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谁答案或许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朱三太子案”中!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困扰了清朝近百年。从明崇祯帝自缢而死后一直到清朝乾隆的近百年间,不断有号称是“朱三太子”的人起事反清。因此要说清“朱三太子”这一历史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朱三太子”到底是谁。

这一切要从明末“甲申国难”说起。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而死,史称“甲申国难”。彼时,崇祯皇帝尚有三个儿子存世。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他们三人被李自成俘获,李自成带着三人一同前往山海关与清军决战。由于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降清,李自成在“一片石战役”中惨败,三位皇子于乱军中失踪。除了太子朱慈烺在“北太子案”中留有一些线索外,其余两位皇子自此下落不明。

严格来说,“朱三太子”是指崇祯嫡三子朱慈炯。但笼统的说,“朱三太子”是就是泛指明崇祯帝失踪的这三位皇子。由于他们是明朝宗室正统后裔,有最合法的皇位继承权,因此不断有人借“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事反清。

仅在康熙年间正史记载的“朱三太子”案就是有十起,野史方志中更是多不胜数。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康熙四十七年的一件“朱三太子案”。因为这件事与《红楼梦》这本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康熙四十七年三月,闽浙总督梁鼐给康熙上了一份密折,报告发现了“朱三太子”的踪迹,并且抓到了朱三太子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部分摘录如下: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朱三太子”本人被清廷抓获。并确认了朱三太子,化名“王士元”,反过来念就是“原是王”。现年75岁,已经逃亡了近60年。济南府同知高鉷记录了审问朱三太子的详情,部分摘录如下:

据供:我原姓朱,是明朝后裔,排行第四名,叫慈焕。我二哥哥早死了,我与三哥哥同岁,自拾岁上就离开了。传闻说我三哥是甲戌年死的,他有儿无儿,我不知道。

又问,你有几个儿子,家口如今都见在何处,一一供来。

又供:有陆个儿子,大儿子叫和堯,见在这里;第贰个儿子叫和圭,见被浙江拏了;第叁个儿子死了;第肆个儿子叫和壬,见在这里。第伍个儿子叫和在、第陆个儿子叫和堃、壹个孙子叫曾裕都,也被浙江拏了。还有叁个女儿、壹妻、壹妾、壹个大儿媳俱吊死了。

朱三太子的这个供述有一个问题,他虽然说自己是老四,但说自己叫“慈焕”,朱慈焕是崇祯第五子,五岁的时候就病死了。而且甲申国难(崇祯自缢)后,明确的是崇祯只有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个儿子存世。从他叫朱慈炯“三哥”来看,他只可能是最小的朱慈炤。

有人认为这是清廷故意写错的,因为最后这个“朱三太子”全家都被康熙处死,罪名就是冒充早已经病死的明朝皇子。这事儿整的,“朱三太子”如雷贯耳,就算我冒充,还能冒充错吗?

因为此时清朝明面上的政策,说的是要宽大优待明朝宗室。所以当他们真的找到了最正宗的宗室的时候,杀之无名,就写错他的名字,反诬你冒充前朝死了六十多年的皇子。

让我吃惊的并不是这些清廷的常规操作,而是当我在查阅崇祯三个皇子下落相关的文献时,在一篇名为《崇祯皇帝后代流落遵义考》的资料里,赫然发现了一个名字,那就是王士元(朱慈炤)的孙子,名为:朱钰宝。

我带着既兴奋又怀疑的心情,去查阅《清实录》原文。结果彻底震惊了我。朱慈炤的孙子,真的名为:朱钰宝。

这可是清朝官方正史记载,各位眼见为实: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康熙)实录》

光是这个名字已经让我震惊不已,然后我算了一下他的辈分,我再次被震惊的全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皇族的起名规则: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给他每个儿子都制订了二十个字辈。具体的用法是:字辈用于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每一辈还要把“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作为偏旁部首,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用在名字第三个字。

我以燕王朱棣(明成祖)的字辈谱系举个例子:

上面二十个字是燕王朱棣(明成祖)这一脉的字辈排序,下面从崇祯帝朱由检开始列举:

明朝末代皇帝叫朱由检,是“由”字辈,检是“木”部;

朱由检的儿子朱慈炤,是“慈”字辈,木生火,炤是“火”部;

朱慈炤的儿子朱和堯是“和”字辈,火生土,堯是“土”部。

重点来了,朱和堯的儿子朱钰宝,是“怡”字辈。朱慈炤为了避祸隐姓埋名改了很多名字,所以孙子朱钰宝没有按照字辈五行起名字,如果严格按照明朝祖制,朱钰宝,应该叫“朱怡钰”,怡字辈,土生金,钰是“金”部。

崇祯四皇子朱慈炤的孙子叫“朱钰宝”,《红楼梦》的主角名叫“贾宝玉”;朱钰宝是“怡”字辈,贾宝玉住的地方叫“怡红院”,诗号叫“怡红公子”。

世界上真有这样天大的巧合吗?

