐字改定的字。《毛传》称:“岐,知意也。嶷,识也。”这句诗合在一起的意思大致就是:“(后稷)刚会在地上爬,就很聪明很乖巧,能够自己觅食并且吃饱。”

(陕西教稼台的后稷像)

<口+疑>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口+疑>字的小篆写法)

3、咳。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hái。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注意,这是咳的本义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形声字。古文的“咳”写作“孩”。就是孩子的“孩”。咳的本义是指婴儿笑。《礼记.内则》:“子生三月,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三国魏刘祯《处士国文甫碑》有:“咳笑则孝弟之端著,匍匐则清节之兆见。”(先生)在婴儿时就显出孝悌的迹象,刚会爬时就有高洁品格的征兆。

(婴儿笑)

本义之外,又同“孩”。小孩。《字汇补.口部》:“咳,与孩同,小儿也。”《说文解字》中没有“孩”字,用到“孩”字时,可以用“咳”替代,但要注意用字场合。

(二)ké(旧读kài)。咳嗽。也作“欬”。《正字通.口部》:“咳,与欬同,嗽也。方书:无痰有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比如柳宗元《宥蝮蛇文》:“又善伺人,闻人咳喘步骤,辄不胜其毒,捷取巧噬肆其害。”大意是:(蝮蛇)还善于观察、等候人,听到有人咳嗽、喘息以及迈步急走的声音,就可判断出他们抵挡不住自己的毒性,于是就敏捷地攻取,巧妙地咬食、肆意地加害他们。

(三)hāi。有两种用法:(1)用作叹词。既可以表示伤感、后悔,也可以表示招呼人,提醒人注意。(2)叹息。发出叹气声。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黛玉只'咳’了一声,眼中泪直流下来,回身便走。”又比如朱自清《房东太太》:“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咳声叹气。”“咳声叹气”是成语,与另一成语“唉声叹气”语意相近,指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87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咳的小篆写法如图:

(咳的小篆写法)

4、嗛。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xiá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嗛,口有所衔也。从口,兼声。”形声字。本义是用嘴含。后作“衔”。王筠的《说文句读》称:“衔乃马口所嗛之物,且与'嗛’同音。故以况之,今即借'衔’为'嗛’。”马衔是马嘴里所衔之物,就是马嚼子,是连着缰绳上套在马嘴巴上的金属部分,借以控制马匹的活动,跟“嗛”同音,因此借“衔”为“嗛”。如图:

(戴有马衔和辔头的马)

比如《史记.大宛列传》:“昆莫生,弃于野,鸟嗛肉欲蜚其上,狼往乳之。”大意就是(乌孙国王)昆莫出生后,被抛弃到旷野里,鸟儿口衔着肉飞到他身上(喂他),狼跑来给他喂奶。

本义之外,嗛还指怀恨,即心有所衔。比如《史记.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司马贞《史记索隐》称:“嗛音衔,衔谓恨也。”大意是,景帝恼恨,心中怀恨却没有发作。后来,“嗛而未发”发展成为成语,意思就是怀恨在心而未露表露出来,其中的“嗛”,指的就是怀恨。

(二)qiàn。音出《广韵》。指猴鼠之类颊中贮藏食物的地方。《尔雅.释兽》:“寓鼠曰嗛。”郭璞《尔雅注》称:“颊里贮食处。”如图:

(松鼠颊内贮食)

比如,柳宗元《憎王孙文》“(王孙)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就是把王孙比作了偷人食物的鼠类,称他们有“嗛”;

(三)qiàn。通“歉”,指歉收;不足。因以后还要讲“歉”的本字,这里不再多说;(四)qiān。通“谦”,指谦虚。因以后还要讲“谦”的本字。这也也不再多说。这两个读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均有提及。

(五)qiè。通“慊”,指满足,满意。因以后还要讲“慊”的本字,这里也不再多说。

嗛字主要记前两个读音。后三个读音,是通假用法。嗛的小篆写法如图:

(嗛的小篆写法)

很多字之所以多义,是因为古字少,被借的机会多。现在小孩还不自觉借用,就成“别字”先生了。

149课

1、咀。读jǔ。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这一个读音。给的解释是:“咀,含味也。从口,且声。”形声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含而味之。”咀的本义是品尝,玩味。比如韩愈的《进学解》有句:“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优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细地品味文章中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这一句中的“含英咀华”后来发展为成语,“英”、“华”一般指精华,由于“华”与“花”古字相通,所以也有直译为口中含着花瓣细细咀嚼的。都是用来比喻读书时细细琢磨以领会文章的精华。

