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圆创高三月联考语文试题和答案红楼梦个中人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 应、融合统一的产物。

“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 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 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 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 种双向作用。 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所说的“S← →A T← →R”那样的 过程。 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 在这一公式中, 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 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 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 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 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 A← R”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 反复的。 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 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 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 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

(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

材料二:

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 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 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 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

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人欣赏一样。“如果不 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 达到这样高层次的美学境界。 ”道理是一样的; 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亦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脂砚斋,这位自视 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反复以自己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事件而赋予自己一种独特的权威: “亲历亲闻”似乎是我们成为《红楼梦》合格读者的先决条件。 这种做法显然是要将普通读者从《红楼梦》的读者群中 驱逐出去; 或者说,《红楼梦》在唤起一种亲切感的同时也在抵制无法进入书中情境的读者——“亲切感”的产生是有 条件的。 为此,作者和脂砚斋常用“个中人”来指称前者。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欣赏警幻新制《红楼梦十二支》, 警幻评说道: “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 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 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 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 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反成嚼蜡 矣。 ”。 即使如此,宝玉仍觉“无甚趣味”,“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而“告醉求卧”。 众所周知,《红楼梦十二支》即 为《红楼梦》的别名,书中直称为“《红楼梦》原稿”,因而警幻所谓“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际即指出阅 读《红楼梦》的先决条件: 阅读原稿,成为“个中人”。 显然,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 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 无奈之下,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 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 脂砚斋等人所谓“真有其人,真有是事”,就是强调作为“个中人” 对于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性。 对于他们所谓实有的“真人”“真事”的了解,“个中人”自然具有优先权。 然而这种 “个中人”无疑且有排他性,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对这些人物、事件“亲历亲闻”。 所以,对于数量更多的读者来 说,除了理解这些实有的人与事外,对于书中呈现的情感、情境的体验,显然更为重要。 这时读者也应是真正的“个中 人”。 一旦具备这个条件,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新奇感: “我”的体验在书中出现,“我” 亦为红楼梦中人矣! 这正像脂砚斋指出的: “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 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 不必求解矣。 ”“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是观者进入是书情境、成为“个中人”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王怀义《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

【注】皮亚杰:瑞士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A.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可以由此产生。

B.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别重逢的熟悉感。

D.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所说的“亲切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践运用。

B.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

C.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D.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读者更重要。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3分)

A.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4.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4分)

5.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奔 生

李永康

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 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 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 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 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 应道: 唉! 唉! 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 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痛爱和无助, 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 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 ,我也不知 道是什么意思。 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 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 我发着高 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 爸爸,爸爸,带我出去!

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 带着你过日子。 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 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 速回”而被抓来的。 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 妈妈说,我以为,把衣 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 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 就出不去了。

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 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

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

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 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 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 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 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 渐渐地,我就长成了头大身细,骨瘦如柴,也就是后来别人写的,“头长得很大,身子 却很纤瘦”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睡在我旁边的阿姨说我长得像小萝卜头。 妈妈笑了,并应和道,这个小名还真 形象,那就叫小萝卜头吧。 于是,在狱中,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小萝卜头,连妈妈也不叫我的真名了。

只有教我认字的“政治犯”黄老师从来不叫我这个小名,而是叫我宋振中。

说起我的读书认字,我还陪着大人们饿了两天多时间的肚子。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同室的阿姨, 都不吃饭。 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饭摆放在房间门口,大家都坐着不动。 我想拿碗过去盛。 妈妈说,小萝卜头, 今天的饭里有毒。 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看守想毒死大家。 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 就躺下了。 第三天中午,我是被妈妈推醒的,原来我已经饿得晕了过去。 妈妈扶我起来,让我喝了几口水,等我 缓过劲儿来,她说,小萝卜头,快吃饭吧,因为从明天开始,你要去和一位新来的“政治犯”黄伯伯学习认字了。 “绝食”和“罢工”这两个词也是黄老师告诉我的。 黄老师说,叔叔阿姨们是以绝食、罢工的方式,才争取到了 你能跟我学习的机会。

黄老师教我认识了很多字,懂得了一点儿道理,我才知道牢房何以名曰“斋房”。我和妈妈住的是“义”斋 女牢,爸爸住的是“忠”斋男牢。 我传递“东北战局扭转”“淮海战略胜利”等消息给陈叔叔的《挺进报》时,身 上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 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

1949年9月的一天,妈妈告诉我,她终于可以带着我走了。她说,你爸爸已经早一天上路了。我就要自由了!

