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红楼梦始于崇祯八年天聪九年(1635)多尔衮获得元顺帝废玉玺(大荒顽石),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据此(通灵宝玉)在盛京称帝,经历崇德顺治康熙三朝(三春),到康熙中晚期结束,大约一个甲子的中国宫廷史,是一部明亡清兴,从民族战争到国家统一的伟大史诗。
崇德朝主要历史梗概:
(一)1368年猴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大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伐成功,徐达攻克大都,元顺帝不想做徽钦二帝,率领蒙古贵族及官员军队5000余人仓皇逃离大都,北上返回大漠,元朝玉玺由皇后携带,兵慌马乱中丢失在大青山荒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成了“大荒顽石”(元朝废玉玺)——这就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唯有一块未用”的“补天石”(元朝玉玺)。200年后牧羊人捡到这块废玉玺,送给了察哈尔蒙古林丹汗。林丹汗借机扩大势力范围,成了皇太极后金政权(天聪大汗)的劲敌。1635年皇太极派遣多尔衮西征林丹汗,后者逃亡中病死于青海大草滩,多尔衮从林丹汗王后手中得到了元顺帝废玉玺“制诰之宝”(大荒顽石),上交天聪大汗皇太极。
《制诰之宝》: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将元废玺(大荒顽石)改造成清玉玺(通灵宝玉),在盛京称帝。改后金为大清,改女真为满族。《石头记》由此开始。
1636年皇太极(癞头和尚,癞僧,一僧)认为此乃“受命于天的祥瑞”,借此改天聪大汗为崇德皇帝,将原有篆文磨去,重新刻上满蒙汉篆文,改造成清朝新玉玺(第一回:从大荒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将林丹汗的后妃都收纳为自己的妃子(第三位懿靖大贵妃——皇太极十一阿哥博穆博果尔的母亲。第四位淑惠妃。第三第四位就是贾母宴会上同席的两三位“老妯娌”)。皇太极这五位后妃,都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博尔济吉特氏姑侄姐妹。其中以孝庄最出类拔萃,成为“大荒顽石”(元)与“通灵宝玉”(清)的灵魂与象征。所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清朝玉玺记》。红楼梦第一回写的很清楚: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皇太极将“制诰之宝”改造而成的“大清玉玺”与博尔济吉特孝庄,从蒙古草原娶到盛京皇宫,此后又随多尔衮带领的满洲八旗与孔有德(跛足道人)为首的汉军八旗迁都到了北京皇宫,1644年甲申猴年,大明朝从猴年建国到猴年亡国,“树倒狐猴散”也。
甄士隐与贾雨村分别代表大明与大清两个皇室与权贵系统。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姑苏(谐音“古都”),有城曰阊门者(因为北京旧城墙像个“昌”字,故曰“阊门”城,并非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十里街”与“仁清巷”指代万里长城两侧也。长城西为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仁”“林”)的大明朝,长城东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爷儿俩建的大清朝。1644年以前中国属于“双悬日月照乾坤”,盛京故宫北京故宫分别为广义的“街东为宁国府,街西为荣国府”,也就是“东府与西府”。而在盛京故宫,努尔哈赤建立的大政殿十王殿属于狭义的宁国府,皇太极建立的勤政殿与后宫为荣国府。也就是东府与西府。1644年九月大清朝廷迁都北京,仍沿袭旧的叫法,但宁荣二府已经合二为一,南部朝廷部分属于宁国府,还包括中轴线的御花园与景山果园(最高点为崇祯自缢的寿皇亭:“天香楼”)。北部后宫属于荣国府,还包括修复后的西苑三海(即所谓“大观园”)。
顺治帝定鼎北京后,国家统一,宁荣二府也合二为一,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与红楼人物是实在的,宁国府则是虚拟的配合结构。宁荣二府的两套人马,也是一虚一实(坏事坏人都写进宁国府,好事体面人都写进荣国府):宁府里贾敬贾珍尤氏贾蓉是虚拟重叠的(配合演绎隐史与红楼梦小说故事),例如贾敬指代定南王孔有德(==追随癞头和尚皇太极的跛足道人,与清虚观“国公替身”贾母老相好张道士),贾敬(孔有德)根本没有资格居住皇宫,所以贾敬从来不进宁国府,连过生日也不进,“只在郊外与道士们胡孱”——在江南与南明军队作战,顺治九年七月初四败死桂林==贾敬之死。