本义之外,咀还有几个用法:(1)咬嚼;嚼食。《苍颉篇.口部》:“咀,噍也。”《释名.释饮食》:“咀,藉也,以藉齿牙也。”比如《管子.水地》:“(人)三月如咀。”尹知章《管子注》:“咀咀,口和嚼之,谓三月之胚浑初凝,类口所爵食也。”古人认为胚胎三个月的时候,人形还像在嘴里咀嚼碎了的食物一样。

(2)组成专用词“<口+父>咀”。意指配药方。《广韵.语韵》:“咀,<口+父>咀,修药也。”比如汤显祖《牡丹亭.诊祟》:“小姐,我去咀药来。”

(3 )通“诅”。咒骂。比如《后汉书.左雄传》:“(王)圣造生谗贼废立之祸,生为天下所咀嚼,死为海内所欢快。”这里的诅嚼,其实就是咒骂。

咀的小篆写法如图:

(咀的小篆写法)

2、啜。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1)chuò。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这一个读音。给的解释是:“啜,尝也。从口,叕声。一曰喙也。”形声字。《尔雅.释言》:“啜,茹也。”《广雅.释诂二》:“啜,食也。”啜的本义是尝;喝。比如陆游《睡乡》:“有酒君勿啜,入肠作戈矛。”劝人不要喝酒。再比如,茅盾《子夜》七:“侍者拿上咖啡来。吴荪甫啜了一口,便放下杯子。”

《说文解字》给的另一个解释是“喙也。”喙字我们前面学过,就是指鸟兽的嘴。

本义之外,啜还有两个意思:(1)羹汁。《史记.张仪列传》:“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司马贞《史记索隐》有:“按:谓热而啜之,是羹也。”这里的啜,指的就是羹汁。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赵王)与代王喝酒,暗中告诉厨工说:“趁酒喝到酣畅欢乐时,你送上热羹,趁机把斗柄(那个斗是特别加工加长了斗柄的)反转过来击杀他。”

(2)哭泣抽噎的样子。《释名.释言语》:“啜,惙也,心有所念,惙然发此声也。”《集韵.薛韵》:“啜,泣也。”比如《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毛传》称:“啜,泣貌”。这句诗的大意是:有个女子被抛弃,呜咽悲痛心伤痛。呜咽悲痛心伤痛,追悔莫及向谁告!啜泣这个词,现代汉语属常用词汇。

(二)zhuó。唠叨。也写作“諁”《广韵.薛韵》:“啜,言多不止。”《集韵.薛韵》:“諁,多言不止谓之諁。或从口”。

(三)chuài。读这个音时,只用作姓。

啜的小篆写法如图:

(啜的小篆写法)

3、<口+集>(GBK字库没有这个字,部分设备无法显示这个字,就是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集”)。读j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噍也。从口,集声。”形声字。本义是咀嚼。下边噍字会详细讲。

<口+集>的小篆写法如图:

(<口+集>的小篆写法)

4、嚌。需要稍稍提一下的是,这个字一般流行资料称“哜”是其简化字,但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并无“哜”字,因此,在严格规范用字的情况下,“哜”其实属不规范用字。嚌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jì。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这一个读音。给的解释是:“嚌,尝也。从口齊声。《周书》曰:'大保受同祭嚌。’”形声字。本义是微微尝一点。是古代行礼时的仪节之一。又“嚌”与“啐”对举时,则“嚌”特指吸入酒时只到牙齿而止,不吸入口,吸入口则叫“啐”。可见古代对于礼的规定有多细致。《仪礼.士冠礼》:“有干肉,折俎嚌之。”郑玄注称:“嚌,尝之。”引申为品尝。比如苏东坡的《泂酌亭》:“既味我泉,亦嚌我诗。”味是品尝滋味的意思,既品尝了我的泉水,又品味了我的诗。

(苏东坡与人对饮图)

本义之外,嚌又用作吃;吸。比如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下》:“蚁喜甜芽,可嚌其甜汁也。”

(蚂蚁吸甜芽)

(二)jiē。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嚌嚌”两个意思:(1)管弦声。比如《太玄.乐》:“锺鼓喈喈,管弦嚌嚌,或承之衰。”范望注说:“嚌嚌,忧悲也”因此,嚌嚌应当是指悲伤的管弦之声。(2)众鸟鸣声。班彪的《北征赋》:“雁雝雝以群翔兮,鹍鸡鸣以嚌嚌。”李善注引《楚辞》称:“鹍鸡嘲哳而悲鸣”,集以上两义,“嚌嚌”,应当不是欢快的声音。

