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教案(通用篇)

饮酒陶渊明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酒陶渊明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五、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中国的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导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诗歌才名扬天下。庐山之所以被称为隐逸圣地,就是因为陶渊明曾在其山脚隐居。

二、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交流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介绍陶渊明生平经历,以及辞官隐居的`原因。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指名朗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把握正确的字音。

3.品味诵读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先由单个学生示范,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小组合作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 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析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 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

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东晋朝纲混乱,世人向往世外桃源。《桃花源记》

高风亮节,愤然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

自由朗读本诗。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2.相与。释义:一起。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品味悠然

本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诗中哪一个词来概括?(悠然)

自由读全诗,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或意象,思考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仿照示例进行批注。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示例:我发现“庐”和“篱”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庐”是简陋的房屋,“篱”是田园农家常见的篱笆。从中我感受到了安于田园简朴生活的陶渊明。

答案预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一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觉得是置身在幽静偏僻之所。从中我感受到了内心安宁,自得与田园隐居生活的陶渊明。请同学再读这种自得之意。

菊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菊的品性暗合了陶渊明的心性,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然朴素,坚贞高洁”的'陶渊明。

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在本诗中还有吗?(飞鸟)读一下描写飞鸟的句子,你能生动地描述这幅美妙的画面吗?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与我结伴而还。飞鸟象征着在官场闯荡多年的,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远离名利纷争,心灵如飞鸟自由自在的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引导分析炼字:悠然望南山好还是见南山好。见是看见的意思,望是远眺,前者是无意间看见,后者是主动寻求、刻意去看,体现的心境不同。前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是似真似幻的酒后之境,别有一番潇洒。后者显得刻板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寄情田园、寄情诗酒,获得心灵解脱的陶渊明。

教师总结“炼字”题答题方法:1.字义不同 2.作者情感、情绪的不同

四、读真意

再分组读全诗,读出悠然,并说说你读懂陶渊明心中的真意了吗?

生轮流说。

师总结:·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

五、课外名句欣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伤,不匆忙追求富贵。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年少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天性是热爱自然。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身体托付给大自然罢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板书设计:

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

远离世俗名利 回归自然

悠然 真意

( 象征,炼字 )

《饮酒》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诗人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_________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_________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_________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第二层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

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

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

四、品悟

1、整体把握情感

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

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

2、闲从何来

(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

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

东篱——隐逸情怀

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

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心境高远,即便身处闹市也感受不到喧嚣)

《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明确:农事清闲情趣雅闲心境安闲

3、吾心安处

(1)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陶渊明心境安然的根本原因——远离官场与世俗。

(2)通过对他与别人不同的隐居地点,引导学生明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3)《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抓住“寡欢”与“独饮”师生交流讨论陶渊明的心境——精神上的孤独(欲辩已忘言)不是不说,而是无人可说;不是不想说,是能懂的人太少。

4、陶潜之酒

总结陶潜之《饮酒》,中的感情——闲逸潇洒的心境/高洁雅致的情趣/归隐自洁的坚守/对世人的劝勉/知己甚少的感慨。

一庐一山一壶酒,

一人一影一丛菊。

一厢遐思两悠然,

一士痴醉几闲愁。

五、拓展与延伸(中国文人与酒)

(2)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酒,老友相聚,没有酒抒怀不行;故人远行,没有酒饯别不行;仕途失意,前途渺茫,没有酒浇愁不行;中国诗词歌赋中写到各种场景饮酒的句子不少,请同学们分享交流,并指出是哪一种类型的饮酒。

(3)“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中国古代文人嗜酒/写酒,却意不在酒,借酒抒怀而已。

酒是文人灵感的催化剂

酒是文人浇愁的麻醉剂

酒是文人泄愤的护身符

六、作业布置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中写到:“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的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口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相宜,狂饮细品皆可。”

从中那个选取一个人,以及他写酒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以及这句评价,赏析其作品。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悠然——归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重)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难)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时代的许多诗人,因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热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陶渊明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重)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难)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点)

三、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链接。

四、一读品诗音韵美

(一)读准字音、节奏。

自学指导1: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请学生朗读诗歌,并请学生纠正字音、节奏及重音。

