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编剧徐进对原著浩瀚的内容进行高度精练,使之成为情节紧凑、文采斐然、震撼人心、观之难忘的十三场舞台剧。
故事从黛玉进府讲起,孤女林黛玉千里迢迢投奔到外祖母家,表兄贾宝玉与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然而,家长们用 “掉包计”拆散了这一对恋人。绝望的黛玉焚诗稿后,香消玉殒。宝玉得知真相,在黛玉灵前悲愤哭诉,离家出走。
越剧《红楼梦》连演54场,场场爆满,观众达8万6千多人次。
1962年,岑范导演、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这部舞台剧搬上了银幕,还没在全国上演,就因政治风云作为毒草而封存。而舞台版的录音也封存在厚厚的尘埃里。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几位军人匆匆来到中央广播事业局,要打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尘封已久的仓库,调取越剧红楼梦中《问紫鹃》一段。
原来临终前的周恩来总理有一个心愿,想再听一遍他最爱听的《问紫鹃》。“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如片片蝴蝶火中化;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琴弦已断你休提它。”每当回忆起这一段,已经82岁的紫鹃扮演者孟莉英激动不已。
董浩(左)、王葳在采访82岁的“紫鹃”孟莉英(中)
周恩来总理不仅是越剧《红楼梦》的知音,而且也是强有力的支持者。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时特别拨款给剧组做行头道具,他说看起来寒酸就不是《红楼梦》了。文革结束后,文艺盼来了春天。
1977年初,越剧电影《红楼梦》起先是作为内部电影放映,后来全国公演,引起的轰动成了电影史上的奇迹。观众带了铺盖通宵排队买票,电影院24小时跑片,人人争睹徐玉兰、王文娟的风采。
千里共婵娟上的王文娟
当电影里林妹妹一出轿子,娴静时尤如娇花照水,行动时好比弱柳扶风,全场安静极了,让只看过样板戏的观众突然感受到古典仕女带来的美的震撼。这部戏曲片几乎集合了好戏应具备的全部优点,题材、情节、演员、唱腔、表演、服装、布景,无一不佳。越剧红楼梦不仅普及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也引起了国外观众的热爱。
1962年,由金日成主席指导的歌剧《红楼梦》在朝鲜公演,金正华是第一位朝鲜贾宝玉。2010年5月朝鲜血海歌剧团来中国演出《红楼梦》,金日煌饰演贾宝玉,他的爷爷正是第一代贾宝玉金正华。
越剧《红楼梦》演到今天,已经58年,在观众心里,它是一座舞台艺术的高峰。
越剧《红楼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西厢、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哭灵出走。慧心处,观众跟着笑,伤心时,观众跟着流泪。常常是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默默哼。这部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编剧徐进细腻的情感表达,精妙的结构增删,以及出众的文采。
“林妹妹呀林妹妹,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寻见。可叹我生不能临别话几句,死不能扶一扶七尺棺。”每到徐玉兰唱的宝玉哭灵,台下的观众一片哭泣声。康式昭说:编剧尊重原著、敬畏经典,还有新的贡献和发展,就是宝玉哭灵,在原著的基础上还有发挥。高鹗不到100字,我们的剧作家利用戏曲特点放大,现在成了经典的折子戏,最能展示的是《宝玉哭灵》。唱腔好,词也很美。
王葳、石良红(右)在合成节目
越剧《红楼梦》近60年长演不衰,成为舞台剧的传奇。据统计,越剧电影红楼梦1978年到1982年年间,电影票房达2亿人民币,当时电影票才2角钱一张。观众人次超过12亿,观看人数至今难以突破。此后又多次被翻拍成数字戏曲电影。为了适应不同剧场,越剧《红楼梦》又有豪华版、殿堂版、青春版。
采访:王葳、董浩;撰稿:王葳;播音:苏扬;制作:石良红
记者手记——难忘的越剧《红楼梦》
戏曲专题节目《永恒的经典——越剧红楼梦和它的时代》(上下集)终于完成了。
节目里采访了三代越剧红楼人:王文娟、孟莉英、钱惠丽、杨婷娜、李旭丹,还有专家、戏迷。
著名评论家康式昭认为:“越剧《红楼梦》创作上尊重原著、敬畏经典,还有新的贡献和发展。艺术上达到了三个保留:保留在舞台上,保留在观众心目中,保留在戏曲发展史册上。它是舞台艺术的高峰。”这个评价非常准确。
节目中用的《红楼梦》唱段,根据情节内容来自1962年越剧老电影版、1958年徐玉兰、王文娟的舞台版、钱惠丽等的经典版,还有杨婷娜、李旭丹的现场版。
经典唱段《黛玉进府》、《读西厢》、《葬花》、《焚稿》、《金玉良缘》、《哭灵》、《问紫鹃》等都有展现。哪个地方出,哪个地方收,在制作时和石良红老师反复斟酌。精彩唱段要充分展示,让节目有欣赏性。节目里还采用了朝鲜歌剧《红楼梦》的资料,这是50多年前上海越剧院的艺术家们传承给他们,他们又传承到第三代的。
解说词是请央广新闻主播苏扬来播。要的是苏扬的新闻风格,也不能让他太新闻的感觉,得加点文艺范儿。录音时又是让他放缓语速,又是让他抒情,又要让他情感夸张释放,真难为他了。
春节后,我和记者董浩奔赴上海采访《千里共婵娟》王文娟及王派弟子演唱会,90岁的王文娟登台演出为这个广播节目增加了有份量有温度的结尾。
高龄的王文娟老师很少接受采访了,通过与导演陶海多次联系,王文娟老师接受了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独家采访。我去看望她时特意棒了一束鲜花表达敬意。
王文娟精神状态很好,热情幽默。在采访中最多提到的是孙道临对她的影响。家中显著位置摆放着她和孙道临的照片——那真是一对儿漂亮的人。
其实在十多年前,徐玉兰、王文娟随红楼剧团演出时,我就追星前往。
《永恒的经典——越剧红楼梦和它的时代》凝聚了我三十多年的越剧情。近四十分钟的节目我既是创作者,也是越剧爱好者。我少年时代看了越剧电影《红楼梦》,从此迷上越剧,迷上徐玉兰、王文娟。当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第一次招生时,我想有一天我要为徐玉兰、王文娟写戏。我从戏曲学院毕业时,徐玉兰、王文娟已经很少登台了。虽然大学毕业进电台没有从事戏曲编辑工作,但做一个越剧《红楼梦》的节目成了心愿。从什么角度写,采访哪些人,用什么音响都是反复修改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