(三)zhāi,音出《集韵》。用于专用词“嚌啀”。笑貌。《集韵.皆韵》:“嚌,嚌啀,笑貌。”

嚌的小篆写法如图:

(嚌的小篆写法)

5、噍。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jiào。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啮也。从口焦聲。嚼,噍或从爵。”形声字。本义同“嚼”,用牙齿把东西咬碎。《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大意就是: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东西,香喷喷地吃个饱罢了。再比如陆游的《老马行》:“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借老马自比,人生理想已经无法实现了,只能像老马一样,只能在嘴里咀嚼着枯败的草料。

本义之外,噍还有两意:(1)指活着的人或动物。《汉书.高帝纪上》:“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用可以咀嚼,代表活着的人或动物,项羽的军队过后,杀光屠光,所以是“无噍类”。

(彪悍的项羽)

(2)通“谯”,责备。比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大意是:到了文帝驾崩,景帝继位,一年多不曾责备过卫绾,卫绾日渐谨慎尽力。

(二)jiāo。读音出自《广韵》,声音急促。《集韵.宵韵》:“噍,声急也。”

(三)jiū。读音出自《集韵》组成专用词“噍噍”,同“啾啾”。鸟细小的叫声。《集韵.尤韵》:“噍,燕雀声。通作啾。”

噍的小篆写法如图:

(噍的小篆写法)

6、吮。读shǔ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吮,欶(嗍suō)也。从口,允声。”形声字。本义是用口含吸。如吮奶,吮血。

比如钱起《江行元题一百首》之二十一:“诗癖非我病,何妨吮短毫。”古人常常有把毛笔放在嘴里吮吸以弄湿或调整笔毫的做法,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白老爷子作画,就是这样,如图:

(大宅门里的吮笔毫)

这首诗的“吮短毫”,也指此事;晋代陆机《文赋》里也有:“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梁书.刘孝绰传》里也有:“由此而谈,又何容易,故韬翰吮墨,多历寒暑。”其中的“含毫”和“吮墨”指的都是这件事,后来,“吮毫搦(nuò)管”发展成为成语。毫指毛笔的笔尖;吮毫:将笔尖含在口中,指以口润笔;搦管指执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构思作品或准备写作,也用来指凝神遐想,进行写作。

吮的小篆写法如图:

(吮的小篆写法)

150课

1、<口+率>(GBK字库无此字,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率”)。读sh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小饮也。从口率聲。”桂馥的《说文义证》称:“经典借啐字。”《广雅.释诂三》:“<口+率>,尝也。”形声字。<口+率>的本义是饮;尝。

本义之外,这个字也用于方言。意思是吃喝。具体可见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

<口+率>的小篆写法如图:

(<口+率>的小篆写法)

2、嚵。读ch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小<口+率>也。从口毚聲。一曰喙也。”《集韵.琰韵》:“嚵,《博雅》:尝也。”形声字。嚵的本义是尝。

《说文》给的第二个解释是:“一曰喙也。”就是鸟兽嘴。徐灏《说文注笺》有:“上文'噲,咽也。一曰嚵也。’此嚵'一曰喙也。’是喙、噲异而义同。”

本义之外,嚵字还同“馋”。《字汇.口部》:“嚵,同馋。”比如范仲淹的《都官员外郎元公墓志铭》:“昔者吏嚵民膏,怨所由生。”《说文解字》无“馋”字,所以早期用到馋字意,即用嚵字。

此外,嚵还是地名,《字汇补.口部》“嚵,汉时地名,在广平县。”

嚵的小篆写法如图:

(嚵的小篆写法)

3、噬。读s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噬,啗也;㖨(多本误作“喙”)也 。从口,筮声”形声字。《方言》卷十二:噬,食也。噬的本义是咬;吃。比如《易.噬嗑》:“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再比如干宝《搜神记》卷二:“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在山里养了老虎,谁犯罪了就扔到山里,如果老虎不吃他,就饶恕他。再比如柳宗元的《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

《说文》给的第二个解释是“㖨也”,就是喘息。《广雅.释诂二》:“㖨,息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称:“㖨为喘息之息。”

本义之外,噬还有其他意思:(1)侵吞。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文》:“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祖龙指秦始皇嬴政。指他侵吞六国。

(秦侵吞六国)

(2)忧。是方言的用法。《方言》卷十二:“噬,忧也。”

(3)通“逝”。及。比如《诗经.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适我。”陆德明释文:“《韩诗》作'逝'。逝,及也。”是语气助词。这句诗的大意是:不知道我那心中人,可肯到我这里来?