(3)听朗读,画出本诗的节奏。

(4)跟着朗读小声的再读诗歌。

(5)齐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二)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进行描述。

自学指导2: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内容

五、二读品诗情感美

(一)品“心远”

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二)品“悠然”

1、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2、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六、三读品诗语言美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七、探究主旨。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当堂检测。

1、当堂训练。

2、背诵全诗。

九、小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就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

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以酒引入本诗。

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

(1)学生自由诵读。

(2)全班齐读。

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

(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

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

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

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

【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

(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

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

全班一起吟诵。

五、板书设计:

唐令西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 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学情分析:

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回顾作者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 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 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二) 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 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 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 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 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七、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

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录像机、投影仪、道具;课前学生查阅歌剧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①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②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

③代表人物图像运用投影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段。(播放一段歌剧片段,然后请学生们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

生:畅所欲言。

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现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

(一)出示出以下内容:

什么是歌剧(0pera)——由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以歌唱为主。

师:歌剧起源于l6世纪末的意大利。

出示:(采用连线的形式)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咏叹调和宣叙调(各描放一段歌剧片段举例说明并总结什么是咏叹调和宣叙调。)

(二)学习歌剧——《茶花女》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

3.欣赏《茶花女》片段,作品介绍:

出示:故事梗概,主人公

(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4.第一幕《饮酒歌》分析:

①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根据所欣赏的音乐旋律回答这一部分应描述的场景。

师:评价并补充。

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

②分段欣赏和练习(采用学生竞答的形式)

出示:(根据所欣赏的各段落,分析所用乐器、几拍子舞曲、刻画的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师: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男、女二重唱)逐段播放录像,启发学生把音乐、演唱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掌握三拍子舞曲的特点(采取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用多种方式表现出节拍特点),理解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感受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③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a.小声跟唱。

b.师:钢琴教唱。

生:学唱。(主要让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难点——歌唱技巧;

注童大六度跳进;

节奏——轻快而活泼;

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c.全体齐唱。

d.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情绪,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及音乐旋律的风格特点。)

d、实践表演练习

三、巩固与提高

(一)表演剧情:

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师:发道具,学生的妆扮及表演的配合。生:演员展现个性,提高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

根据学生表演剧情的进展,再次出示剧情梗概和人物特点。 (让学生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二)检测与评价:

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分三大组——大部分学生参与合唱;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将这三部分合为一体。

发挥学生特长爱好,发展学生个性,把《饮酒歌》整体表现完整,用录像机录制下来,供学生随时观看他们自己表演的《饮酒歌》,人人参与,激发兴趣学习效果。

四、小结与作业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歌剧音乐的特点?歌剧在渲染人物时所起的作用等,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喜欢歌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领悟歌剧的精粹。

作业:

(二)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2、作品介绍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

明确: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

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3、学生明确: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描绘的语境

陶渊明为何对菊花情有独钟?

菊花与陶渊明有何相似之处?

比较将“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的`不同之处。

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悠然之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学生释义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仅仅指车和马的喧嚣声吗?如果不是,还指什么?

远离了什么?亲近了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

作者看到“飞鸟相与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觉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获

细品研读诗歌,想想从诗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陶渊明?请以“我感受到了_ _的陶渊明”说说看。

七、总结下课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乐曲《饮酒歌》,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从而歌剧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地表现乐曲并能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歌剧《茶花女》,并能哼唱《饮酒歌》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听赏音乐的主题,哼唱歌曲,并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难点】

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理解音乐,了解演唱形式。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介绍歌剧《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引出课题《饮酒歌》。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是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所以在速度上是稍快的。

2.复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剧的第一幕表现了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在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所以《饮酒歌》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时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独唱以及两位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

2.教师播放视频音乐,引导学生随音乐体态律动,感受音乐的起伏,并结合乐谱找出发生起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首单三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在装饰音——倚音的辅助下,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3.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4.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伴随音乐,引导学生已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歌剧的魅力所在。

