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原来过录本,前八十回,没有具体过录内容,而是过录人,对通行本目录摘抄附着在后28回过录文字之前 ,经过这次艰苦的努力,查对第四十九回的回目竟然就是“芦雪廣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同时附带核对了第四十一回回目为“栊翠庵品茶梅花雪 绛红轩劫遇母蝗虫 ”
这个第四十九回,不但被证实了“芦雪广”是隐藏残酷的“庚寅大劫”(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广州持续大屠杀), 而且回目竟然是匪夷所思的“芦雪廣”再例如“芦雪广”的巧妙。
《红楼梦》庚辰本、南图本、戚沪本、蒙古本在第十七回“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有夹批“此处才见一朱粉字样,绿柳红桥,此等点缀亦不可少。后文写芦雪广”己卯本也有类似批语。而在小说正式出现这个“芦雪广”的章回是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然而抄本千奇百怪,这个“广”字有着各种填补,庚辰本还是“广”,蒙古、戚沪、南图为“芦雪庵”,梦稿本为为“芦雪庭”,梦序、程甲为“芦雪亭”,妙复轩为“芦雪厅”,列藏本为“芦雪庐亭”,为何造成这样复杂的抄写现象?原来这里就是作者露出一个破绽,小说写到这个“芦雪口”时,用了“芦雪广”,“广”字在旧时候很生僻,抄书人抄到这里,发现只写了一个偏旁,就根据自己臆断,推测了小说中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非是“庵厅庭庐亭”之类,其实也都去想了,只是作者用意是让人想到一个“廣”字!,这样,“芦雪广大劫”就被揭示出来:庚寅之劫的“虏血廣”。
史湘云吃烤鹿肉,烤的肉就是胡肉,鹿是虏的暗写,意思就是割啖胡虏肉,对清人表达彻骨的仇恨,原因是“芦雪广大劫”“广”字并非读“眼”音,而就是读guang,,作者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就是写一个“廣”字代表广州,芦雪广,就是“虏血廣”,讲的“广州大屠杀”史称“庚寅之劫。
所以芦雪广绝不是红学家所谓的“芦雪yan”,而是震惊世界的70万人大屠杀惨案,作者乃千秋一笔也,感谢爱诗提供灵感与史料。
“广”字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条字谜,让读者发挥想象空间能猜测到广州惨案,后来抄手以为此处抄写出了问题,所以才有这样那样填补的异字,本文所言“芦雪广大劫”,就是广州“庚寅之劫”!
《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作者哭十年成,冯其庸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装逼卖拽,论证了“广”字,却没见半滴血!不认真读,谁也不知其中残酷,你连一滴眼泪都找不到,只是人云亦云喊“尸骨如山忘姓氏”,却不知这姓氏是什么,更不见一根白骨。
【文本】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庚双夹: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風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上些,以完此劫。”
“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云丫头”就是“史”,是历史“作践”了这次大劫,篡改和抹去清人的残酷,这个大劫就是“庚寅之劫”“我为芦雪广一大哭!”这里脂砚斋强调:“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意思是,不光是南明与明遗民,整个读书到这里的人,都应该大哭!“庚寅之劫”70万广州同胞被清人杀害。“芦雪广”影射大劫,孰不大哭,文本与批语茅塞顿开!
“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里是说前面血腥杀戮,后头清朝却把历史写得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掩盖血流成河的残酷!史湘云在这里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史”字!
其实小说在要写“庚寅之劫”早在薛蟠与宝玉谈论春宫图作者“庚黄”与“唐寅”的错综关系时已经跃然纸上,此是后话不在这里多表。
《红楼梦》字字看来确是血!只有通过作者破绽我们才能看到不忍再读的血泪背景。
单就小说来说,基本不读翻译过的外国名著,当代小说也很少看,只读中国古典文学,此外也就是金庸了。核心问题不是故事,主要就是觉得文字读着无法忍受。像莫言、高行健之流写的那些个东西,简直就是文字垃圾,用来侮辱中文的,得一千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无用。
这个二十八回本我只刚读了一千字,就已经很确信这跟前八十回是一个作者所写了。只是显然前八十回是经过精心修订的完成稿,而后二十八回还有些粗糙,但那种文学巨匠鬼斧神工摄人心魄的才华,是一以贯之的,绝无疑问。不需要再考证了。
只有读完这后二十八回,才能理解前面八十回。之前包括俞平伯和周老先生在内的红学专家们的各种分析跟这二十八回相比,都显得非常小儿科了,就是文学天才和文艺工作者的区别。它的很多情节发展是让我这种读过多遍前八十回的人不敢相信,但是读了之后又不能不相信,无法不相信的。仔细思考思考之后,才发现前八十回确实是那个意思,只不过未读这二十八回之前自己想不来而已。
像宝玉的婚事。看了前八十回的判词等暗示,都知道宝玉和黛玉是结不成婚的,而宝玉是和宝钗结婚的。所以有人就推测这是贾母死后王夫人力主促成的。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是亲姐妹嘛。而黛玉是贾政妹妹的女儿。一般外婆(贾母)疼爱外孙女是天性,而嫂子(王夫人)和小姑(黛玉之母)则往往没有什么亲情。但这二十八回本里面,贾母去世以后,贾政提起宝玉的亲事,王夫人一开口就是黛玉,没有给贾政任何选择,完全没有提包括宝钗在内的任何替代人选。
