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若干力证

江苏如皋水绘园曾经是冒辟疆与董小宛旧居

□ 黄伟民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我从小就爱上了《红楼梦》。最近多年间,我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中华民族情和强烈的文学事业心,全神贯注地投入《红楼梦》的研究,写下了800多万字。120回的《红楼梦》,描述的这样那样的故事情节有1200多个。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已经把这一个个故事情节一一厘清了来龙去脉。“脂砚斋”告诉我们:作者使用“《春秋》字法”,写的“必有之事,必有之言”“惟批书人知之”“作者与余实实经过”。我深深感到,《红楼梦》作者把“真事隐”的创作手法、“假语村言”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与此同时,考虑到《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我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这一重大课题。三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有这样伟大的作品横空出世;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也有可能让这位伟大的作家亮相盛世。

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部伟大著作,都是一定时代风云激荡的产物,都是这一时代的生动写照,都要打上这一时代的深刻烙印。《红楼梦》诞生于明末清初这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时期,不仅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价值,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传世之宝。搞不清这部书的作者,这就成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大遗憾。我们决不能让这一大遗憾继续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坎上!现在,我们有完全确凿的依据和非常充分的理由,证实是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

(一)“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原型是董小宛,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基本依据。

《红楼梦》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林黛玉算得上是一个最为突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冒辟疆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这么成功,除了他的文学天赋以外,更因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董小宛围绕在他身边,耸立在他心上。我读了冒辟疆的大量诗文,他写了又写董小宛,让人觉得他真是“百般恩爱集一身”。于是,他把满腔的忧愁愤恨、悲痛酸楚和深情厚意,都倾注在以董小宛为原型的林黛玉身上了。

何以见得林黛玉的原型就是董小宛呢?如今回答这个问题,已经不困难了。2014年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冒辟疆全集》,我们只要把冒辟疆及其友人的有关诗文所记述的同《红楼梦》中的有关描述对照一下,董小宛是不是林黛玉的原型,便无可置疑了。

(1)董小宛进入冒府之前的故事。

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引起了钱谦益对她的关注。钱谦益帮助她还清了欠债,脱了籍。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辟疆。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钱谦益“旋买舟送至吾皋”。这样,董小宛便来到如皋。而后,由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

《红楼梦》第3回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在第64至65回里,采用“脂砚斋”指出的“一击两鸣”法,写贾珍把尤二姐转给贾琏。尤二姐在花枝胡同别室里过了四个月,才由贾琏的正妻王熙凤引入贾府。董小宛进入冒府前发生的这些事,没有直接写在林黛玉身上,而是转写到尤二姐身上了。

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正是有了实际生活中的董小宛的故事,才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以及尤二姐的故事,包括“登舟赴府”“他人转送”“正妻引进”等,都相对可比,相映成趣。

(2)董小宛初见冒辟疆的故事。

冒辟疆文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记载:“一日,姬方卧醉睡,闻冒子在门,其母亦慧倩,亟扶出,相见于曲栏花下。……已而,四目瞪视,不发一言。盖辟疆心筹谓:‘此入眼第一,可系红丝。’而宛君则内语曰:‘吾静观之,得其神趣,此殆吾委心塌地处也!’但即欲自归,恐太遽。遂如梦值故欢旧戚,两意融液,莫可举似,但连声顾其母曰:‘异人!异人!’”

《红楼梦》第3回写林黛玉初见贾宝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一时回来,再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我们把《冒姬董小宛传》所记和《红楼梦》书中所述,两相对照,“故欢旧戚”,一脉相通。正是实际生活中的冒董初见的真情实感,化作了《红楼梦》中的宝黛初见的真情实感。此处所写林黛玉,源自董小宛。

(3)董小宛葬花的故事。

董小宛于1645年,跟冒辟疆避难在浙江海盐南北湖鸡笼山方家湾。据《海盐县志》引《澉水补录》记载:“明末清初,董小宛与冒辟疆曾避难于此,传有董小宛葬花处。”2003年9月,正是此处发现了一块“董小宛葬花处”石碑。

《红楼梦》第23回写,贾宝玉“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林黛玉道:‘……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红楼梦》第27回写,贾宝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接着,便是令“宝玉听了不觉痴倒”的、黛玉边葬花边哭唱的那篇饱含千种凄楚、万般感慨的《葬花辞》。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神来之笔、精彩篇章,不知让多少读者拍案叫绝,热泪横飞。冒辟疆所以写得如此扣人心弦,让人刻骨铭心,最根本的还在于有董小宛葬花的真实存在,才铸造了林黛玉葬花的文学丰碑。

(4)董小宛焚稿的故事。

董小宛不仅丽姿惊人,而且诗才出众。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写董小宛“阅诗无所不解,而又出慧解以解之”“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又写道:“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这是董小宛在被威逼进京、十分无奈的情况下赋诗抒怀。她不愿充当西施、王昭君一类的角色,希望当红拂女,同郎君一起远走高飞;实在不行,可学绿珠坠楼,或学虞姬自刎。冒辟疆一看,一时火起,夺稿烧毁。对此,冒辟疆一直郁结于心,无法自释。于是,他把和董小宛共同居住的地方更名为“五美居”。