5.完整地播放音乐,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变化。

(四)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播放威尔第的另一部歌剧《弄臣》片段,并提出问题:此作品与《茶花女》有和不同?请小组展开讨论后,教师顺势介绍作者威尔第的生平。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感受歌曲《饮酒歌》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了解歌剧。

THE END
0.名著佳作品读演员茶花女原标题:名著佳作品读 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选自小仲马《茶花女》) 【赏析】在这段句子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玛格丽特的美貌的:没有细描,只是从侧面描述了观众和演员争相观看的“骚动”,玛格丽特的美貌便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这种侧面渲染的笔法,用观众、演员的反应侧面衬托了人https://news.ifeng.com/a/20160304/47686441_0.shtml
1.《茶花女》背后的真实故事不知何故,《茶花女》完成后并没有马上发表,而是直到玛丽·杜普莱西去世一年后的1848年才正式出版,而且迅速在巴黎引起巨大轰动。 是否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玛丽·杜普莱西,就没有永恒的经典名著《茶花女》,也就没有永恒的作家小仲马。 附: 之后写过一篇关于《茶花女》阅读感受的文章“名著阅读赏析:《茶花女》”,感https://www.jianshu.com/p/9326b2552956
2.《茶花女》阅读答案C.“我却像被钉在地上似的”,说明“我”第一次面对茶花女并没有像众人那样震惊。 D.“我”引用《烟雾》中的人物心理,意在表现“我”的心理,突出我等男人的幸福观。 5.文中画线处的肖像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赏析。(5分) 6.“他这句话使我心里很难过”,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121/22/1104830118_1104830118.shtml
3.JOY'3mins《茶花女》的“爸爸”——威尔第威尔第立即着手《茶花女》的创作 这部作品仅花费了威尔第一个月的时间 但当《茶花女》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首演时 由于演员选择不当,观众并未认可 直到一年以后重新演出时 才大获成功,并很快风靡全欧 这三部优秀作品的问世 使威尔第在歌剧界的成就和声望 迅速超过唐尼采蒂和贝里尼 甚至连罗西尼都屈居其后 威尔第从https://www.163.com/dy/article/E53R977M0518BGR5.html
4.歌剧《茶花女》赏析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凄美动人的剧情和威尔第神来之笔的音乐使得这部歌剧曾有“世界歌剧史中的最灿烂的宝石”的美誉。本期节目,我国著名歌剧音乐指导黄小曼老师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部经典名作。 点击试听 嘉宾介绍 https://www.ncpa-classic.com/yyclts/136/index.shtml
5.歌剧《茶花女》赏析资源描述: - 1 - 歌剧茶花女赏析 摘要茶花女是威尔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长演不 衰的作品。本文介绍了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和主要细致分析了茶花女 Violetta与男主角Alfredo相遇相爱的部分茶花女的内心世界,简单介绍了后 续的故事发展情况。通过细致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威尔第用音乐来 准确刻画人http://m.mayiwenku.com/p-2346520.html
6.茶花女歌剧赏析茶花女歌剧赏析(共8篇) 篇1:茶花女歌剧赏析 茶花女歌剧欣赏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re Dumas)的戏剧「茶花女」(La Dameaux Camelias)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i17lu27.html
7.《茶花女》范文11篇(全文)[2]徐姗娜.花开在不同的世界——《茶花女》四种文体之比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2). [3]徐蔚.叙述的转换与互动——论茶花女不同艺术媒介的改编[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2). 茶花女赏析 第4篇 改动最大的还是最后一幕,维奥莱塔一个人住在被债主查封的房子里,在弥留之际见到了匆忙赶回来的Alfredo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zo8yelv.html
8.世界文学名著简介(一)我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和小仲马的墓前盘桓了一阵,心里默默地想着:茶花女玛格丽特不朽,《茶花女》不朽,《茶花女》的作者不朽! 王聿蔚 一九九三年元旦于巴黎 简· 爱 作品赏析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14/09/111790_218038674.shtml
9.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女主“维奥莱塔”华丽背后,暗藏着的悲剧!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内涵。 其中,《茶花女》是他最受赞誉、影响最广的歌剧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根据法国剧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茶花女》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底层妓女的生活与命运。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KDHBD70556797C.html
