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 年,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个牧师家庭。勃朗特一家仿佛被赋予了文学的天赋,每个成员都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但命运似乎也对他们格外残酷,疾病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个家庭。在清苦艰难的生活中,艾米莉和姐姐夏洛蒂、妹妹安妮从少女时代起,便将所有的热情倾注于写作之中。她们一起创作诗歌和小说,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慰藉与梦想。
1847 年,是勃朗特姐妹文学创作的重要节点。这一年,她们同时以化名出版了长篇小说。夏洛蒂的《简・爱》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而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部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强烈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性黑暗面的大胆揭示,与当时流行的文学风格格格不入,遭到了诸多非议。不少读者将其形容为 “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甚至有人猜测这只是《简・爱》作者的一次早期失败尝试。
然而,艾米莉并没有机会为自己的作品辩护。在《呼啸山庄》问世仅一年后,她便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离世,年仅 30 岁。从现有的少量历史资料来看,即便艾米莉能够活得更久,以她内敛的性情和独特的行事风格,或许也会默默承受这些非议。在姐姐夏洛蒂眼中,艾米莉的性格独一无二,“比男人还坚强,比孩子还单纯”,她对别人充满同情,对自己却毫不留情,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都对自己严苛要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旁人只能看着她坚定地如同守护健康一样坚持工作。
尽管夏洛蒂深爱着妹妹,在艾米莉离世后亲自重新审定《呼啸山庄》并为之作序,但她似乎也并未完全理解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为《呼啸山庄》第二版所作的序言里,夏洛蒂略显遗憾地指出,妹妹本就不合群,缺乏真正的社交生活经验,创作的素材只能依靠零星的、从访客那里听来的故事,再加上她个人的想象,因而作品常常因阴暗而不明朗,才会创作出如此极端的人物和情节。
《呼啸山庄》的故事围绕着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户人家的两代成员展开,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故事开始时,呼啸山庄已经历过诸多变故。1801 年,来自外地的洛克伍德自称是一个 “离群索居的爱好者”,他为了寻找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来到了画眉田庄附近的呼啸山庄。在这里,他遇到了山庄的主人希斯克利夫。
希斯克利夫的出场便充满了神秘色彩。他气质不俗,与乡村地主的身份格格不入,洛克伍德评价他 “爱和恨都藏在心里,并且认为如果让人家爱他或恨他,那都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呼啸山庄的环境也阴森恐怖,狂风肆虐,宅子里不仅有恶狗扑人,还弥漫着诡异的气息。当晚,借宿的洛克伍德遭遇了幽灵般的 “凯瑟琳”,这一情节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神秘氛围。
随着女仆纳利的讲述,故事逐渐回溯到多年前。呼啸山庄原主人欧肖先生从利物浦带回了一个被遗弃的吉普赛男孩,取名为希斯克利夫。起初,欧肖先生的儿子亨德雷对这个外来者充满敌意,认为他分走了父亲的关爱。而女儿凯瑟琳却与希斯克利夫迅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一同在呼啸山庄周围的荒原上奔跑嬉戏,荒原的广袤与自由,如同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肆意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感情逐渐超越了普通的友谊,萌生出了爱情的萌芽。然而,这份纯真的感情却遭到了周围环境的重重阻碍。欧肖先生去世后,亨德雷继承了呼啸山庄,他对希斯克利夫的厌恶和嫉妒彻底爆发,将希斯克利夫贬为仆人,让他遭受非人的待遇,不仅强迫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时常对他进行打骂和羞辱。
在这样的环境下,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只能在暗中维系着他们的感情。凯瑟琳在与画眉山庄的埃德加・林顿接触后,被其优雅的举止、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养所吸引。她开始对自己与希斯克利夫的未来产生了动摇,在爱情与现实之间陷入了深深的挣扎。最终,凯瑟琳因为虚荣和对社会地位的渴望,选择嫁给了埃德加,这一决定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希斯克利夫的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希斯克利夫怀着绝望和愤怒,离开了呼啸山庄。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突然归来,此时的他已经变得富有且神秘。他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决心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进行报复。希斯克利夫利用亨德雷嗜赌如命的弱点,设计让他在赌局中输光了所有家产,最终亨德雷不仅失去了呼啸山庄的所有权,还在贫困和绝望中酗酒而死。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也因此沦为了希斯克利夫的仆人,遭受着与当年希斯克利夫相似的苦难。
为了进一步报复埃德加,希斯克利夫引诱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自己,并与她结婚。婚后,他却对伊莎贝拉百般虐待,将她囚禁在呼啸山庄,使她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凯瑟琳在得知希斯克利夫的归来以及他的复仇行动后,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最终在生下女儿小凯瑟琳后,悲惨地离开了人世。
