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杀死她的,是孤注一掷的浪漫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如果你从小成长在一个富裕家庭,接受过贵族文化的教育,阅读过许多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几乎生活在一个被梦想构筑的世界,内心爱的故事绮丽绚丽波涛汹涌,而现实生活中却嫁给了小镇上一个平庸无趣的乡村医生,那么,你会被诱惑吗?

这个问题特别拷问人的灵魂,扪心自问之后,有几个人敢掷地有声地回答出那句话:我不会。

所以,福楼拜先生早就说过一句话: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所以,《包法利夫人》并不是一个女人的堕落史,而是整个人类共同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你甘于过平庸的生活吗?你做过浪漫主义的白日梦吗?你身处底层的时候,想过要富裕要成功要攀升阶层吗?

这本小说问世后,爱玛就一直被定位为一个虚荣而愚蠢的女人,我也不例外,但并不妨碍我觉得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身上具备很多的天真单纯激情和魅力,我不欣赏她,但也绝不唾弃她。

虚荣这个词在某种程度上是女人保持向上感的动力。

愚蠢和天真是女人在爱情方面常犯的智商短路错误。

都与不甘有关。

很有意思的是,爱玛这个形象一直被读者与不切实际的女文青挂钩。假如一个女孩子喜欢读文学书籍,喜欢把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和场景移植到自己身上津津乐道,就很有可能被人冠上“包法利夫人”的名头来戏谑。

文艺作品,是包法利夫人们想极力挽留的海市蜃楼,是精神世界最有力的慰藉。

把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混为一谈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作为男性的堂吉诃德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浪漫终究还有些回旋余地,而爱玛一次次把小说中的贵族生活移植到现实中妄图实现,碰壁是必然的。

多年前有部电影《立春》,蒋雯丽饰演一个小县城文艺女青年,梦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歌剧演员熠熠闪光地生活在北京,同时还有个一心想到首都美院念书的狂傲书生,一个热爱跳芭蕾舞梦想成为舞蹈家的小青年,最终都被生活洪流无情地一一打回了现实,依旧在闭塞的小城里度日。

这部电影其实反映了和《包法利夫人》一样的故事格调。

虽然相隔一百多年,但小镇文艺家们的结局依然如出一辙。梦想与现实的鸿沟似乎从来不会被填平。

其实还是那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不想忍受卑微平庸的生活,但无数次的奋力一跃,依旧无力跳出那个小小的恒久的令人厌倦的圈子,但那份不甘,又重新变幻为欲望,支撑着自己走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这是极致的浪漫主义者。

这类人,是生活中的危险分子,但凡有点火星缭绕,就要燃起熊熊大火。

爱玛是勇敢的。

她比百年后的人们更孤注一掷。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最后与生活握手言和,虽然不甘,却泯然于众人中。

我常常在想,爱玛选择偷情真的只是道德堕落吗?

其实我觉得,她从头到尾就是在追寻自己脑海里营造的一种意象罢了。真实的上流社会的世界是怎样的,她也许并不能真正完全深入,但她可以用美丽的文字和自己的想象力来捏造出来。

她完全被自己的想象裹挟了。

这听起来很荒谬对不对?但这恰恰是她最乐于做的事情。在那个世界里,男人器宇轩昂,女人精致美丽,那里的男人永远温柔多情多金,拥有着印有徽章的高级雪茄盒,那里的爱情是公主与王子的永远邂逅,还有永远不会闭上的天鹅绒爱情幕布。

她觉得自己就该拥有这样的生活,哪怕偷情,也是上流社会的一种社交方式,因为小说中,巴黎的阔太太们都是拥有着情人的。

她想要的,就是这种现实与梦想的超级重合,无限风光又浪漫刺激。

这个异常诗意的巅峰,她享受其中,绝不允许自己跌落下来。

所以,跌落下来后,才那么绝望赴死。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大堆庸俗的人。

其实,我觉得这是福楼拜的匠心之处,惟其如此,才能显得爱玛这样的人有多么不堪一击而悲壮悲情。

她的丈夫包法利遇到她之前,曾在母亲的包办之下,娶了一个大自己年龄两倍的形貌丑陋的寡妇,只为了图她有丰厚的家产。

第一个情人罗多尔夫擅长玩情感游戏,爱玛认为找到了真正的爱人,他却只是觊觎她的美貌和好哄骗,并无一丝爱的成分。

莱昂怯懦而不负责任,第二次邂逅爱玛后,同样沦为逢场作戏的浪子。

以及商人勒侯的引诱欺骗,让她一步步滑入借高利贷的深渊。

她一次次付出真心,一次次铸造梦境,又一次次被强行拉回现实。

周围的这群众生,似乎都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似乎他们在同力合心,围剿了一个茫然无知的猎物。

她的人生就这样不受控制地急速坠落,我甚至共情到几乎听得见她借不到一分钱时绝望的喘息,她自杀前那不受控制的眼神颤栗。

她在这个世界里那些天真的愚蠢,被蹂躏得千疮百孔,堕落的女人成了她撕不掉的标签。

但从另一个层面讲,她其实被自己杀死在了追求虚无浪漫的利剑下。

读书多了,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更共情于书中不完美或者有瑕疵的人物。

那是因为,这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替我们分担了那些不可言说的伤痛、迷茫、狭隘与痛苦。我们躲在这些虚拟人物的背后隔岸观火,那种隐隐的安全感,给了我们慰藉与抚摸。

那些浪漫那些悸动那些不甘,依旧会在每个暗夜里啃噬着我们脆弱的心灵,所以,这哪里仅仅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呢?

记得亦舒有句话:越长大越发现,能够怪罪的人越来越少,普通世人个个都能够被原谅。

只是,那些容易跟命运讲和的人,把那些贪心的浪漫收敛了后,会过得轻松一些。

“无法共鸣的精神和无法消解的浪漫是极致的孤独。”但是,有些人却会为了这份精神和浪漫,献祭了自己,哪怕是用最惨烈的方式。

THE END
0.格非:细读经典之《包法利夫人》世界文坛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_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830/c404092-31841879.html
1.“一个也不饶恕”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书评福楼拜是个冷酷的老头,只要看看他的那张画像就知道了,犀利的眼神搭配着趴嗒下来的浓胡子,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1856年,他历时五年出来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引起了法国文坛的轰动。有读者留言说:为什么要把可怜的爱玛写死?福楼拜回应道:爱玛非死不可。而流传最广的一个段子是这样的:福楼拜写到爱玛服毒自尽时的情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967806/
2.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如果写得好,会轻轻搔着女性的诸多疮疤关于这部小说,批判的声音很多,比如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女人出轨的故事吗,有什么好读的?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是写了一个女人的堕落,但福楼拜的本意并非仅仅展示堕落或宣扬堕落,他想要让读者看到,包法利夫人为什么堕落?她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人性的共通点? 小说虽然写于160多年前,但小说所描绘的某些心理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依https://www.douban.com/note/821568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