冒辟疆把董小宛其貌其才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上。《红楼梦》第3回,写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红楼梦》第38回写林黛玉赋菊花诗夺魁。在其他章回里,只要写到赋诗,往往称赞林黛玉的诗写得最好。《红楼梦》第97回,详细描述了林黛玉焚稿的故事,完全是从冒辟疆焚董小宛诗稿而来。说是把董小宛的诗稿烧掉了,但烙在心灵深处的诗句是烧不了的。冒辟疆在《红楼梦》第64回里,写林黛玉作诗五首,这就是蕴含着董小宛厚重的、沉痛的思想情感的《五美吟》。

(5)董小宛得“潇湘妃子”别号的故事。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纪游》中写道:“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固山下,……舟泊江边,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此游在冒辟疆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喜称董小宛为“潇湘妃子”,并把水绘园中一座建筑命名为“湘中阁”。打开《冒辟疆全集》,其诗文中不断出现“潇湘”二字,“静夜画潇湘”“潇湘一幅小庭收”“我昔游潇湘,最爱潇湘雨”“望洞庭,荡漾于潇湘”等等。不难看出,冒辟疆对“潇湘”二字情有独钟。

《红楼梦》第37回写探春为林黛玉起别号,说:“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这“潇湘”二字,在冒辟疆心中力重千钧,情深万重。《红楼梦》全书中“潇湘”二字屡见不鲜,仅从回目统计,就高达五次之多。第26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第42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音”;第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108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红楼梦》作者对“潇湘”二字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潇湘妃子董小宛,便成了鸿篇巨著里的潇湘妃子林黛玉了。

董小宛身上发生的故事写入《红楼梦》的远远不止这些,但就凭上述几个故事,也足以说明,林黛玉的原型正是董小宛。能把董小宛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如此具体地、生动地写入《红楼梦》,塑造出林黛玉这样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除了冒辟疆,谁也担当不了这一文学重任。

(二)“贾元妃省亲”来自董小宛省亲,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具体证明。

打开《冒辟疆全集》,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董小宛省亲的记载;翻阅《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贾元妃省亲的描述,两相对照,基本上是一致的。

(1)一样的筹备和流程。

为迎接董小宛省亲,冒辟疆精心地做了准备,大兴土木修葺水绘庵(即水绘园)。冒辟疆《水绘庵修禊记》里写道,“此庵榛芜已久,衹剩空濛数十亩”,于是,在原园址上加以修葺。但如此浩大修葺工程,所需费用何来?有人指控冒辟疆之父冒起宗,为修园做了不堪之事,气得他一病六十五天后一命呜呼,此事刺痛了冒辟疆的心。园修成以后,冒辟疆在《水绘庵修禊记》里,记载了他和家人及友人游园赏景、尽情赋诗的感人场面,并汇集水绘园修禊诗一卷,留下八位诗人的三十八首诗篇。

《红楼梦》第16回、第17回至18回写了“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将要“省亲”,“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这说的就是修建大观园。用地也和水绘园一样,利用现有园地,“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写到所需费用,说:“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大观园修建成功,贾政带了宝玉等人也是游园并题匾额、对联;而后,也有八首咏大观园的诗作。

陈维崧,清代文学家,认冒辟疆为义父,长时间居住冒府。他在《己亥冬赠冒巢民先生为太母七十寿》一诗中写道:“飘然仙乐来麻姑,双成乘鸾相与俱。”此诗的题目就把董氏省亲的时间说清楚了,那是1659年即顺治十六年冬天。正式的贺寿仪式是在正月初七举行的,贺寿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佳节。诗中把董小宛、董年姐妹俩称作“双成”(董小宛居住在苏州半塘的房子就叫“双成馆”),比作麻姑仙女来为王母娘娘献寿,这表明,这次她们回如皋省亲,说是给冒母祝寿的。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贾政方略心意宽畅,又请贾母等进园,色色斟酌,点缀妥当,再无一些遗漏不当之处了。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这样,贾元妃省亲的时间和董小宛相同;省亲的目的是为贾母祝寿,也和董小宛给冒母祝寿一样。

(3)一样的盛况和安排。

陈维崧在上述诗里,对给冒太母祝寿的盛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太母堂前正悬帨,两旁鹄立罗儿孙。……生也读书水绘庵,仰视扶桑正东出。……陈生此时乐莫当,愿随群真称一觞。……痛饮玉女浆,笑说人间事。……行年七十原非偶,霞觞为酌瑶池酒。愿借平原五色丝,绣作冒家贤太母。……”陈维崧还以《巢民先生招陪务旃分韵一先》为题作诗二首,其中一首写下“翻尽海涛真有曲,买来元夕不论钱”后,还特别加注:“先生于元夕后七日张灯悬霤山房,极一时之盛。”水绘园里不仅张灯,而且结彩,专门扎了纸绢花以示庆贺。特别有趣的是,此时此刻,冒辟疆赋诗道:“春半蓬蒿锁丽华,重来觞咏自天涯。……不期咸集真芳宴,独怅狂颜去别家。”此诗是责怪那位颜姓朋友也太狂了,董小宛都从“天涯”重归了,你竟负约,跑到别的人家去了。冒家举办寿宴是常有之事,而这次寿宴在冒辟疆看来,非同寻常,还特意安排了夜游水绘园。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元春下舆后,“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这样,水绘园里贺寿的盛况和安排,都写进《红楼梦》中了。