我又去仔细看了这些文献里对朱慈炤的描述。发现他是以教书为生,能文善诗。钱海岳的《南明史》记载说:“士元博学,精诗文音律。”再次让我震惊的是,在《清稗类抄》中,记载了王士元被审问的细节,王士元自述中有:“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的记载,他也曾出家为僧!还有三让我震惊的是,审问王士元期间,他曾被关在狱神庙!

这么多与《红楼梦》的关联,不能简单说只是巧合了。而且他被清廷抓捕前,在清朝生活了60多年。根据《红楼梦》甲戌本中的避讳情况来看,甲戌本应该是成书于康熙朝的甲戌年(1694),而朱慈炤在康熙四十七年才被捕(1708),时间上完全符合《红楼梦》的成书年代。这又是一个有动机、有能力、有时间、有号召力,能组织一个文人团体写出《红楼梦》的人。

回头再看《红楼梦》开篇的自述,作者自喻补天之材。在古代,皇帝都要以天为父,所以称天子。谁还敢说自己是补天之材?除了天子宗室,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敢如此自比。

还比如荣国府正厅“荣禧堂”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幅对联中,“日、月”合一个“明”字,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日、月、黼、黻”都是明朝皇帝朝服上的图案。一共十二个,称为“十二章纹”,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皇帝的龙袍上,是这十二种图章全都有,亲王、世子、郡王按规制递减。

明孝宗-朱佑樘,朝服坐像

所以“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座上的是大明皇帝,堂前站着宗室子孙、满朝文武。

这还没完,荣禧堂里还有“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楠木基本是皇家专用,十六张楠木交椅,猜猜明朝一共历任多少位皇帝?答案是:十六位。

列举如下:

还有第五十三回,描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场景,原文如下:

看看这场面,写了宁国府有九道门,两边还有朱红大高照,还像金龙一般。天底下只能有一家是九道门,那就是皇宫,也只有皇宫能用金龙装饰,否则就是僭越的死罪。作者特意点出“朱红大高照”,这写的不就是朱明王朝的皇宫吗?

还是在这一回,提到大观园的时候,来了一句“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而在程高本(大部分人读到的通行本)这里改成了:“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程高本刻意把“大明”二字删掉了。不然太容易被人看出,贾府除夕祭宗祠,祭的就是大明的宗祠。之前分析秦可卿的文章提到过,整个宁国府都象征着明朝祖业,从祭宗祠这一回更能看出来。那最有资格祭祀明朝宗祠的人是谁?首先是皇帝本人,崇祯皇帝已经死了,那剩下的就是崇祯的儿子了。

这个思路一旦打开,一切更加的清晰明了。之前的文章分析过《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一个文人集团。而“脂砚斋”就是这个创作集团的主导者。从他在脂批中透露出的一些行为,比如他可以给这本书改名定名、可以命令其它作者增删章节来看,他的地位是远高于其他作者的。所以一直有观点认为,“脂砚斋”就是一名明朝皇族成员。

如今发现了朱慈炤写《红楼梦》的巨大可能性,那么他作为崇祯四子,正统的皇族宗室身份,当然可以拥有远高于其他明朝遗民作者的地位。

《红楼梦》的脂批,用的是红色的笔墨,在古代,皇帝批臣子的奏折,会用红色,称为“朱批”。回头再看“脂砚斋”这个名字,用的也是拆字法:“脂砚”可以拆为“月旨石见”,月是“清风明月”中的明月,代指明朝。“月旨石见”可以理解成“明朝的旨意在石头上显见”。一个批书人的笔名有这样的含义,只有一个皇子的身份才能担得起。

《红楼梦》红色字迹的“脂批”

朱慈炤将自己的孙子朱钰宝,作为书中的主角,命名为“贾宝玉”。又用孙子的字辈“怡”字,为贾宝玉的住所命名为“怡红院”。借此规划了一部饱含亡国灭种之恨的史诗巨著。

根据这些史料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这种推断的可能性是巨大的。不然很难把朱慈炤身上与《红楼梦》这么多千丝万缕的关联线索,只看做是一个世间绝无仅有的巧合!

最后附上那首青埂峰顽石上的诗句,不知此时各位是否能品味出新的感觉来?

无材可去补苍天,(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附上:文中奏折文字出处,《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原稿:

二、《直隶巡抚赵弘燮奏报朱三太子已在山东拏获等情摺》,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九日。

此文只在探究《红楼梦》真正的作者,以及作书目的。请勿以现代眼光代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