贾敬的“敬”字—隐射孔有德与孝庄文皇后“苟合”。第五回所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之一演绎大清妖后孝庄·博尔济吉特。第六十三回贾敬死后忌日,林黛玉演绎的孝庄皇太后,在七月初四秘密祭奠之,还写了《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为五位风流古人与自己的红杏出墙辩护:“(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贾珍则配合贾宝玉隐写顺治帝福临与康熙帝玄烨(==大小贾宝玉),尤氏隐写孝惠章皇后与康熙朝的仁宪皇太后(==袭人)。
荣府里贾赦贾政贾琏(演绎摄政王多尔衮:去掉贾字,为“赦政王连”——贾赦贾政贾琏三人连起来,演绎大清开国的摄政王多尔衮),单独的贾赦居住东小院(奉先殿牌位==皇太极的幽灵),贾珠贾宝玉贾芸贾兰(演绎最后出家离宫的顺治帝福临与八岁登基的小玄烨)是实在的,单独的贾珠李纨贾兰演绎顺治出家后康妃佟佳氏与玄烨孤儿寡母。还有薛宝钗袭人李纨林黛玉晴雯麝月秋纹金钏儿等(演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顺治皇后与贞妃悼妃淑惠妃等妃子)都是实在的。而宁国府贾珍的小妾佩凤与偕鵉,等于贾宝玉的麝月与秋纹等嫔妃,是重叠配角。
第一回“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指代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直到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永历帝朱由榔等一系列行将被废的皇帝:“名费”即“名废”也。)
北京二环路城墙遗址:是一个完整的“昌”字,故北京称“阊门城”
红楼梦第一回癞头和尚(皇太极)向甄士隐(朱由检)索要甄英莲(大明玉玺与抗清英雄袁崇焕的命)——隐写皇太极第一次入关征明,包围北京城,威胁朱由检的江山社稷(大明玉玺)。时间在崇祯二年天聪三年,使用了“蒋干盗书”离间计,陷害袁崇焕入狱。第二年是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即甄英莲“年方三岁”丢失,林如海“三岁独子”夭折,贾赦与贾雨村(皇太极与范文程)害死石呆子——都隐写大明栋梁蓟辽总督袁崇焕于崇祯三年被崇祯帝凌迟处死。朱由检自毁长城自断骨肉。汉族人多势众才俊亦多,统治者无需爱护人才,所以历朝历代冤假错案多如草芥。大明的于谦被斩首袁崇焕被凌迟,仅是九牛一毛。
第一回癞头和尚将大荒顽石改造成通灵宝玉——隐写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将获得的元顺帝废玉玺,改造成大清玉玺(制诰之宝),立马称帝。当年天聪十年就改元为崇德元年——第一回贾雨村贾时飞(皇太极)所谓“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清太宗利用改造的元废玺,自称“受命于天之祥瑞”而在盛京称帝,就隐射此事。
(二)崇祯二年天聪三年皇太极(癞头和尚)绕开山海关,经过蒙古,从龙井关破墙而入,陷遵化通州而包围北京,企图夺取大明江山,北京危在旦夕。第一回云:士隐(崇祯皇家)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大明濒临亡国之危)。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朱由检不相信国难当头,还认为天下太平如日中天)。……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满洲野战部队模样),那道则跛足蓬头(汉军野战部队模样),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八旗禁旅包围北京城,血战德胜门广渠门永定门外,并到良乡祭奠金太祖陵墓)。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甄英莲隐射大明玉玺与后来吴三桂的大周玉玺等汉玺),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甄英莲眉间有胭脂红痣——隐射汉统玉玺也。皇太极欲夺取明朝的江山社稷也。)
癞头和尚隐射满洲与蒙古八旗总头领天聪大汗与崇德皇帝皇太极。红楼梦凡是和尚尼姑都指代满蒙人物。例如智能儿隐射青年孝庄。
跛足道人隐射汉军统领定南王孔有德。红楼梦中道士道姑都是汉人,满蒙出家为僧。汉人出家为道。孔有德在抚顺战役手足受伤成为跛足道人(折足雁)。甄士隐代表的明朝皇室系统隐居山林也为出家为道。
(三)明清朱由检皇太极两个朝廷,一个在长城内北京,一个在山海关外盛京,“双悬日月照乾坤”,谈谈打打几十年——第一回甄士隐(崇祯朝廷一方)中秋宴请寄居葫芦庙(盛京胡虏庙:努尔哈赤建的大政殿像农家种的大葫芦)的贾雨村(湖州人氏:盛京天聪大汗皇太极乃东胡人也),就隐写明清和谈之意。甄士隐送贾雨村“五十两银子与两套冬衣”,但贾时飞(皇太极)连个谢字都没有——因为历史上北宋对辽朝金朝,南宋对金朝蒙元,都是和谈后遂送金银锦缎与布匹,以赔款方式维持和平。历来如此,何必言一个谢字?