噬的小篆写法如图:

(噬的小篆写法)

4、啗。读d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啗,食也。从口,臽声。读与含同。”形声字。同“啖”。本义是吃,咬。《集韵》称:“啖,或作啗。”《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仲尼先饭黍而后啗桃,左右皆揜口而笑。”大意是:(鲁哀公赐给孔桃子和黍子)孔子先吃黍子而后吃桃子,鲁哀公身边左右侍从都掩口而笑(因为侍卫们认为黍子并不是吃的,而是用来擦拭桃子的。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

(孔子望日)

本义之外。啗还指包含。扬雄《太玄.玄莹》:“假哉天地,啗函启化,罔裕于玄。”范望注:“啗,含也。”

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啗的小篆写法)

5、嘰。(1986年简化为“叽”)。读j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嘰,小食也。从口,幾声。”形声字。本义是稍微吃一点。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噍咀芝英兮嘰琼华。”裴駰《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嘰,小食也。”

本义之外,嘰还有常用的两个用法:(1)哀叹。《集韵.微韵》:“嘰,唏也。”比如《淮南子.缪称》:“纣为象箸而箕子嘰。”商纣王令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太师箕子预感到这将是天下的祸害,为此忧虑万分,并哀叹不已。因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会不用陶杯,要改用犀角做的杯子;必然不会吃粗粮菜蔬,而是去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当然不能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华贵的衣服,坐在宽广的屋子,高高的亭台上吃。所以箕子非常担忧,进而发展为恐惧。过了五年,纣王果然造了酒池肉林,设了炮烙酷刑,渐至亡国。所以说箕子看见象牙筷子便知道天下将有大祸降临。箕子这个故事,后来发展为著名的汉语典故“象箸之忧”,常用来比喻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象箸之忧)

(2)象声词。比如小鸟叽叽叫。

嘰的小篆写法如图:

(嘰的小篆写法)

6、㗘。 读b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㗘,噍貌。从口,尃声。”形声字。本义是嚼,嚼坚硬物。比如孟郊、韩愈《城南联句》中有句:“馋叉饱活脔,恶嚼㗘腥鲭。”脔是切成小片的肉,鲭是一种鱼。都属于需要费力嚼食的食物。