我那个兴奋劲儿无法用语言表达。

妈妈最后是让我用一种给人希望的方式和叔叔阿姨们告别的。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 爸爸妈妈都还活着。 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

(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期)

文本二:

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 白”,就是少写。 小小说不是删削而成的。 删得太狠的小说往往不顺,不和谐,不“圆”。 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 的笔,每捉摸一句 ,都要想一想: 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 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 那些没有写下 来的仍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一句的“上下左右”。 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选自汪曾祺《小小说是什么》)

A.因为男女犯人被分别监禁,相隔甚远,宋振中从小对父亲的印象就很模糊,但血脉亲情让他能一眼就认出父亲。

B.宋振中被称作“小萝卜头”,是因为他营养不良,长得头大身细,这一称呼反映了敌人对待政治犯的残忍无情。

C.宋振中向狱友告别的情节,将孩童的兴奋与成人的沉默进行对比,作者在节制的叙述中蕴含无限的悲愤之情。

7.关于“黄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师是“政治犯”,也属于革命者阵营,这是他被选为教宋振中读书认字的老师的重要原因。

B.黄老师告诉宋振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为了勉励他认真学习,不辜负妈妈和狱友们的深切期盼。

C.黄老师是宋振中革命意识的启蒙者,宋振中传递革命消息、当小交通员应该与他的引导有关。

D.黄老师坚持喊宋振中的大名,与妈妈喊“小萝卜头”形成对比,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

8.文本一的叙述视角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如何理解汪曾祺所谓的“留白”?文本一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留白”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朔五年,(武帝)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 土,咸登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才焉。”谨以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日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①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②。二千石谨察可者,与计③偕, 诣太常,得 受业 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 一艺 以上,补文学掌故阙;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 掌故 ,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③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使,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选自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学校上》)

【注】①郡国县官:这里指郡、县及诸侯国下属的各级地方。②二千石:指郡守和诸侯王国相。③计:指郡守下属的上计吏。④比 二百石: 汉朝官秩等级名,下文的“比百石”亦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必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A教B化C之D行E也F建G首H善I自J京K师L始M繇N内O及P外

A.“婚姻”指夫妻关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含义不同。

B.“受业”指从师学习,与《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中的“受业”意思相同。

C.“一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中的某一部经书。

D.“掌故”在文中是负责礼乐的官职名,现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逸闻轶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令太常讨论为博士配置弟子之事,目的是使民间崇尚礼义教化,以激励贤才。

B.平民子弟要成为博士弟子,必须年满十八岁、仪表行为端正,而且要经过选拔淘汰。

C.郡守和国相要谨慎考察下级举荐的人才,合格者可以随上计吏一起到京城,参加学习。

D.被举荐的人在学习满一年后要参加考试,门第高贵者可以任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4分)

(2)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4分)

14.请简要概括太常臧、博士平等回复武帝之奏议的要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依韵和接【注】花

梅尧臣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

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

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

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

【注】接:嫁接。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

B.在诗人看来,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

C.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

D.全诗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

16.钱锺书先生论诗之理趣,有“理寓物中”“理因物显”之说。本诗的理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善于摹景,如“ , ”生动地描绘了江水之曲折、月色之皎洁。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的树生命力强、结果实多的秘诀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调查研究,本质上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粗浅的认识①□□化,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相应的,调查的终点和目的就是科学决策、解决现实问题。毛泽东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②□□□□’。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当前,有的同志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同志满足于调查浮在面上,不 掌握真实情况,分析问题不到位,最终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这样的调查研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 提倡调查研究,就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只有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③□□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18.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画横线的句子(黑色)有语病,请修改正确。(4分)

20.在我国,“同志”一词常用于互称,表示双方地位平等,且含有尊重之意。画波浪线的句子(蓝色)要表达对不良之风的批评之意,在其中使用“同志”是否恰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美国科研团队在空温条件下实现超导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超导是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 为零的状态。寻找近环境条件下(室温、常压)的超导材料一直是超导领域的梦想。对物理学家而言,室温是有明确定义的,即300K,约相当于27℃。美国科研团队在267GPa左右实现了288K左右的超导电性,对应温度为15℃。 ① ,但是论文的题目已经大火方方用了“室温超导”字样。