努尔哈赤建的大政殿像农家种的大葫芦,但盘绕两条小金龙。
为什么说贾雨村寄居葫芦庙?因为关外的后金还属于明朝建州卫管辖,是大明边区政权,不是外国,但努尔哈赤在汉族遗民眼里属于后金女真族胡人也。这也是曹雪芹等汉族文人大汉族主义的必然认知。
清太宗崇德皇帝在盛京登基后,设立后宫五位蒙古后妃——第一孝端皇后(姑姑)、第二宸妃(姐姐)、第三懿靖大贵妃(原为林丹汗福晋)、第四淑惠妃(原为林丹汗侧福晋)、第五庄妃(妹妹孝庄排名第五——故称“后廊上住的五嫂子”)。小妹妹先入宫并未专宠(大玉儿),寡姐姐后入宫却大受宠幸(宸妃),所谓“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贾雨村中秋赋诗“玉在椟中求善价(妹妹孝庄不大安分随时待价而沽),钗于奁内待时飞(姐姐宸妃安分守己静等丈夫贾时飞宠爱)。”——宸妃(乃第一代薛宝钗)与庄妃(第一代林黛玉),在崇德时代都是清太宗皇太极(贾时飞)的老婆。
由此可见,红楼梦人物都是演员(戏子),既可以演上一代人,也可以演下一代人,叫做“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例如薛宝钗演绎崇德朝的宸妃(姐姐)、顺治朝的废皇后冷美人(静妃)、康熙朝的群众演员。林黛玉演绎崇德朝的庄妃、顺治朝的孝庄皇太后(第十九回被小耗子偷去的“香芋”)与董鄂氏皇贵妃(顺治十七年八月死封端敬孝献皇后==秦可卿之一死封龙禁尉)、康熙朝的群众演员。崇德朝的薛宝钗与林黛玉,扮演皇太极的宸妃与庄妃。顺治朝的薛宝钗与林黛玉扮演福临的第一位蒙古废皇后与董鄂氏皇贵妃。康熙朝的薛宝钗与林黛玉则扮演“钗黛合一”的孝庄太皇太后或群众演员。
新红学派探佚学家,信口胡说贾府败落后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大家闺秀,都嫁给大贪官贾雨村了,完全是望文生义的无稽之谈。等于将唐国强研究成雍正皇帝,将刘晓庆研究成慈禧太后了,真所谓本末倒置指鹿为马。说明离开明亡清兴真实历史的红学研究,就是一个大笑话。
贾雨村中秋赋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抒发了皇太极(贾时飞)南面称尊企图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相当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戏子贾雨村从头到尾,与红楼梦相始终。第一回扮演尚未发达的清太宗皇太极(贾时飞)。“仁清巷”东侧的葫芦庙盛京故宫大政殿,相当于大明的建州卫都督府,故曰“寄居”也。
第四回中“葫芦僧”贾雨村扮演1644年迁都北京前后的摄政王多尔衮,迫使吴三桂归附大清王朝——《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葫芦僧多尔衮出兵援助吴三桂薛蟠,在山海关一片石战役中一举粉碎李自成冯渊的围攻。后者逃回北京三天,大顺政权就完蛋了:所以冯渊仆人说“我家小主子抬回去三天就死了”。后来的柳湘莲打败强盗救了到南方经商的薛蟠,从仇敌变成朋友,也是隐射顺治帝的八旗部下(包括多尔衮等)在山海关一片石,粉碎了李自成的乌合之众。
贾雨村还扮演降清最早的汉臣范文程大学士,崇祯二年天聪三年献计皇太极(贾赦),采用反间计,借用崇祯皇帝(锦衣卫)之手,凌迟处死了蓟辽总督袁崇焕(“一万两银子也不出卖湘扇:江山”的石呆子),夺取了他的“二十把名贵湘扇”(辽东关宁防线的二十道关隘),使大明朝自毁长城自残骨肉(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第一百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应天府知府兼管税务”的贾雨村扮演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中骄横跋扈的鳌拜(贾宝玉福临的四大书童,1661年之后成了康熙朝玄烨的四大辅臣:茗烟为首辅大臣索尼,扫红为遏必隆,锄月为苏克萨哈,墨雨为鳌拜)。鳌拜为了推倒顺治的改革新政,特别是“禁止圈地”与“废除逃人法”两条,以便扩张领地,将打击锋芒对准宣武门南堂德国神父汤若望老人,后者是孝庄的“义父”,顺治的玛法(“爷爷”)。