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背后隐秘的历史人物是谁

文/丽华心语(丽华心语,原名张丽华。天津市人,曾从事政府研究室工作;曾任《溪流文化月刊》的副主编;现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员;散文随笔曾发表在《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名镇世界》等报刊。有100多篇文章被各大网络平台推荐。)

王熙凤是《红楼梦》小说人物,但是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王熙凤背后隐秘一段历史故事。《红楼梦》从第六回正式开始,刘姥姥一出场就将其重要人物王熙凤引了出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一个家族的代表,王熙凤是贾府的标志,是贾府的象征,凤姐的兴衰起落也就是贾府的兴衰起落。贾府在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首先必然要在凤姐身上做出反映,凤姐简直可以说是贾府盛衰的一只温度计、晴雨表。也是贯穿红楼故事始终的人物。红楼梦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可见作者的立意深远。

刘姥姥一进荣府等见凤姐时,凤姐的自鸣钟敲响了八、九下,就是巳时(见脂批),意思是说贾家正处在鼎盛的时期。这时的凤姐集权势、富贵、荣耀于一身,正象她的自鸣钟那样,轰轰烈烈,不可一世。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家,历史上曾与金陵王家有过一点“绕脖子”的关系,就是王狗儿的爷爷,在北京做小京官时,与金陵王家王熙凤小姐的做大京官的爷爷,曾在同一个衙门里供职,王狗儿的爷爷因为贪王熙凤的爷爷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于是王狗儿的爷爷成了王熙凤的爷爷的“本家”。刘姥姥没忘记这层关系,生活揭不开锅时,刘姥姥于是就利用这种关系到贾府去求得钱财。

刘姥姥随身带着板儿进贾府,“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刘姥姥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

历史曾这样记载,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是爱新觉罗 福临(1638年—1661年),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袭皇位,年仅六岁。1644年改元顺治,同年九月由孝庄皇后带领从沈阳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位于北京紫金城的武英殿,十四岁(1651年)亲政。

顺治皇帝当年由孝庄皇后带领从沈阳迁都北京时,仅仅是个孩子,对于迁都的意义可以说一无所知。孩子贪玩是天性,换个环境如同出游,当然“便喜的无不应承”。

历史与红楼梦就是这样巧合,这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清朝建立的历史。

刘姥姥进荣国府首先找周瑞家的,寓意清朝入关是顺应天意。而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由于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家,历史上曾与金陵王家有过一点“绕脖子”的关系,还是满载而归,王熙凤希望刘姥姥拿着钱回去做一些小生意,不要再来了。写的就是雍正原谅曾静的一段历史吧。

历史记载,雍正皇帝在临终前曾经下了一个命令:善待曾静。曾静看到自己相安无事,因此十分感激雍正的不杀之恩,回到到了老家做起了教书先生。

晚年的曹雪芹,穷愁潦倒“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红楼梦便真实再现了掌管贾府大锅饭的管家王熙凤的饮食:“只吃燕窝粥,两碟子精致小菜”,每日分例菜已暂减去。凤姐是贾府的标志,说明贾府的日子大不从前了。

历史上雍正皇帝素喜清淡,“御膳”常常是以烧豆筋、炒豆芽等几个素菜,加一碗糙米饭,哪怕是掉一个饭粒都要捡起来吃掉。当看到御膳房将剩下的“御膳”统统倒掉时,十分的愤怒,立下了严格的规定:用过且没有用完的,分与下人享用;没有动过的则回锅热热下顿再吃;那些发了霉的剩饭也不允许扔掉,通过晾晒,作为禽畜的饲料。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由于康熙朝的国库有限,加上连续的西北用兵,雍正皇帝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困难,为了节约开销,雍正皇帝曾谕旨后宫一两年内不得增加衣物,导致了皇子都穿补丁的衣服。

浙江巡抚李卫进京见到此景都感叹皇帝太过寒碜,雍正皇帝则笑答:“朕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何物不可求?何膳不可进?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啊!”雍正皇帝还告戒大臣:“世人无不以奢为耻,以勤俭为美德,若诸臣以奢为尚,又何以训民俭乎?”

