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把路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成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地从胡同里走出来,哈,就知道一准是撞上死胡同了!
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闯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了也没用,整天尘土蒙蒙。人们气急了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的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眉目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又一个撞上死胡同的。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作浆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咦,谁料到这张纸一贴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就转身走掉,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便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仍将这四个字仿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胡同自此大变样子。它出现了之前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首先,让我们共同做导演,把《长衫老者》拍成一部微电影:
【镜头一】一条胡同口,过往的行人高高兴兴地走进去,拐弯抹角走了好一阵,见到一堵墙,叹口气,又慢吞吞地走出来;小商小贩推车挑担跑进去,不一会儿,也垂头丧气地走出来。镜头追随他们一去一回的过程中,还拍摄到了胡同脏乱差的环境以及行人带给胡同的喧嚣闹腾。出现在这个镜头里的都是群众演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恨不得一脚把墙踹倒的愤怒以及垂头丧气而返的表情。
【镜头二】一位老者出现了,给了他一个镜头: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还未拍摄到他的太多信息,他便进入了胡同。不一会,他出来了。出来之后,又给他一个特写镜头,重点拍摄他的表情:不愤怒,不叹气,而是思索。继而拍摄他的动作:拿出纸笔和饭盒,写了“此路不通”四个字,贴在墙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身影在镜头里渐行渐远。
【镜头三】依然在胡同口,依然人来人往,但人们的动作与以前不同了,他们先在“此路不通”几个大字前驻足,然后转身走掉,身影渐渐模糊。继而是对胡同全貌的拍摄:有人打扫卫生,有花草摇曳,有鸟雀出没,整洁,美观,安静……
电影结束了,观众似乎听到电影结束时的旁白:长衫老者教会了你怎样的做人道理?相信你一定会给出一个中肯的答案:举手之劳的事,利己利人,何乐而不为?
毫无拍摄经验的我们,为什么能够拍摄出如此精彩的微电影?是因为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脚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文中精彩巧妙的写作技法。
开头三段,运用了铺垫的手法。第一段写胡同的窄、长、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第二段写胡同给行人带来的不便。作者不厌其烦地讲述胡同之深、行人之怒、胡同之脏,为长衫老者的出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铺垫不力,长衫老者的举动就不足为奇。如果铺垫不够,长衫老者的举动意义就不够大,给读者的印象就不够深刻。
最后三段,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长衫老者在胡同口贴上了“此路不通”四个大字,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胡同自此大变样子”承上启下,转入对胡同变化的描写:“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一条美丽、安静、雅致、宜居的胡同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最后三段的衬托,不仅体现了长衫老者此举的重大意义,而且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迪: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要善于思考,善于改变旧有习惯,克服思维惰性。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死胡同,为了避免扎进去,我们就要像长衫老者那样,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
开头和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长衫老者的出现为界,胡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貌:一是烦恼的、懊丧的、喧嚷的、尘土飞扬的;一是轻快的、宁静的、优美的、和谐温馨的。通过前后对比,既凸显了长衫老者的智慧,也让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工整圆合。
作者简介: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朗诵者简介:
孙道临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43至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1948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主演 《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鲜活的银幕形象。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孙道临曾改编过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蒂的《呼啸山庄》,翻译演出过《疯狂奇谭》,翻译出版过美国女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等。
孙道临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孙道临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台词处理吐字清晰、音色优美、语言准确、感情丰富,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堪称银幕经典,其配音成了当时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孙道临热心推动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会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