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几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有特殊含义的。
还有二爷最多:贾政二老爷,琏二爷、宝二爷、芸二爷,柳二爷……这些人都活了下来。相反那些大爷:贾敷、贾赦、贾珍、贾珠、贾蓉、薛蟠、冯紫英,十有八九活不到最后。
贾宝玉的母亲是王夫人。
薛宝钗的母亲是薛姨妈王氏。
林黛玉的奶娘是王嬷嬷。
贾迎春的奶娘是王家的。
贾探春的嫡母是王夫人。
贾惜春是王夫人抱养的。
巧姐的母亲是王熙凤。
司棋的妈姓王,姥娘是王善保家的……
王姓是《红楼梦》大姓,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王家是主要一支,且《红楼梦》的故事,史家和薛家都属于陪衬,真正大戏就在贾家和王家之间展开。
但像林黛玉、贾迎春、司棋她们的乳母和母亲都姓“王”,就显然是曹雪芹故意为之。
“王”姓通“亡”是主旨。这些主要人物的“母”都被冠以王姓,突出的就是败亡之意。
贾宝玉、薛宝钗、巧姐的母亲姓王,家亡。
林黛玉、迎春的乳母姓王,家亡人亡。
司棋的母亲姓王,她引发了大观园的败亡,成为众女儿悲剧结局的导火索。
曹雪芹将这些人的“母”姓通“亡”,就是为突出女人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好儿媳妇旺三代,妻贤夫祸少”,并不是封建糟粕,如今也适用。表现的恰恰其男女平权的意识。
曹雪芹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比较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不同。
薛宝钗主张本分,个人走自己要走的路,不要节外生枝。她不鼓励女儿学诗,也不鼓励男儿做读书科举以外的事。言外之意,如果不能辅国济民,明白事理,不如去种地。
薛宝钗忽略了人的本心和能力,也忽略了文化氛围的建设。
林黛玉主张因材施教,兴趣出发。个人走自己喜欢的路,鼓励百花齐放。喜欢科举的科举,喜欢诗词文章的诗词文章,不喜欢读书的去干别的。营造学习氛围,比逼着读书更重要。
贾宝玉不读书科举,他的文化造诣极高。贾府多几个贾宝玉,文化氛围形成,后代培养出中兴之才并不难。
古代女子为母系传承,母女代代相传再影响婆家门楣。
可惜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和薛宝钗这些“王家”教育传承的女儿,并不具备开放的思想,注定是要“亡”婆家。
王家女儿娶进门后,薛家亡了,贾家也亡了。
贾家在薛宝钗嫁进来不久就被抄家,一面是确实闯了大祸。另一面则是薛宝钗进门,与王夫人一脉相承的思想,注定贾家在她手中没有希望,迟早会败亡。这才作者安排贾家灭亡的关键。
“王家”女儿,没有希望。
细看《红楼梦》这些主角,“母”姓都是王,或安排王姓奶娘,就源于作者认为女人主内是关键。
不合格的妻子像邢夫人、尤氏、许氏等三个续弦,干脆就不让她们生孩子。
当然,虽然都是“王”姓,典出也不一样。
比如,贾宝玉的母亲姓王,典出苏轼改变的唐人传奇《僧圆泽传》,讲得是三生石的典故。
其中圆泽前世为僧,转世后母亲姓王,后又出家,就是神瑛侍者转世贾宝玉又出家的故事原型由来。
林黛玉说贾宝玉“做了两个和尚了”,也是说他前世神瑛侍者是和尚,今生又再做和尚。
但薛宝钗的母亲姓王,却是借鉴了“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典故。
同样是王与薛的联姻。薛宝钗与王宝钏名字类同,都叫宝儿,性格德行也一样。
薛平贵西征离家十八载不回,王宝钏苦守破瓦寒窑。
贾宝玉离家一去不归,薛宝钗在家苦守余生。
曹雪芹要塑造一个王宝钏一样的薛宝钗,便由王夫人而延伸借鉴了“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
至于有人说四大家族是“家亡血史”,不过是一种说法解读罢了。
其实,《僧圆泽传》确立了三家人。
一,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王家。
二,故事为“假”引申出了贾家。
三,三生石正是史湘云原型,带出了史家。
四,因为王家,作者想要一个王宝钏似的人物,于是有了薛宝钗的薛家。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由来,根据原文诸多线索来看,就是源自三生石,以及“王宝钏与薛平贵”这两个典故。
确立了这四家主干,又加入了孔雀东南飞,钗头凤,玄武门之变,马嵬驿之变,靖难之役,九子夺嫡等一系列故事融合,就是《红楼梦》里大多数重要事件的原型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