这个看起来突兀,但细想之下其实必然如此。因为王夫人就宝玉一个命根子,这个亲儿子的幸福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玉每天干了什么,她肯定是天天盯着有人给她汇报的,很多事她嘴上不说但心里知道。像宝玉只喜欢黛玉这么明显的事情,当妈的会不知道?如果强迫宝玉娶宝钗,会有什么后果,她肯定翻来覆去想过。此外宝钗还有薛蟠这么一个到处闯祸的哥哥,将来保不定会出事连累到宝玉。这些事情她必然早想好了。娶黛玉,然后找个懂事的袭人来帮衬着。站在当妈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而贾政竟然也没有提宝钗,却说的是妙玉。一方面是担心薛蟠,一方面似乎也对宝钗的人品有些意见。宝钗在同龄人中算早熟有心计的,但这点心计在贾政王夫人这样的过来人眼里还是不难看穿的。这一点上贾政和王夫人完全一致,都没有把宝钗列入考虑的范围,初一看颇为惊讶,细想之下也是理该如此。妙玉其实是贾政早安排好的人选,因为他跟妙玉父亲关系好,早年把她接到大观园来住就是为的这个。对于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贾政常年在外不太了解。他更多的从黛玉身体不好、性格冷漠这些比较浅的方面来看待宝黛关系的,而不像王夫人那样心细。后来王夫人意外去世,贾政在跟宝玉谈了之后,对自己的意见作了修正,让妙玉为正,黛玉为副,两个都嫁给她。宝玉竟然同意了。但妙玉经过反复思考,知道他这是被逼所为,遂偷偷离开贾府独自远游去了。贾政也就同意了宝黛的婚事。
后来宝钗的表现较为恶劣,设计害死了黛玉。而且这个计策是非常恶毒的。这是一大想不到。黛玉死后她和宝玉结婚,天天逼着宝玉读功名,宝玉无法忍受遂离家出走多年不归。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偶遇贾雨村,觉得贾雨村才是一心功名、有雄心抱负的男子汉,喜欢上了这个老男人。当时贾家薛家都完全败落,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和薛蟠都已死,宝钗竟然甘心嫁给雨村作了妾。后来她命运还可以,雨村正室死后就把宝钗扶正了。二人感情很好,对于经济仕途的学问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贾雨村也一直步步高升,宝钗当了几十年的贤内助,这段时期应该是她十分幸福的时光。虽然后来贾雨村犯案抄家,她又跟着他被发配东北,最后死在那里,但相对于其她女孩儿来说,已是最好的结局,毕竟享受了多年幸福的家庭生活。
若单看前八十回,虽然觉得宝钗功利了一些,但绝想不到她对宝黛这样无情。可细想之下,前八十回仔细描写“冷香丸”,说她的冷是娘胎里带来的寒毒,其实已说的颇为刻毒了。而贾政王夫人完全不考虑宝钗,对金玉良缘的说法不屑一顾,看似奇怪,实则必然。这些说法,在前八十回没有回应,是应在后二十八回的。
参与害死黛玉的人里面,还有鸳鸯。这也是一奇。因为她在前八十回里面扮演的是受迫害被逼反抗的正面形象,同时对贾母十分忠诚的。但其实她作为贾府里的底层奴婢,对整个贾府上层一直怀恨在心。不仅仅是恨一个贾赦,除了贾母外几乎所有的人她都恨。贾赦说她想嫁给宝玉,她是非常愤怒的。宝玉逗她玩儿,在宝玉看来是亲昵的举动,在她看来则近乎于侮辱,不过不得不强颜欢笑罢了。贾家败落以后,她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并且占据一些贾家财产。只不过一直没找到机会。后来参与害死黛玉,有被逼的成分,也有自愿的成分。
这二十八回和前八十回的判词和脂批是完全对得上的。但是它不是那种感觉——根据脂批去编故事。而是浑然天成,既合理又奇妙,不是通过探轶考证能想出来的。看了之后就知道,一定是这二十八回故事先写成,脂批和判词再来根据它来写的。
全书原本是明末著名诗人吴梅村所作(也可能是别人所作而吴梅村保存的),后来到了曹雪芹手里。他看了之后估计是很激动,联想到自己家族败落的经历,对全书的悲剧性情节特别有感悟,于是用毕生精力对其进行增删润色,基本完成了前八十回,后二十八回没修改完就去世了。作者前八十回就是在拉弓,后二十八回是在放箭。前八十回竭尽全力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美好的世界,年轻富贵的男孩和女孩们在大观园里嬉戏打闹。外面世界的险恶虽然偶尔会渗透进一些到这个桃花源里,不过都是伏笔引线,不影响整体安静祥和的美好气氛。读完之后是一种十分舒适悠闲的体验,适合在一个阳光美好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地方细细的品读。里面有些不祥之兆难免让人为未来担心,但也不会影响阅读心情。
然而这一切原来都是作者狠心的安排,把这些写的越美好,后来撕碎了给人看,才能越显得惨烈无情。作者撕碎的不仅是那么一个大观园的美好生活,还有就是很多前八十回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的人性,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绝望。最后的悲剧不是以曹家犯事被抄家为背景来展开的,而是以明朝灭亡的大背景来展开的。曹雪芹不过是根据这个大悲剧,结合自家的家庭遭遇来对原稿进行补充修改罢了。原作者的立意比曹雪芹更高,不是写的自己家庭的悲欢离合,而是深刻的亡国之恨。所以他才能这么狠心,把这些的美好写的那么惨、那么痛。前八十回的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只有看了二十八回才明白,它真的是写的末世,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末世,不是写的家族衰败。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会失传数百年。程高本有可能不是高鹗出于兴趣续的,而是满清贵族让他们补上的,以替代原来的二十八回本,不希望它流传。程高本和这个二十八回本之间,有些内容是重合的,应该是高鹗从这个本子上抄了一部分过去。加上这二十八回之后的红楼梦,是比之前的八十回本更伟大更深刻的文学作品。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如果由八十回本来代表,我觉得是分量不足的。只有加上这二十八回之后,它才配得上中国古典文学史巅峰之作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