10.茶花女句子赏析赞美了她高尚的品质 眼睛虽小但能环视辽阔天地 说明她内心巨大能容万千 https://wenwen.soso.com/z/q279308230.htm
11.茶花女读书体会茶花女赏析ppt模板作品介绍:本作品茶花女读书体会--茶花女赏析ppt模板,格式为PPTX / PPT,大小为1.6MB,页数为13页,作品内文字及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图片更改请在作品内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如果发现内容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本站客服,本站会及时给您进行处理。 编号130082 价格会员免费 分类PPT模板 软件PowerPoint /https://www.pptniu.com/ppt/show130082.html
12.歌剧《茶花女》赏析全部专业讲座厦门大学讲座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歌剧《茶花女》赏析讲座论坛 02016-05-10 19:00 翔安校区学武楼A103主讲人 刘涛 主讲人介绍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声乐教研室主任,毕业于意大利罗马音乐学院,获声乐硕士学位。 曾获福建省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一名,全国第十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荧屏奖”,https://www.applysquare.com/program-cn/p5mJRgUoVYUA/
13.茶花女茶花女 : 故事片,小仲马原著,弗朗西斯·马里恩、詹姆斯·希尔顿、佐伊·艾金斯编剧,乔治·丘克导演,威廉·丹尼尔斯、卡尔·弗罗因德摄影,葛雷泰·嘉宝、罗伯特·泰勒、里昂·巴里摩尔主演,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1936年出品。《茶花女》是小仲https://www.zsbeike.com/cd/41997271.html
14.歌剧《茶花女》艺术赏析期刊摘要: 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古典歌剧的典型代表,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它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在歌剧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歌剧《茶花女》为例对古典歌剧做系统赏析.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131057dwt.html
15.歌剧《茶花女》赏析.doc茶花女 歌剧 赏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https://m.zixin.com.cn/docdown/2713720.html
16.《茶花女》读书笔记赏析另外作家小仲马正是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作家,他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法国社会底层的人民,痛苦挣扎地生活着,《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在这里我选择《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来赏析,因为我觉得她是一个活在现实里的浪漫美丽而又可怜的女人。https://www.xuexila.com/dushubiji/175310.html
17.茶花女题目答案解析,茶花女题目答案解析156 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 )的作品。 A.罗西尼 B.威尔第 C.普契尼 D.小约翰·施特劳斯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57 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 )的作品。 A.罗西尼 B.威尔第 C.普契尼 D.小约 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8%8C%B6%E8%8A%B1%E5%A5%B3.html
18.trash的verdi歌剧《茶花女》全剧赏析Verdi歌剧《茶花女》全剧赏析5--第三幕 trash 6071 2003-11-08 11:33 Verdi歌剧《茶花女》全剧赏析4--第二幕第二场 trash 4137 2003-11-08 11:32 Verdi歌剧《茶花女》全剧赏析3--第二幕第一场 trash 4942 2003-11-08 11:30 Verdi歌剧《茶花女》全剧赏析2--第一幕(大量图片杀猫) trash 4558 2003-11-http://www.squarecn.com/article/bc5739_c6343.aspx
19.《茶花女》经典台词经典语录金句名句赏析本页收录的《茶花女》经典台词/《茶花女》经典语录根据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茶花女》台词可以了解《茶花女》的文案特色。如果您也有私藏的《茶花女》语录或喜欢的《茶花女》金句名句,欢迎分享。 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https://www.mingyantong.com/article/%E8%8C%B6%E8%8A%B1%E5%A5%B3
20.佳作赏析中央歌剧院歌剧《茶花女》选段《饮酒歌》新闻新闻 新华视频 2022(下) 00:00/00:00 自动 倍速 佳作赏析|中央歌剧院歌剧《茶花女》选段《饮酒歌》 节目简介https://www.mgtv.com/b/457916/16871601.html