真可谓一箭三雕。顺治亲政前(由贾芸扮演)曾二十四次到南堂拜谒请教汤若望(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三阿哥玄烨因生过天花,能安全继承皇位也是汤若望的建议。现在康熙帝幼年,尚未亲征(由小贾芸扮演),于是鳌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天算案”,否定汤若望(醉金刚倪二)制定的时宪历(顺治二年推行的中国农历),将中风偏瘫的老人逮捕入狱,判处凌迟或斩首的重罪。未亲政的玄烨(贾芸第二)急忙出面解救,但因“贾大人(鳌拜)不答应”而徒唤奈何?小贾芸发出了“如今的奴才比主子强多着呢”的哀叹。
最后还是孝庄(凤姐)出面干预,由索尼(茗烟与冷子兴)经手处理,“醉金刚倪二”(老年汤若望)才得以无罪释放,但不久就逝世,葬在西山利玛窦墓旁。小玄烨(小贾芸与贾兰)为天算案丢尽了面子,因此亲政后首先就是“智擒鳌拜”——第一百四回:“倪家母女听来无法,只得冷笑几声,说:“这倒难为二爷(贾二爷)白跑了这几天。等我们那一个出来再道乏罢。”说毕出来,另托人将倪二弄出来了,只打了几板,也没有什么罪”。鳌拜作死,不做不死。第一百二十回也交代了鳌拜的下场:“且说那贾雨村犯了婪索的案件,审明定罪,今遇大赦,递籍为民。”
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汤若望仗义帮助过未亲政的顺治帝(贾芸),但第一百四回《醉金刚小鳅掀大浪》未亲政的康熙帝(贾芸)却救不了倪二(老年汤若望)。
《红楼梦》隐写的史实
大戏子贾雨村说完了,再说说大女伶秦可卿的表演。秦可卿是红楼梦最耀眼的女明星。迄今为止,红学家与普通读者都被她的表演搞的晕头转向,个个都患了“失心疯”。其实,秦可卿演绎中国十七世纪秦始皇级别的五位皇帝与皇后的故事(清太宗皇太极国葬,崇祯帝朱由检葬礼,董鄂氏皇贵妃死封端敬孝献皇后,康熙仁孝皇后赫舍里国葬,还演绎了大清妖后孝庄·布木布泰淫乱后宫的隐史)。一个戏子演了五位帝王皇后,所以国人对秦可卿“越研究越糊涂”,大有“永远糊涂下去”之势。因为“红学大家”异口同声要将五位帝后“合五为一”,非要相信“秦可卿淫奔天香楼”的脂批不可。
秦可卿首先演绎了两位薨逝皇帝的隆重国葬:
(1)皇太极国葬——清太宗皇太极盛京暴亡后,爱新觉罗·福临侥幸继位,孝庄侥幸(姣杏)晋封圣母皇太后,并主持了昭陵国葬,从此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可卿死亡与秦鲸卿夭逝联合演绎皇太极暴亡。《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联合演绎孝庄·布木布泰“母以子贵”晋封圣母皇太后,掌握了后宫大权,然后主办皇太极国葬。读者不要相信秦可卿葬礼,是江宁织造五品包衣奴才曹寅孙子媳妇的葬礼,太“假语村言”了。
清太宗皇太极——秦可卿秦鲸卿之一是秦始皇与海鲸之流的人物。
简而言之,秦可卿之一与秦鲸卿都扮演崇德皇帝皇太极。贾元春与王熙凤都扮演1643八月新晋封的孝庄圣母皇太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隐写1643年孝庄侥幸晋封圣母皇太后并执掌后宫大权。
第十三回秦可卿对王熙凤的临终遗嘱——隐写清太宗对庄妃的临终遗诏——读者不要相信侄媳妇秦可卿会对婶娘王熙凤下临终遗嘱的“假语村言”,我们敬仰的红学家竟然会相信这种鬼话几百年??竟然看不出秦可卿秦鲸卿隐写的皇太极,是王熙凤隐写的庄妃的丈夫。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也是隐写孝庄妃晋封圣母皇太后。1644年母子迁都北京。
第十六回秦鲸卿哀求鬼判让他见一面“运旺时盛”的贾宝玉——隐写清太宗皇太极急于给儿子福临留下一道临终遗诏,让他好好学习,做一个统一中国的“天下官管天下事”的好皇帝。读者千万不要相信是同性恋的秦钟急于给好哥们儿贾宝玉留下一份遗嘱。因为连鬼判都害怕的贾宝玉是将要登基的顺治小皇帝,秦鲸卿隐写的皇太极是贾宝玉隐写的福临·爱新觉罗的爹!爹爹临死急于看儿子一面,才符合人性与常识!
