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文化传承千载,其间佳作难以计数,然而在众多作品里,有一部书的地位迄今坚不可摧,此即《红楼梦》。
诚如所言,千红涕零,万艳含悲,曹公运笔描绘侯府深宅里的女子诸般姿态,表面看似在述儿女私情,情意绵绵,实则借一家之荣辱映照国家之兴衰。
这些女子的悲惨境遇无一不揭示着那个时代的封建与腐朽。
《红楼梦》这部著作,千载难逢,对其进行研究的人士数不胜数,针对某些情节,众多人均持有自身的看法,于此当中,存在一个观点颇为新奇。
众多红学家主张:薛宝钗实则为鬼魂所变,而黛玉之亡于蘅芜苑中早存暗示。
那么如此言说的依据何在?黛玉之亡与薛宝钗究竟有无关联?
这所有的事情均需自刘姥姥二度踏入贾府之时讲起。
于《红楼梦》中,存在诸多貌似闲笔的情节,然若加以深究,则可察其内涵深远。那刘姥姥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
且说这一天,刘姥姥携板儿再度踏入贾府,此番刘姥姥并非前来谋求接济,而是前来呈礼。
去年雪花纷扬,持续多日,今年喜获丰收,刘姥姥携满满一袋粮食拜访凤姐,以谢其接济之情。
实际上在此处便能明晰,刘姥姥乃是极为知恩图报之人,凤姐赐予她银两,她便以粮食予以回报。
如此懂得感恩的品性,也为其在贾府衰败时,出售房产田地以营救巧姐预作了铺垫。
凤姐念及刘姥姥年事已高,且远道携物而来,因天黑行路不便,遂吩咐平儿妥善安置这爷孙二人,待明日天亮再行离开。
孰料贾母一闻府中来了位庄家老者,即刻兴致盎然,遂令平儿引刘姥姥前来交谈以解烦闷。
彼时贾府尚未至油竭灯灭之境,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极度奢华。
贾母房内自不必言,绫罗绸缎与珠宝玉石多如繁星。刘姥姥未曾见过这般好物,一时竟愣神呆住。
待回过神,刘姥姥趋前向贾母问安,鉴于年岁相近,二人旋即交谈起来。
立于一侧的王熙凤,察贾母此番难得有雅兴,遂劝刘姥姥为众人讲述奇闻轶事。
刘姥姥年逾古稀,身处自由随性的市井乡村,其见闻自是颇为新奇。
现今,刘姥姥为众人讲述了一则略带诡异色彩的故事。
而此故事所蕴含的要点,恰为红学家的争论核心,其中究竟存有何种秘密?让我们一同剖析。
首先,《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倘若刘姥姥的故事确含别样深意,那必然与他们存在关联。
故事起始于去年冬季,气候酷寒,大雪连绵数日纷飞。
事实上,由这句话即可略知一二,即“瑞雪兆丰年”,冬季降下大雪预示着次年的大丰收。
此前我们指出,刘姥姥因今年庄稼丰收而来送礼,此情形恰好相互契合。
“丰年瑞雪丰,珍珠似土金若铁。”——《红楼梦·第四回》
大雪与丰年恰好与刘姥姥的故事相契合,难道刘姥姥意在暗示此事关联薛家?且看下文。
去年冬日,一日清晨,刘姥姥忽闻门外有翻动柴火之声,遂以为是哪家缺柴烧,至自家偷取柴火,遂趴于窗上向外窥视,却是个陌生之人。
至此,故事愈发离奇。庄稼人自幼居于村落,对村内之人自是极为熟稔,况且刘姥姥年逾古稀,不相识者定然是村外之人。
那么为何村外之人会在清晨前往刘姥姥家窃取柴火?
刘姥姥凑近窗户定睛瞧去,竟见那人乃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妙龄女子,容貌甚美,发丝柔顺,身着大红袄子,内配白绫裙子,于雪地中抱着柴火。
正所谓事出异常定存因,一位陌生且年轻貌美的姑娘缘何大清早至刘姥姥家窃取柴火?此人究竟是谁?有人做出了这般解释。
我们知晓曹公创作《红楼梦》时运用了众多谐音寓意之法,例如在第五回呈现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此二者乃是谐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借此彰显《红楼梦》中女子的悲苦命运。
实际上,在刘姥姥的故事里亦存在此类手法。
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于雪地中怀抱柴火,仔细观察便可知晓,“雪抱柴”恰为薛宝钗的谐音,且联系此前所述的丰年好大雪,显然,此女乃是代指薛宝钗。
其次,就女孩所着衣物而言,大红袄子与白绫裙子在书中皆有提及。其中,大红袄子为薛宝钗所穿,白绫裙子则为袭人所着。
众所周知,袭人乃贾宝玉的同房丫鬟,薛宝钗日后亦嫁与贾宝玉,故而在某些特定情节里,袭人堪称薛宝钗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