中科院物理所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中表示,从美国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来看,这项工作无疑是突破性的,相关 证据也很充足,如果能重复出来,搞不好未来能得诺奖 。但物理学的研究终究不是一家之言,,这 ② 个也不例外,这项工作势必要经过行业内各个研究组的重复验证,如果经过多次重复之后,确定该结果的正确性,那将是划时代的工作。目前国内超导领域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于新超导材料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1960一1970年代。中国在超导的一些研究方向上,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赵忠贤院士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了55K,推动中国高温超导研究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对于室温超导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中科院的评价是理性而严谨的。请根据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对此,有人提倡“与自己和解”,追求“满 意的自己”; 也有人主张突破、改造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 也有人兼而采之。 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是为 了成为“合适的自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解析】”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错,原文有“自视”一词,即并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脂现斋本人如此认为;且根据文意,只要读者进人《红楼梦》的情境,他们也可以成为“个中人”,故“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更不一定是事实。

2.B【解析】“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材料一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闹释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作用,目的是使论证更形象易感,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的结论,事实上感应美学的提出就已证明中国美学研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此外,“依托”一词表述不当,材料一只是借用皮亚杰理论的模式,而非据其理论内涵来论证观点。

3.A【解析】A项体现审美主体体现(诗人)和客体(敬亭山)的双向,“相看两不厌”即表明这种关系。B项体现审美主(诗人)客(音乐)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产生新的艺术形象(莺语、花、泉流、冰)。C项是诗人对昔日戎马生涯的回忆,并不涉及审美感应,D项是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述,体现审美主体(作者)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但不能体现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

4.①宝玉因为缺乏对相关情境、人事的体验,即使阅读《红楼梦十二支》原稿仍觉“无甚趣味”,体现了审美客体未能“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未能“同化”审美客体。②警幻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体现了审美客体“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能“同化”审美客体。(每点2分)

5.(1)线路拟定:①筛选游客感兴趣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景点;②优化游览路线,保持游客游览兴趣的持续性。(2)导游词写作:①突出景点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体验;②言辞优美,贴合古城文化意蕴,使导游词本身成为文化情境创设的一部分。(每个角度2分,每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A【解析】“一眼就认出父亲”错。根据原文,宋振中先是漫无目的地喊“爸爸”,宋绮云“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如此才认定此人是宋振中的父亲。

7.D【解析】“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错。妈妈喊宋振中为“小萝卜头”,表现了对儿子的亲切,与教育观念无关。

8.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更侧重于表现宋振中的心理与情感,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②文本一采用儿童视角叙事,以孩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中的故事更加感人;③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中的身后事,呈现烈士的当代价值,角度新颖,引发读者思考。

9.(1)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根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2分)(2)体现:①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景描写组成,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②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小说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呈现其成长过程,略写宋振中遇害经过和身后事,使宋振中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4分)(第二问任答一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1.B【解析】《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受业”是教授学业之意。

12.D【解析】“门第高贵者可以任郎中”错,“高第”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之意,第,等级。

13.(1)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所以普遍地邀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到朝廷来做官。(“延”“咸”各1分,大意2分)

(2)那些不努力学习或者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晓六经中一经的人,就要免去其官职,并请奏更换以称职的人。(“事学”“称”各1分,大意2分)

14.①闸明选拔人才的意义;②提出选拔人才来京学习的具体措施;③提出任用贤才、罢黜庸才的具体标准与措施。(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元朔五年,汉武帝下制说:“听说为政者应该用礼仪教导百姓,用音乐感化他们。婚姻之事,乃是夫妇 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 所以普遍地延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 的人,都到朝廷来做官。 应当命令礼官勤奋学习,一起谈论商讨,多闻博识,举荐遗留在野的人才,复兴礼 乐,以此作为天下人的表率。 太常提议,为博士配置弟子,使民间都崇尚教化,来激励贤才。 ”于是慎重地 让太常臧 、博士平商议后奏请说: “听说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是乡里之间都有教育的场所,夏代称 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他们勉励为善者,就让他在朝中显达扬名; 惩治作恶者,就施以刑罚。 所以要实 施教化,就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 如今陛下已经明示无上的恩德,放射出日 月般的光辉,它与天地相配,推本人伦关系,鼓励学习,研习礼义,崇尚教化,奖励贤才,以此来救化四方的 百姓,这就是天下太平的根源。 古代的政治教化未能遍布,礼制不完备,现在请求利用原来的学官来振 兴。 请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 让太常从百姓中挑选十八岁以上仪表、行为端 正的人,充当博士弟子。 郡、国、县各级地方如果发现有爱好经学,尊敬长辈上级,严守政教,友爱乡邻,出 入言行皆不违背所学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王国相举荐,郡守和诸侯王国相 认真考察认为可以的人,应与上计吏一起赴京师太常处,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 他们学满一年都 要考试,能够精通一门经书以上的人,可以补充文学掌故的缺官; 其中成绩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为郎中, 由太常造册上奏。 如果特别优异出众的,可直接将其姓名向上呈报。 那些不努力学习或者才能低下者及 不能通晓一种经书的人,就要免去其官职,并请奏更换以称职的人。 臣认真推敲诏书和律令下达的目的, 它们阐明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贯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国义理,文辞雅正,教诲之辞含义深刻丰富,恩德十 分优厚。 但是小官吏们见识浅陋,不能透彻地宣讲诏书律令,无法明白地将陛下的旨意传布晓喻天下。