元春与宝玉“情同姊弟,实为母子”隐写1644年孝庄福临母子迁都北京,莅临摄政王在西苑(大观园)筹办的“接驾盛典”。皇权旁落母子哭哭啼啼起来。
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交代了皇太极暴亡后,六岁的福临为何能当上顺治皇帝,排位第五位的庄妃为何能晋封圣母皇太后。第十五回王熙凤与智能儿两个戏子联合扮演风韵犹存的孝庄皇太后。秦鲸卿也卸了妆,扮演孝庄的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了。捉奸的贾宝玉扮演六岁的小福临——隐写在皇太极昭陵葬礼期间,多尔衮(秦鲸卿秦钟)与孝庄(智能儿)早已“勾搭成奸”。有《好了歌》注释为证:“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由于孝庄与多尔衮结成联盟,又有礼亲王代善(赖爷爷)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贾宝玉护卫长李贵)的和谐调和,才挫败了皇太极庶长子肃亲王豪格(焦头烂额的大阿哥焦大与愣头青金荣),促成“运旺时盛”的福临(贾宝玉)登基,促成“后廊上住的五嫂子”庄妃晋封为圣母皇太后(才选凤藻宫的贾元春与协理宁国府的王熙凤)。正如《好了歌》所谓“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当然是指太后终于下嫁多尔衮,使王熙凤变成了摄政王夫人。也就是说:贾元春王熙凤王夫人贾母,分别扮演崇德顺治康熙三朝的孝庄。读者一定要看懂曹雪芹这种用小说人物隐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普通写法。不要被戏子的卸妆变脸手法弄糊涂了——中国的各种戏剧都这么表演,难道当代的文化人都不会看戏了吗??
皇父摄政王(贾赦贾政贾琏连起来扮演=赦政王连。贾赦贾政=摄政王)多尔衮。
(2)崇祯帝的葬礼——1644年崇祯十七年秋冬明思宗朱由检的北京思陵国葬(多尔衮为崇祯帝在十三陵修建思陵)——摄政王多尔衮(贾琏)受尚在盛京的孝庄(王熙凤)懿旨,主持此事。即离家办差的贾琏派昭儿回盛京,向王熙凤索要皮毛冬衣:“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因为多尔衮从1644年五月初三就占领北京,在武英殿以顺治帝的名义,摄政大清国政了。他立即办了两件大事:
一是聘任“山子野”即“三子也”(故明三位大学士:范文程洪承畴钱之俊)为设计师,修复被李自成部分焚毁的皇宫与西苑三海——即宁荣二府为迎接元妃省亲而修建大观园(北京后宫与西苑:北海与中南海),务必在九月底之前完成一期工程,迎接孝庄孝端两宫与顺治小皇帝由盛京迁都北京,并举办隆重的接驾盛典(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孝庄孝端与顺治母子迁都北京,为什么叫“省亲”?这是许多知识分子的认知盲区,专家们宁肯迷信深奥晦涩的所谓“学问:例如红学”,也不承认童叟老妪人人皆懂的社会常识。孝庄孝端福临从盛京迁都北京,不是从外国回中国老家,而是从关东的沈阳到北京。孝庄孝端两宫皇太后都是科尔沁蒙古媳妇,回到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大都”,是孙女们回娘家,难道不是“省亲”吗?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回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创立的燕京,是重孙子回到老爷爷家,难道不是“省亲”吗?