THE END
0.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王潮歌导演作品。 王潮歌,1965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专业 2003年,执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晚会。 2004年,执导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该剧是中国第一部与山水风景结合的歌舞剧。 2006年,执导实景演出《印象丽江》 同年,执导原创歌剧《秦始皇https://www.meipian.cn/56vqa7h3
1.红楼梦分集剧情简介红楼梦分集剧情简介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在《红楼梦》87版的电视剧中就很好的演绎出了这http://m.wenxue.yjbys.com/hongloumeng/308857.html
2.2025豪华中型、SU。V质量排行:榜揭,晓红楼梦87版全集免费观看完整版 丈夫出差妻子住表哥家电视剧 秦峰胡佳云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全文 成年女性网名大全 小夫人被教授缠哭了免费阅读 yeezy380蜜桃粉鉴定 成品网站1688入口的代码体现 女人卵巢囊肿能同房吗 vivo2025最新款手机 女主穿越进18游戏npc周维安 满宫春第三部免费播放 露胸透明睡衣 天生http://3g.hardrockfans.club/9264694.html
3.www.hnjs.net.cn/page应用介绍 一,免费观看国产女人高潮视频播放大全,操逼视频免费cBAAA 二,虏之锁 污秽处女们的淫楔观看,超级大乳BBWBB 三,我爱av 中文字幕,自主女郎k8经典片 四,亚洲av网站入口,蜜桃护士做性爱 五,伦理年轻漂亮的岳㑄6寡妇的女人,日本女优徃爱视频 六,午夜福利嗯嗯啊啊91,白丝小萝自愈抠出白桨网址入口 七,老司机狠狠爱【联系http://www.hnjs.net.cn/page-1ko4oyz.htm
4.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范例6篇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上课铃没响的时候,播放《枉凝眉》,87版电视剧的唯美画面,经典乐曲,立马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浓浓的“红楼梦”气氛。在分析人物时,也编插一些人物图片在课件里。在这样的环境下讨论分析小说人物,更能激发人的思维,冲击人的想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假设把这些都去掉,书读百遍,自然也能品https://www.baywatch.cn/haowen/167248.html
5.qzqz.cn/newsshow三㚫红楼梦 482.37MB 242好评 老女人Vⅰde0S 快操我的小穴 国产近亲 31.72MB 421好评 最屌影院72.7MB 97%好评(150人) 中国黄色一级片日逼 一进一出抽出在线免费看 性小说扣逼喷水视频 56.5MB 韩国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 无码 7天前 中文字幕av番号剧情介绍 3p单男在线观看 1天前 国产热门事件黑料吃瓜http://qzqz.cn/news-show-1640529.htm
6.jxsee.net/news应用介绍 一,宁波电视台刘苏苏被大屌狂插 ,女人被爽的高潮视频动态图 二,mc珍妮动画原片观看网站台湾红楼梦艳史一级片 jⅰZp0rn 75.79MB 446好评 哈嗯昂啊 奶大舒服 好爽 得吃.m3u8黄色网站入门版早跌破3万元了 73.01MB 11%好评606人) 东亚巨胖女人AV裸淫 好大灬好硬灬好爽灬无码 剧情http://jxsee.net/news-b5697017.htm
7.开元棋脾app2025下载💮2025-07-09 07:31:45「💮MBAChina💮」【 开元棋脾app2025下载✅已认证: 地址:www.zhongqipx.com✅开元棋脾app2025下载-开元棋脾app2025最新版下载V85.434.521.4安卓-2265安卓版】🔵支持:32/64bi🔵系统类型:(官方)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2025APP下载)《开元棋脾app2025下载》又到一年http://www.zhongqipx.com/video147/20241221ISVhqWTiv.shtml
8.越剧纯伴奏名段视频大全150首下载越剧戏曲下载越剧《红楼梦》87版 叹香菱 纯伴奏 越剧《红楼梦》宝玉哭灵 纯伴奏 越剧《红楼梦》宝玉夜探 纯伴奏 越剧《红楼梦》黛玉葬花 纯伴奏 越剧《红楼梦》读西厢 纯伴奏 越剧《红楼梦》焚稿 纯伴奏 越剧《红楼梦》好紫鹃 原唱 王志萍MTV伴奏 越剧《红楼梦》好紫鹃句句话儿含意长 纯伴奏 http://www.baigouhe.com/xiqu/yueju2298.html
9.红楼梦读后感150字(通用58篇)红楼梦读后感150字(通用5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15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50字 篇1 寒假里,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http://www.unjs.com/z/1367452.html
10.红楼梦读后感150字(精选15篇)红楼梦读后感150字 篇1 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我读的是由原著改编的白话文版。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心胸宽广的薛宝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 https://www.diyifanwen.com/word/hongloumengduhougan150zi.html
11.150字红楼梦心得(精品10篇)150字红楼梦心得篇3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https://www.xuexila.com/fwn/xindetihuifwn/c1979991.html
12.www.fz4zjy.com.cn/show无翼乌之无遮全彩工口剧情介绍 羽海野真央黑人中出 455.77MB 593好评 dragonllllll推特绿帽3p极品白丝 被大鸡巴操晕了 曾黎的胸罩尺寸 551.88MB 947四人派对最新版 14.47MB 633好评 看美国一级黄色毛斤 18禁裸体美女高中生唐伯虎破处赤裸裸 超大鸡巴操大逼美女爽死了 44.81MB 7949好评 红楼梦的政治https://www.fz4zjy.com.cn/show-b54841601
13.www.iplawyer.cn/index.php/id/index.php/id-151333.htm 中国海军第八批护航编队于当地时间22日对第308批9艘中外船舶进行单独护航,这也是编队进入索马里海域后首次单独执行护航任务。|。 不知在闷罐车中过了多久,魏德明来到了位于河南安阳的“猛虎团”。、.. 据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部透露,安倍亲自指示将从震灾地打响参院选举战。|。https://www.iplawyer.cn/index.php/id-151333.htm
14.红楼梦的简介150字(精选17篇)《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150字的内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的简介 篇1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https://mip.ruiwen.com/wenxue/hongloumeng/304266.html
15.《红楼梦》的简介150字(精选5篇)《红楼梦》的简介150字(精选5篇) 红楼梦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的葛藤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内容简介150字,欢迎欣赏。 《红楼梦》的简介 篇1 http://mip.wenxue.yjbys.com/hongloumeng/306593.html
16.《红楼梦》1到80回概括150字白话文.pdf《红楼梦》1到80回概括150字白话文.pdf,《红楼梦》1 到 80 回概括150 字白话文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 莲未能如愿。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 了歌。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005/615522422201023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