现在要选拔研究礼制、历史典籍的人才,任用懂得文学礼义的人为官,擢升官职滞留的人才。因此请求挑 选那些官秩比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升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 挑选比百 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守卒史: 各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 优先选用热知经书能大量讲诵的人,若人数不 够,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将人员备齐。 请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 法规。 其他仍依照律令。 ”武帝下制说: “可行。 ”从那以来,公卿大夫和一般官吏中就有了很多文质彬彬的 儒生。

15.C【解析】“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错。“吾不谓之然”是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

16.①诗人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②诗人评价接花“丑株生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③诗人由物及人,借接花引出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笔法巧妙。(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答案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①深刻;②一朝分娩;③才能。(①处要与上文“粗浅”对应,故应填“深刻”;②处要与“十月怀胎”形成意义与修辞(比喻、对偶)的对应,故应填“一朝分娩”;③处要与上文的“只有”搭配得当,故应填“才能”)

19.答案示例:提倡调查研究,就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句语病有2处,每改对1处给2分。其一,语序不当“转变工作作风”总领四个分句,应与“密切联系群众”互换位置。其二,“提高…途径”搭配不当,应该为“探索…途径”)

20.答案示例:恰当。①虽然工作作风有问题,但批评方与被批评方仍然地位平等,应用“同志”表示必要的尊重;②使用“同志”的称谓,使批评更加委婉,令对方更易接受;③“同志”是泛指,对“有的同志”进行委婉批评,可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也可以引发更广泛受众的深刻反思。(答对1点给2分,答出任意2点给满分。如答“不恰当”,不给分)

21.答案示例:①虽然/尽管还没有真正到达室温(或“定义温度”“理想温度”);②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经得起验证。③走在世界最前沿。(每句2分。建议评分点:①句,“虽然/尽管”“未到达室温”各1分;②“科学研究”“验证”各1分;③“世界前沿”1分,大意1分)

22.答案示例:①评价对象严谨:将对象聚焦在“美国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上,不涉及研究成果,实事求是;②评价用语严谨:以“无疑”肯定研究的突破性,以“如果”强调研究成果必须经得起重复检验,体现科学态度;③评价立场理性:既肯定研究成果的突破性,又对其真实性及有效性保持必要的怀疑态度。(答出1点给1分,答出任意2点给3分)