另外,大观园建筑完工的极快,“山子野”当时就是基建狂魔了吗?显然不是。明成祖朱棣修建明故宫与西苑,用了十四年以上(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而宁荣二府修建“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似乎还不到一年(实际不到半年)……为何这么快?原因很简单,这只是一个应急的修补工程而已,迅速修复被李自成部分焚毁的皇家建筑与山水树木,好迎接大清朝廷迁都北京。而北京皇宫西苑真正恢复明朝的原貌,从顺治入关到康熙晚年,才大致完工,历时近百年。所以,大家不要被假象迷了眼。所谓修建大观园,就是多尔衮修复北京皇宫的后宫与西苑三海。薛宝钗一句“芳园筑向帝城西”,将紫禁城(贾府)与西苑三海(大观园)的东西位置说的一清二楚。
“大观园”北海部分:四面环水的琼华岛为所谓的“太虚幻境”
有人风靡大观园乃是圆明园的说法,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更是痴人说梦。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耗时154年。半年就完工的贾府大观园,怎么可能是圆明园呢?何况圆明园距离紫禁城41华里,元妃省亲出宫到回宫仅仅用了5个小时(两个半时辰),八抬大桥怎么可能在5个小时内,到圆明园来回走上82华里?就是租用一百輌宝马轿车,也完不成这个皇家差事。红学家应该先学些民间常识,再去研究红楼梦大观园。至于将元春省亲解读为康熙南巡,就更不靠谱了,短短五个小时,从北京到南京或杭州,还要打个来回。动用波音或空客客机,也不可能嘛。
多尔衮办的第二件大事是立马为崇祯帝举办丧礼,并将十三陵田贵妃陵寝改建为思陵,以收揽广大汉族臣民的人心。经过秋冬春夏,思陵到1645年(顺治二年)九月才竣工,清廷特旨北京市民与明朝官员都去参拜祭奠前朝先皇。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昭儿(传送诏书的使者)对王熙凤回禀道:“二爷(贾琏)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十时)没的。”——将“九、三、十”三个数字重新排列,可以组成“林姑老爷是三月十九没的”(即: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在北京皇宫的煤山自缢)。
景山万春亭(明朝煤山寿皇亭)——秦可卿自缢的天香楼(北京最高楼)
摄政王多尔衮为崇祯帝重建的思陵(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姑苏为林如海发丧即隐写)
此处的“林如海”既隐射1644年三月十九日自缢的崇祯皇帝——
天启帝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二木成林,木匠哥哥为大明做好了棺椁,弟弟朱由检自如的走到北京最高楼:景山寿皇亭下海棠树自缢了:林如海的由来也==所谓“秦可卿自缢天香楼”也。
林如海又隐射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扬州捐躯的南明督师史可法——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史可法捐躯扬州城》。有一个简单情节可以证明此事,就是“齢官画蔷”十八划——金陵十二官为首的齢官,隐写被豫亲王多铎(贾蔷)从江淮抢来的数百名美女(第十六回贾蔷受命到苏姑采买女孩子),多铎将多数美女分配给满洲八旗部将为妻妾丫鬟,又将几十个美女献给皇宫:就是贾府小戏班的十二官。贾蔷痴迷上了最漂亮的齢官,隐写多铎强娶她为小妾,但齢官婉拒之。第二十七回齢官在大雨之下用簪子“画蔷”数百遍,曹雪芹企图让读者认为是齢官刻画“贾蔷的蔷字”,其实这是障眼法,旨在蒙骗文网检察官。因为“蔷”的繁体字“薔”,不是十八划,而是十六七划。受害的江淮美女齢官刻骨铭心的祭奠悼念十八划的“史可法”也。读者在手心里,默写一遍“史可法”三个字,就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逼出了多么痛心疾首的魔幻写作技巧啊。这种旁敲侧击的隐写技巧,却是中国文明史的悲剧与耻辱啊。
一个红楼戏子林如海,演绎了大明皇帝朱由检与南明督师史可法两个历史人物。第十四回贾琏带领林黛玉回扬州发丧(1646年回扬州梅花岭),又回姑苏(1644—1645年在故都北京十三陵)举办葬礼,既隐写多尔衮按孝庄懿旨为崇祯帝举办故都北京的葬礼,又隐写多尔衮派人护送“忠臣遗孤”史德威将军回扬州梅花岭,为义父史可法建造衣冠冢与袁督师纪念馆。这两件事,体现了顺治朝君臣实行“满汉一体”改革政策的信心,也为中国多民族团结统一的伟业树立了历史的标杆。你说这是顺治帝与多尔衮利用为崇祯葬礼收买中原民心也可以,但这确是历史事实。红楼梦是中国最终形成多民族大帝国的历史丰碑。所以伟人会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还有一部红楼梦。
另外秦可卿葬礼还隐写了两位大清皇后薨逝的北京国葬: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董鄂氏皇贵妃薨逝,福临(贾珍贾宝玉与柳湘莲联合演出)愧悔交加,痛不欲生,觉得对不起董鄂氏,于是方寸大乱,举止乖张,违背祖制,不顾第二任小皇后(袭人:孝惠章皇后)的尊严与脸面,死封董鄂妃为端敬孝献皇后(即《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大清朝第一位死后追封的皇后),还亲自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当众宣读(即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真是亘古未闻。贾宝玉扮演的福临一听秦可卿(董鄂氏)去世,“哇的奔出一口血来。”以至误导了后世读者,认为“秦可卿养小叔子贾宝玉”。
贾珍扮演的福临更夸张,公然哭的“泪人儿一般”,当众宣布要“倾其所有罢了”为儿媳妇发丧,还选用“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而未用上的“樯木棺材”。这是“睿忠亲王成宗义皇帝”多尔衮的遗物,