凯瑟琳的死并没有让希斯克利夫停止复仇的脚步,他将仇恨延续到了下一代。他把小凯瑟琳囚禁在呼啸山庄,试图通过控制她来夺取画眉山庄的财产。同时,他故意让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在充满仇恨和敌意的环境中成长,希望他们也能像自己一样饱尝痛苦。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折。在长期的相处中,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之间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的爱情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温暖而明亮。希斯克利夫在目睹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凯瑟琳曾经的影子,多年来被仇恨蒙蔽的心灵开始逐渐软化。最终,希斯克利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放弃了复仇,孤独地离开了人世。他被埋葬在凯瑟琳的坟墓旁,两人终于在死后得以相伴。而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则继承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爱情也为这个充满仇恨与痛苦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
《呼啸山庄》在艺术特色上独树一帜,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在叙事结构方面,小说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其中洛克伍德和丁恩太太的叙述尤为关键。洛克伍德作为故事的外来者,以他的视角开启了对呼啸山庄的探索,他的所见所闻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而丁恩太太作为呼啸山庄的老仆人,见证了山庄中两代人的恩怨情仇,她的叙述则为故事提供了更为详尽和深入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这种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样,既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又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思考,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极为出色,为营造神秘、压抑的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呼啸山庄坐落在狂风肆虐的荒原之上,“那是一片不毛的旷野,没有树篱,只有一条长长的小路,蜿蜒穿过荒原,通向远方的山峦。狂风在这片荒原上呼啸而过,仿佛要将一切都撕裂”。山庄的建筑也显得阴森、破败,“这座房子看起来有些阴森,墙壁上爬满了青苔,窗户狭小而昏暗,仿佛一双双窥视的眼睛”。这样的环境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呼啸山庄的荒凉与孤寂,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而画眉山庄则与呼啸山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位于风景优美的山谷中,环境优雅宁静,“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五彩斑斓的花朵,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房子宽敞明亮,装饰精美,充满了温馨的气息”。画眉山庄的优雅环境,象征着文明与秩序,与呼啸山庄所代表的野性与混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环境描写不仅营造出了神秘、压抑的氛围,还对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啸山庄》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善于运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和场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例如,在描写希斯克利夫的愤怒时,“他的眼睛里燃烧着怒火,仿佛要将周围的一切都烧成灰烬”。仅仅一句话,就将希斯克利夫愤怒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比作 “恒久不变的岩石”,形象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爱情的坚定和深沉。而呼啸山庄周围的荒原,则象征着人物内心的狂野和自由。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它还蕴含着深刻复杂的主题内涵。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无疑是小说中最动人心弦的主题。他们的爱情源于童年时期的相伴相随,在呼啸山庄周围广袤的荒原上,他们一同奔跑、嬉戏,荒原的狂风仿佛是他们自由灵魂的象征,见证了他们纯真无邪的情感。这种爱情,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希斯克利夫作为一个被收养的弃儿,身份卑微,而凯瑟琳则是呼啸山庄主人的女儿,但他们的灵魂却紧紧相依,彼此成为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无情地打破了他们的爱情美梦。凯瑟琳受到画眉山庄的埃德加・林顿的吸引,埃德加的优雅、富有和良好的教养,与希斯克利夫的野性和贫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的诱惑下,凯瑟琳最终选择嫁给埃德加,这一决定让希斯克利夫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的爱情瞬间崩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充满了矛盾和扭曲。他们彼此深爱,却又无法抗拒现实的压力,这种无奈和挣扎使得他们的爱情变得异常复杂。凯瑟琳在婚后,虽然拥有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内心却始终无法忘怀希斯克利夫,她的痛苦和悔恨与日俱增。而希斯克利夫在离开呼啸山庄的三年里,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挣扎,我们不得而知,但当他归来时,已被仇恨所填满,他的爱情变成了对凯瑟琳和埃德加的疯狂报复。他的复仇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他在仇恨和爱情之间不断徘徊,无法自拔。
这种超越生死的热烈与扭曲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它让我们看到,爱情在现实面前往往是如此的无力,社会的阶层差异、世俗的观念和物质的诱惑,都可能成为爱情的绊脚石。然而,即便爱情被扭曲,它的力量依然强大,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即使在死亡之后,依然紧紧相连,他们的灵魂在荒原上徘徊,永远无法分离。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小说中另一条重要的线索。他的复仇源于爱情的破灭和童年时期遭受的种种不公与虐待。在被亨德雷贬为仆人后,他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忍受亨德雷的打骂和羞辱。而凯瑟琳的背叛,更是让他的内心充满了仇恨,他决定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进行报复,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计划周密而残忍。他首先利用亨德雷嗜赌如命的弱点,设计让他在赌局中输光了所有家产,最终亨德雷不仅失去了呼啸山庄的所有权,还在贫困和绝望中酗酒而死。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也因此沦为了希斯克利夫的仆人,遭受着与当年希斯克利夫相似的苦难。希斯克利夫剥夺了哈里顿受教育的机会,让他成为一个无知、粗鲁的人,以此来报复亨德雷对他的伤害。