THE END
0.我眼中的《红楼梦》人物:贾雨村早上,一起晨练太极的小师妹问我,“《红楼梦》中描写了几百号大小人物,你最感兴趣的是谁?”我不假思索就回答说:“应该是贾雨村吧!”对我们这些还在官场上混饭的老男人来说,如果这时候再看红楼,关注的人要么是贾政,要么就是贾雨村。贾政是纨绔子弟,天生富贵,正人君子,端正儒雅,人多 ,庞大, 嘴杂, 老化,无用https://www.meipian.cn/2znmi1ok
1.《一站到底》题库及答案04、流行与七、八十年代的年轻男女喜欢穿着一种裤脚大裤腿小的裤子叫做什么?喇叭裤 05、中国大学老师职称有四个级别,最低是助教,是高是什么?教授 06、我们平时说的两院院士是指中国工程院和哪个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 07、我们用哪种动物比喻代人受过替人顶罪的人?羊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214275.html
2.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精选47篇)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 篇1 在过去的一年里,留给了我许多美好的时光。然而我最喜欢的事是与沈元元老师相处,她是教我们语文的。沈元元老师有一头乌黑的头发,精致的眉毛下面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还戴着一副眼镜。沈老师笑的时候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她的笑容可灿烂了。 https://www.yuwenmi.com/zuowen/tuijian/2096817.html
3.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300字45篇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300字4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最喜欢的人物作文300字 1 http://www.unjs.com/zuowendaquan/youxiuzuowendaquan/3286822.html
4.红楼梦人物评价300字6篇(全文)红楼梦人物评价300字 第1篇 红楼梦人物评价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4s0b0ov.html
5.细品红楼薛宝钗是个怎样的人——细品红楼之一87版红楼梦薛宝钗 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我怎么也讨厌不起来。想了又想,大概还是因为她内心固守的那颗虚空心,深深吸引了我吧。 大观园里住着两个半尼姑。一个是身披道袍的假尼姑妙玉,一个是心冷意冷的真尼姑惜春,那半个是看破不说破、外表好人缘、内心无一物的薛宝钗。 薛宝钗最重要的特点是行为循规蹈矩,性格外热内冷。 曹公对薛宝钗的判词是“山中高 https://www.jianshu.com/p/b2ebb1697d62
6.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通用40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https://www.oh100.com/a/202112/3983006.html
7.红楼梦读后感300字(精选26篇)我呢?妈妈总说我犹豫不决,选择困难,但我也会向正确的一面发展,也许会花一些时间,但,值得!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2 《红楼梦》是写贾家、王家、薛家和史家发生的事,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和史湘云。在这部小说中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林黛玉的.特点可用“凄美”概括;薛宝钗容貌美丽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00616164150_430154.html
8.红楼梦读后感600字(30篇)《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葳真经,对情节描写荡气回肠,人物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不管谁看了都会爱不释手的!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篇4 《红楼梦》这本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放下这本名著,我沉思许久,我随着主人公的喜而喜,随着主https://www.chinesejy.com/zw/157204.html
9.红楼梦读后感300字左右(精选24篇)红楼梦读后感300字左右 篇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每一次看《红楼梦》,对于里面各种各样的人物我都深感悲痛,替他们不公的命运深感痛恨。特别是晴雯。 晴雯是一个奴仆,是属于当时社会低身份的一个人物。她对贾宝玉的执着爱恋之情是妇孺皆知的,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槽粕与制度,导致她内心https://www.diyifanwen.com/qitafanwen/duhougan/10501649.html
10.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30篇)【#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30篇)#】《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读后感300字(范文30篇)由©无忧考网整理,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1.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篇一 我喜欢阅读,但《红楼梦》这本书给我了与众不同的https://www.51test.net/show/10947484.html
11.红楼梦300字读后感(通用30篇)红楼梦300字读后感 篇6 一口气读完《红楼梦》后,我感慨万分!《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但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刘姥姥。作家曹雪芹把刘姥姥进贾府时的搞笑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得活灵活现,刻画出了一个乡巴佬形象。 http://mip.wenxue.yjbys.com/hongloumeng/875400.html
12.红楼梦读后感300字(通用20篇)红楼梦读后感300字(通用2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3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篇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https://mip.ruiwen.com/duhougan/4950928.html
13.细说红楼范文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屏幕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观众对其也是褒贬不一。 https://www.gwyoo.com/haowen/53331.html
14.贾宝玉人物分析作文750字(通用20篇)贾宝玉人物分析作文750字 1 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是的,他就是《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他是一位好的男子,但不是一位好的公子。 书中写道:“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他是一位外貌多么好的男子啊! http://www.unjs.com/zuowenku/219555.html
15.品红楼梦人物作文(精选30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红楼梦人物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红楼梦人物作文 1 一提到红楼梦,就难免会想到两个人名: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林黛玉。http://www.unjs.com/zuowenku/206096.html
16.讲坛第五讲《我最喜欢的红楼梦人物——世外仙姝寂寞林》学生讲坛3月8日上午,六(1)班运自如同学为我们六年级全年级同学讲解《我最喜欢的红楼梦人物-世外仙姝寂寞林》,她的讲座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一回到家就急忙跑去书柜里翻找《红楼梦》这本书,也让我试着去解读其中的内容。 讲座从五个方面分别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作家曹雪芹塑造的这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林黛http://www.eps.bnu.edu.cn/tshd/ydhd/xsjt/601c2e00a4f6438a87678e080765cde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