顺治八年春因秋后算账被死后问罪,并扒骨鞭尸传首九边。他的遗物棺材怎么敢用?怎么能用?真是昏了头了。因而诱使脂砚斋等好事之徒,胡说贾珍对秦可卿“爬灰”,假惺惺的在脂批中云:“秦可卿淫奔天香楼”。进一步坐实了贾珍“爬灰”的丑闻,甚至被当代编剧写进了87版《红楼梦》电视剧。以讹传讹,弄假成真,将红学研究搞的谬种流传,乌烟瘴气。
《红楼梦》记载的董鄂氏皇贵妃与顺治帝的传奇,是最大的清宫悲剧。九回柔肠,悲欢离合,“剪不断,理还乱”也。董鄂氏的母亲是江淮美女,1645年扬州十日屠,嘉定三屠中,被满洲八旗的鄂硕俘获,带着小女进入北京内城满族家庭。小女十三岁选上秀女,被孝庄指婚给皇十一弟博穆博果尔为福晋。十四岁丈夫出征她在南苑行宫初次进谒皇兄福临就一见钟情,此后神瑛侍者不断以甘霖浇灌枯竭的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并萌生了终生“以泪还债”的夙愿。
皇帝爱上了弟媳妇,他们的厄运就此开始,终于跌入“迷津”。一个绝粒而死,一个落入空门。
董鄂氏这段历史被完整的隐写进了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摘要》)“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自幼随母被虏,长成低调入宫,先嫁皇帝,后嫁皇兄:《清史稿》“十八岁入侍”),迄今凡十有六载(入宫为妃实为六年)。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母女被俘,入籍满洲,身心凌辱,二婚入宫,实不忍史笔记载)。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受宠之情甚笃,不足五年八月)。……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入宫后受尽凌辱,况自卑心理扭曲)。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谗言谣诟不断,祸起萧墙之内,花容月貌失色,惊悚胆怯度日)。……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屡受霸凌,堪比贾谊。双子夭折,谁怜心酸)。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身心俱损经年,起死回生无术)。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失宠孤衾,空室寂冷),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茹苦含辛,蒙冤受屈,病入膏肓,早有预兆)。……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陟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遽抛孤匶(曾承严命,只能登高远望病室。今违懿旨,拄杖而遥祭棺椁)。及闻槥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听闻槥棺火化,惭愧违背了死后同穴的誓言);……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呜呼!鬼蜮为灾,神灵也无可奈何)。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恶妇之妒忌,实难宽恕。就算剖开悍妇之心,也难解心头之恨)在君之尘缘虽浅,然玉之鄙意岂终(朕与爱妃的情缘虽浅,但朕岂能有仇不报?)。”
一篇“诔文”,将福临决心出家报仇雪恨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作为儿皇岂能犯不孝的忤逆大罪,只能撒手人寰隐没山林:叫做“虎兕相逢大梦归”也。满洲幼虎顺治皇帝福临,斗不过蒙古犀牛孝庄皇太后。只能“顺治痘亡”,福临出家——第一百二十回所谓“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一为避免皇权交替天下动乱,二为撮合玄烨顺利登基继位。让蒙古牛扶孙念子梦断紫禁城吧,让东北虎隐没黄土高原的茫茫山林吧。儿子“无缘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乃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皇天大命也。母亲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也是“天命所归”也。
《红楼梦》确是一部千古奇书,倾倒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广大红学研究者不断地探佚考证,千万红楼爱好者一遍又一遍地孜孜苦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知道红楼故事的最终结局,想弄清文本背面到底隐藏了一部怎样的“家亡血史”。
随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横空出世,真相终大白于天下,几百年来的诸多红楼谜团亦随之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们辛辛苦苦构筑起的红学大厦,顷刻间轰然坍塌了!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共有一百零八回,现在网上已公开发布了从第八十一回起的后二十八回。笔者读之再三,感觉除却部分段落语言粗俗外,绝大部分还是作者的原笔原意,文气一以贯之,情节与前回毫无脱节之感,更重要的是人物判词和“畸笏”等人的批语大都得以验证,当属真本无疑。吴祖本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红楼梦》的传统认识——原来《红楼梦》隐写的就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那一段血泪历史!
在清初严酷的“文字狱”高压下,作者不得不借“以家寓国”的方式隐写了那段残酷历史(清人编写的历史全是美化自己的),实在算得上是古今天下第一奇书!中国“红学”经过一百年的轮回,最终证明当年蔡元培的“索引派”是正确的,实在是让人感慨!