21.佳作赏析中央歌剧院歌剧《茶花女》选段《饮酒歌》佳作赏析|中央歌剧院歌剧《茶花女》选段《饮酒歌》 特朗普豪言贸易协议“手到擒来”,日本却让美国吃瘪 批民进党掏空台湾地区,郑丽文:两岸关系正常才不会被美国勒索 美英框架协议被被推崇为“范例”?专家:特朗普吹嘘政绩,我们不必太重视 台湾诈骗猖獗害命,蓝营批赖政府无能打诈 台湾海峡还是“天堑”?帅化民直言:解https://fashion.ifeng.com/c/8HPMdY95wbT
22.《饮酒》教学设计(精选10篇)3.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 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准备: 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3757519.html
23.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不可不听的世界经典歌剧系列】不可不听的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 主讲人:郝维亚 【线上音乐会系列】从柴科夫斯基到马勒——交响曲结构的音乐密码 主讲人:林大叶 【线上音乐会系列】解码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 主讲人:林大叶 青少年美育——从艺术特长到全面培养 主讲人:于海 【中国交响https://www.chncpa.org/zwzt/spzt/jdysjtzt/
24.茶花女读书笔记(精选7篇)茶花女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饶有兴趣、耳濡目染、形影不离、天真无邪、容光焕发、琳琅满目、坐失良机、相形见绌、恬不知耻、绝代佳人、目不暇接、穷奢极侈、不落窠臼、匪夷所思、行尸走肉、郁郁寡欢、面无血色、得寸进尺、庸俗不堪 茶花女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读后感赏析: https://www.duanmeiwen.com/biji/442425.html
25.梁祝音乐赏析论文怎么写梁祝音乐赏析论文范文模板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pdf 页数:4页|格式:pdf下载文档 艺术歌曲《梁祝新歌》之赏析.pdf 页数:1页|格式:pdf下载文档 歌剧茶花女赏析论文:威尔第歌剧 茶花女 音乐赏析.pdf 页数:2页|格式:pdf下载文档 “梁祝”音乐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越剧《梁祝》为重点比较个案.pdf 页数:89页|格式https://m.taodocs.com/topdoc/411297-3-0-1.html
26.外国名著简介以及赏析(4)《茶花女》 作品赏析: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笔下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玛格丽特是巴黎上流社会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聪慧,使她成为富贵子弟的追逐对象。自从与阿尔芒结识后,阿尔芒的真挚与专一令玛格丽特深深感动,两个人倾心相爱。他们远离繁华闹市,在巴黎郊区过起了朴素无华的生活。这时,阿尔芒的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shishiredian/4172890.html
27.歌剧《茶花女》赏析.pdf歌剧《茶花女》赏析 学院:艺术学院班级:环艺一班 名字:杨津津学号:160693034 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 品,其中《茶花女》是当时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出自于意大 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本文首先是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基本内容,最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22/5214040212012001.shtm
28.茶花女文艺赏析 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最后一部、也是最成功的小说作品。1847年巴黎一个名叫玛丽的名妓刚刚23岁就一病身亡。她的悲惨命运深深地触动了与她同龄的作家小仲马。小仲马依据她的身世,于第二年写出小说《茶花女》。为了充分揭 (本文共 416 字) [阅读本文] >> 开通https://www.zsbeike.com/cd/41996103.html
29.《茶花女》不同译本赏析期刊赏析 翻译家 九十年代 十九世纪 小说 摘要: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翻译家林纾便用文言体翻译、出版了小说《茶花女》,他那生动传神极富形象化的语言使小说《茶花女》的第一部中译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粉碎“四人帮”以后,这部小说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十几个译本,主要有1955年齐放翻泽的剧本《茶花女》,1979年陈林和文光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160009xpwxkx.html
30.茶花PPT模板茶花PPT模板下载茶花女_PPT 10 《茶花女》 10 《山茶花》PPT 20 山茶花 20 茶花女英文 00 茶花女 10 《山茶花》PPT课件 10 白色山茶花 10 黄桷树,山茶花 10 山茶花 00 山茶花 21 茶花女话剧 10 《茶花女》赏析 00 茶花女ppt 00 茶花女PPT 10 茶花女读书体会 茶花女赏析 https://www.tukuppt.com/pptmuban/chahua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