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回是伪作的铁证,一次性给大家盘点清楚!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著的证据,学界主要从情节矛盾、语言风格、文本统计、历史文献等多方面展开论证。以下是结合原著原文和学术研究的详细分析:

一、情节与判词、伏笔的矛盾

1. 贾家结局与判词暗示的背离

判词原文(第五回):“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续书情节(第一百十九回):贾家虽被抄家,但贾政复职、贾兰中举,最终“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家族复兴。

矛盾点:前文预示的彻底衰败与续书的“小圆满”结局冲突,削弱了悲剧性。

元春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暗示惨烈死亡)

续书情节(第九十五回):元春因痰疾去世,描写平淡。脂批曾提及元春之死关联政治斗争(如“榴花开处照宫闱”暗喻血光),续书未体现。

2. 人物命运与伏笔的断裂

李纨判词:“到头谁似一盆兰”(贾兰显达时宝玉已潦倒)

续书情节(第一百十九回):贾宝玉与贾兰同时中举,宝玉名次甚至高于贾兰,背离判词暗示。

探春远嫁伏笔(第五回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续书情节(第一百回):探春嫁与镇海总制之子,后归宁探亲,未体现“一去不归”的悲剧。

3. 人物性格突变

黛玉之死(第九十八回):续书写黛玉临终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与前文“情情”的含蓄性格不符。对比前八十回黛玉葬花时“侬今葬花人笑痴”的细腻情感,续书形象趋于俗套。

还有贾母从慈爱转为冷漠;王夫人与贾政讨论宝玉的缺点;宝玉“情不情”的特质被弱化等等,都不符合原来人物个性的设定。

二、语言风格与细节差异

1. 用词习惯与生活化描写

前八十回:大量使用俚俗词汇,如“放屁”(第二十回王熙凤骂贾环)、“屎橛子”(第七回焦大醉骂)。

后四十回:此类用词仅出现两次(如第九十八回“屎尿”),整体语言趋于文雅,生活气息减弱。

2. 饮食描写对比

前八十回(第六十二回):“一碗虾丸鸡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碧荧荧的绿畦香稻粳米饭”,体现贵族精致饮食。

后四十回(第八十七回):“火肉白菜汤,加五香大头菜”,黛玉竟称“也使得”,张爱玲批其“俗不可耐”。

3. 西洋元素的消失

前八十回:多次提及西洋器物,如刘姥姥见到的“自鸣钟”(第六回)、宝钗的“西洋药”(冷香丸配方含“西洋葡萄酒”)。

后四十回:全无此类细节,暗示续写者缺乏曹雪芹的贵族生活经验。

三、文本统计学分析

1. 高频词与生僻字差异

前八十回生僻字(如“罽”“罥”)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后四十回,后者更倾向通俗词汇。

诗词水平对比:

前八十回《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暗含政治隐喻(如“风刀霜剑严相逼”)。

后四十回诗词(如黛玉抚琴时“风萧萧兮秋气深”)缺乏深度,沦为情节点缀。

2. 机器学习模型分析

研究显示,基于用词频率的SVM模型对前后文本分类准确率达95%,显著高于《三国演义》等对比文本(70%),表明语言风格差异显著。

四、历史文献与版本学证据

1. 脂批本的缺失

现存脂批本(如甲戌本、庚辰本)均止于第八十回,后四十回无脂砚斋批注。脂批曾提及后文“狱神庙”“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等情节,续书未体现。

2. 程伟元序言的矛盾

程伟元称后四十回为“鼓担上购得残稿”,但未提原作者。胡适考证认为其说辞模糊,可能掩盖续写事实。

也有反方观点与争议:

1. 赖晓伟的“宫廷画呼应说”

认为第八十七回黛玉抚琴与冷枚《西厢听琴图》细节对应,证明后四十回为曹雪芹原著。

2. 白先勇的“文风差异合理说”

白先勇认为后四十回文风变化源于贾府衰败的叙事需要,如“妙玉怀春”心理描写细腻。

主流学界认为其非曹雪芹原著,我等在读书时,也有明显的怅然若失感和顿挫感。

THE END
0.《红楼梦》后四十回读书笔记浦江清讲明清文学读书笔记 《红楼梦》后四十回 后四十回写诸人全无生气,写宝玉太呆,写黛玉太肉麻,写宝钗太像圣贤,写熙凤软弱无能,写贾母太昏愦,写湘云、迎春、探春皆如木人,随人开发。 后四十回中开口说话的人很少,一说话便露马脚,太不像前八十回,故贾府中人此时非病即死,非死即嫁,总使许多能将不在跟前,以便打发,此https://m.douban.com/book/annotation/8704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