雍正皇帝自己勤俭,带动了官场勤俭的良好风气,在赈灾的问题上,雍正皇帝谕旨:“浮筷落人头。”正因为雍正皇帝的勤俭、整治吏治,雍正朝的国库比刚接手时增加了十倍,历史学家评价雍正朝“无官不清。”

在故宫博物院的养心殿右侧有间暖阁,是按照雍正皇帝的南书房原样复制,仅有一榻两凳,非常俭朴。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以天下奉一人。”为雍正皇帝亲书。

丽华心语: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还保留着雍正皇帝时的原样。如此布置充分展示了雍正皇帝的勤政、简朴,历史对雍正皇帝的认可。

王熙凤背后隐秘的历史人物主要是雍正皇帝,“只吃燕窝粥、两碟子精致小菜”,恐怕就是雍正皇帝的平时“御膳”:那碗糙米饭、烧豆筋、炒豆芽。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红楼梦是我们祖先隐写的“亡国灭种”的血泪史!红楼梦 是我们祖先隐写的“亡国灭种”的血泪史!这本书绝非儿女情长这么小的格局,而是暗写了明末清初的一段国破家亡的历史! 甲申国难后,满清趁乱入驻中国,窃取农民大起义的果实,华夏大地沦为满清夷狄的殖民统治之下,大搞屠城、剃发易服,圈地、文字狱等,汉人士大夫顾炎武发出“亡天下”的感慨!那时的文人士大夫对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6/23/28367213_648955614.shtml
1.干了这碗康乾盛世年间的陈年狗血——红楼梦人物历史原型大猜想小红(妙玉、茗玉、脂砚斋、畸笏叟、史湘云、曹雪芹)——雍正首席秘书,清廷第一汉臣张廷玉,史像说明者、九子夺嫡全程目击者和最后胜出集团核心人物,《红楼梦》作者。 史湘云2——康熙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求证中:白海棠、唯大英雄能本色/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https://www.jianshu.com/p/f1eee0c67fd5
2.红楼梦的历史(精选5篇)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楼梦的历史范文第1篇 “王夫人随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https://www.1mishu.com/haowen/170723.html
3.《红楼梦》史笔散论从曹雪芹写出贾府(整个封建社会)的衰亡史---“一部历史家忘了写的历史;”从他将“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校去”,“编述一集”,从将众多的性格刻划成照耀千古的典型人物……等角度去看曹雪芹与巴尔扎克,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这些角度也可以把《红楼梦》说成是十八世纪中国的一面“镜子”;曹雪芹就是那个https://www.douban.com/note/348213098/
4.毛泽东与《红楼梦》:他把这本书当作政治历史书籍读毛泽东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热爱,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运用马列主义哲学思想作为工具进行解读,并通过他作为领袖的巨大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红楼梦》的普及。 毛泽东公开推荐《红楼梦》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在会议上、在平时闲谈中,他不止一次要求干部读《红楼梦》。“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38626
5.中国文艺网《大清宝典》揭秘《红楼梦》中的历史密码 电视剧《大清宝典》海报 听闻人称“秘史专业户”的著名导演尤小刚今年3月开机拍摄电视剧《大清宝典》,笔者日前赶往北京顺义陈衙路的拍摄基地。尤导正在看演员试妆,于是见缝插针地采访了这位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他从自己这部新作一直谈到对当前电视剧创作的思考。http://www.cflac.org.cn/ys/xwy/201303/t20130318_176370.html
6.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游移——顾颉刚的红楼梦讨论文史1921年,顾颉刚、胡适、俞平伯三人讨论《红楼梦》,此事如果从顾颉刚的角度看去,发现顾的思路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移。换言之,顾谓为了练习一点研究学术的科学方法,用实证的眼光看《红楼梦》,但又不彻底,自感有死看文字的倾向。然而顾颉刚的文学感受力很好,从文学批评角度出发,顾的一些看法又颇有意思。但让人遗憾是顾颉刚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410/c404063-31668501.html
7.红楼梦的历史原形是谁?红楼梦的历史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家庭。《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https://www.jianshu.com/p/d4521abf45c2
8.《红楼梦》读后感800字(通用20篇)《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至衰的悲剧故事。围绕着他们,同时也写出了无数女性的`那可悲可叹的故事。 我喜欢《红楼梦》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它有一定历史价值 如果你认为《红楼梦》仅仅是一本虚构的小说的话,那你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傎红学家的考证,曹雪芹https://www.51test.net/show/10947610.html
9.毛泽东是怎样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的2党史频道他对《红楼梦》的评论不少,中央文献研究室2002 年编辑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收入了他从1959 年到1973 年谈论《红楼梦》的八段文字,其他未收入的还有很多。把他的评论作一梳理,可看出所谓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联系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读。曹雪芹生活在18 世纪上半期即清朝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1122/c85037-23623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