(4)一样的心情和礼品。

董小宛当时所处环境是十分险恶的,将来会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也是不得而知的。她这次省亲,心情是相当悲凉的。陈维崧在《杂诗寓水绘庵作》中写道:“……如何盛年时,君子隔江甸。金炉不复熏,红妆一朝变。……君子有还期,贱妾无娇面。妾年三十余,恩爱何由擅。”以上诗句说的是冒辟疆、董小宛,正当盛年之时就分别了,中有江甸相隔;冒辟疆这一炉香不再燃烧了,一日之内董小宛的身份就变了;冒辟疆有重见董小宛之日,而董小宛已无脸面见过去的郎君了;董小宛如今虽只有三十多岁,人间恩爱怎么可能独个儿揽下呢!陈维崧在此诗中还写下这样的诗句:“倾城畴不知,秉礼人所羡。”这就是说,全如皋城谁不知道呢,董小宛带回来的礼品让人人为之羡慕不已啊!冒辟疆说,他在顺治十六年受恩赐衣服、香料、玉器等物品。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己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挂念,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贾母等已哭的哽咽难言了。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种生离痛别的场面,写得十分动人,深藏肺腑的悲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贾元妃这次省亲带回的礼物有宫绸宫缎、金玉如意、沉香拐拄等。这样,董小宛省亲时同贾元妃省亲时所怀有的心情和所赠送的礼品是一致的。

如上所述,把董小宛省亲的故事,这样全面地、具体地、真切地写入《红楼梦》,除了冒辟疆,谁也不可能达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境界。深知内情的“畸笏叟”批道:“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事,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其所以有如此批语,因为这是写的真实故事,而这一故事里正隐藏着一件远远超过省亲本身的更大、更大的事,是实际存在着的、而书本上不能写出来的弥天大事。

(三)“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生动记录。

120回的《红楼梦》,有2200多条“脂砚斋”批语,成了煌煌巨著《红楼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在全人类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著作《红楼梦》所造成的特殊的文学现象。有了“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就能帮助我们破解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问题,还能让我们领悟到是谁字字如血地铸造出这部人间绝唱《红楼梦》。因此,研读《红楼梦》,必须同时研读“脂砚斋”批语。

说到“脂砚斋”批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脂砚斋”为何许人也。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唯一的结论是:“此人如不是一个女性,一切都难以讲得通。”他还说,这女性是《红楼梦》作者的妻子。周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我沿着周先生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研究,终于弄清楚了,“脂砚斋”正是冒辟疆的三个妾:蔡含、金玥、张氏女。

何以见得“脂砚斋”是冒辟疆的这三个妾呢?只要翻阅一下《冒辟疆全集》中的有关诗文便一目了然了。冒辟疆所作《影梅庵忆语》《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同样出现了她们的批语。既给《红楼梦》作批,又给与《红楼梦》密切相关的这两篇著作作批,谁是“脂砚斋”,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特别注意到,蔡含、冒辟疆于1685年、1693年先后离世后,“脂砚斋”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沉痛之言:“而今后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由此看来,“脂砚斋”是谁,更是一清二楚了。

THE END
0.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若干力证文史搞不清这部书的作者,这就成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大遗憾。我们决不能让这一大遗憾继续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坎上!现在,我们有完全确凿的依据和非常充分的理由,证实是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 (一)“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原型是董小宛,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基本依据。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313/c404063-32050722.html
1.自有《红楼梦》以来曾冒出63个作者——人民政协网最近,有媒体报道,《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风流才子冒辟疆(冒襄),并且列举出N多论据。这个说法在微博上经过一些大V转发后,引起了轰动。金陵晚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南京红学家进行求证。 贾宝玉原型是冒辟疆? 冒辟疆和曹雪芹,都是大众并不陌生的清代文化名人。冒辟疆是明代四公子之一,复社的重要成员,https://www.rmzxb.com.cn/c/2015-12-01/638854.shtml
2.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一大铁证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一大铁证 □ 顾浩 黄伟民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在这段文字下,有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当此回写到“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https://www.jntimes.cn/jnwm/202109/t20210905_7221023.shtml
3.从成书时间论证冒辟疆是“曹雪芹”吉风翎语之前在互联网上也看到过冒襄(冒辟疆)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以及严绳孙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故此,个人对《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于2018年12月开始对《红楼梦》的作者进行查证。通过一段时间的查证、分析,结合个人十多年来对《红楼梦》的理解,并在“红楼梦百度贴吧”进行了一段时间的https://blog.sina.com.cn/s/blog_c521d6810102z1r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