为了进一步报复埃德加,希斯克利夫引诱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自己,并与她结婚。婚后,他却对伊莎贝拉百般虐待,将她囚禁在呼啸山庄,使她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伊莎贝拉原本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女孩,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但希斯克利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她成为了希斯克利夫复仇的牺牲品。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不仅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他自己陷入了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他在复仇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冷酷无情,成为了一个被仇恨驱使的恶魔。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却无法停止复仇的脚步,因为仇恨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
然而,复仇并没有给希斯克利夫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当他看到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之间逐渐产生的爱情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凯瑟琳曾经的影子,内心开始受到触动。他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复仇行为,只是在延续仇恨,并没有让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最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放下仇恨,放弃了复仇,这也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悲壮而又充满希望的句号。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仇恨的可怕力量。仇恨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它会不断地吞噬人的心灵,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而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救赎。
在《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善恶挣扎贯穿始终,每个人物都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历着内心的煎熬与抉择。希斯克利夫无疑是这种挣扎的典型代表。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屈辱,在呼啸山庄遭受了亨德雷的虐待,这使他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仇恨和反抗。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凯瑟琳真挚的爱。这种爱与恨的交织,让他的人性变得极为复杂。
在复仇的过程中,希斯克利夫展现出了极端的残忍和冷酷。他对亨德雷一家的报复毫不留情,让哈里顿遭受与自己曾经相同的苦难,对伊莎贝拉的虐待也令人发指。但在他内心深处,对凯瑟琳的爱从未消失。当凯瑟琳去世后,他在她的坟墓前倾诉着自己的思念和痛苦,渴望死后能与她相伴。这种深情的一面,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残留。
随着故事的发展,希斯克利夫的内心逐渐发生了转变。他看到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凯瑟琳曾经的影子。这种相似的情感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柔软,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复仇行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放弃复仇,孤独地离开了人世。他的这一转变,体现了他人性中善的复苏,也让我们看到了救赎的可能性。
除了希斯克利夫,凯瑟琳的人性也充满了挣扎。她一方面深爱着希斯克利夫,灵魂与他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的诱惑,最终选择嫁给埃德加。她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的摇摆不定,导致了她悲惨的命运。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既对希斯克利夫感到愧疚,又无法割舍对埃德加的责任。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埃德加、亨德雷、伊莎贝拉等,也都在各自的人生中经历着人性的考验。埃德加虽然善良温和,但在面对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时,显得软弱无力;亨德雷因嫉妒和仇恨,对希斯克利夫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最终自食恶果;伊莎贝拉天真单纯,却因盲目追求爱情,陷入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陷阱。
《呼啸山庄》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人性并非绝对的善或恶,而是在不同的环境和经历中不断变化和挣扎。希斯克利夫在故事结尾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被仇恨蒙蔽的心灵,也有可能在爱与宽容的感召下得到救赎。这也让我们对人性充满了希望,相信无论黑暗多么漫长,总会有光明的存在。
《呼啸山庄》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发人们对爱情、复仇、人性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