红楼研究经历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如今终归是正本清源、拨云见日了。
一、《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毁清悼明,伤时骂世”。细读文本,回顾历史,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是有原型的:
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宝玉是传国玉玺,喜欢红色喜欢吃胭脂,也就是离不开那红色的印泥。“通灵宝玉”上镂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上篆刻的“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也极为相似。黛玉就是崇祯帝的象征,爱哭,小性儿,多疑,率真。“玉带林中挂”就是一朱明王朝的“朱”字——“木”字上加一带子。其仙逝亦同崇祯,崇祯自缢煤山古槐,黛玉亦自缢于柳叶渚边的槐树上,且时间都是阴历三月十九。王夫人影射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意外落水成疾。朱由校1627年服用“灵露饮”而死,把皇权交给了兄弟朱由检,即崇祯帝。而王夫人的死何其相似于朱由校,她最后把她的“命根子”宝玉(玉玺)托付给了黛玉(明思宗崇祯帝)。宝钗象征满清,因为她的名字里带“金”,这是满清的象征符号。她那金锁是人造的,不像“通灵宝玉”是神造的,金锁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铸造上去的,暗喻大清的“不正统”。带金的多代表满清,像鸳鸯(姓金)、玉钏、金荣等,后来都成了反面(清派)人物。鸳鸯是压垮贾府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带水的、带北的,后来都倒向满清,例如北静王水溶、贾雨村等。夏金桂影射吴三桂,狡诈尚气,出尔反尔,对宝玉怀觊觎之心,且付诸于行动,最后不得善终。贾敬影射嘉靖皇帝。“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嘉靖帝在位45年,居然20年不理朝政。贾敬之死用的是“老爷宾天了”,“宾天”是指皇帝“驾崩”了。贾环就是“家患”,喻指闯王李自成。贾蓉、贾蔷谐音“戎羌”,乃胡虏蛮夷之徒,象征满清。另外,湘云隐喻历史,香菱影射南明永历帝,王熙凤影射宦官魏忠贤,邢夫人象征大明刑法,贾政喻指大明朝政,元春、林红玉影射袁崇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大都能找到历史原型。
二、《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只是在原创基础上加以增删润色的修改者,并且只是一个化名。试想在清初“文字狱”高压之下,谁敢在一部“伤时骂世”之书上署自己的真实姓名,不是找死吗?这“曹雪芹”极有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团队,与吴梅村志同道合。
这些人皆文学功底深厚,兴趣爱好广泛,且深知作品创作底里。现有人考证指出,对原作“增删五次,批阅十载”之“曹雪芹”,是吴梅村的学生严绳孙,笔者在此不发表意见,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探究思考。
吴祖本第一回里有一条非常惊人的批语: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名曰《风月宝鉴》,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全书的最后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余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单凭这两条批语,就足以证明《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吴梅村,即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梅村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
崇祯四年(1631年),参加会试,遭乌程党人诬陷,被控徇私舞弊,幸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在吴伟业之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方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崇祯十年(1637年),迁东宫讲读官,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期间仕途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皆因与崇祯帝之殊遇知遇密切相关,内心十分感激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梅村号哭痛欲自缢,幸为家人所觉。出于对明王朝之依恋,尤其对崇祯帝之感恩,吴梅村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在明亡后长达十年,吴梅村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顺治十年(1653年),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乡里。对此经历,内心深感耻辱。
康熙十年(1671年)夏,吴伟业旧疾大作,留下遗言:死后敛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后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不愿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通一“诗人”。
既然确定了吴梅村为《红楼梦》的原创作者,那《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就不是主流红学专家确定的乾隆年间,而是康熙年间。初稿完成不会晚于吴梅村去世的1672年,修改润色稿则不晚于康熙癸酉年,即公元1693年。
其实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新红学始终有一个死穴,就是《红楼梦》的成书时间问题。因为一旦证明《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不是乾隆时期,那他们的“(北京)曹雪芹作者说”就被抽去了脊梁骨,“曹学大厦”就会因失去根基而瞬间轰然倒塌。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多次提出质疑,并且摆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然曹学大师们就是“咬着屎头子不松口 ”,百般抵赖,死不改口。
也曾近怀疑过,生于败落之家穷困潦倒的(北京)曹雪芹,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那还有精力创作一部近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况且到雪芹时,曹家早已败落,凭他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果不是生活在其中,是很难靠想像描写出来的。现在证明,《红楼梦》与北京曹雪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对于近百年的红学研究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前人已先后作古,但他们的继承者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仍是固执己见,极力维护他们的“红学大厦”。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无论你如何巧舌善辩口吐莲花,都无法改变“《红楼梦》原创作者是吴梅村”这一铁的事实,红学大厦的坍塌也只不过是顷刻间的事。其实推到伪红学,在其废墟上重新建一座“新新红学”楼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该是把曹雪芹(曹霑)请下神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