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来自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六(8)班的鞠子帆同学。
自幼儿园起,她就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阅读。如今六年级的她,已经阅读了《红楼梦》《百年孤独》等经典著作以及大量中国及欧美当代小说。
四年级至今,她陆续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发表了四篇作品,最长的达7000字。
鞠子帆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作品:
小说《鹦鹉与大花猪》(2018年10期少年号)
传奇《知了王》(2019年1期少年号)
小说《虫语小分队》(2019年11期少年号)
童话《黑团子》(2020年4月上半月少年号)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好奇,仅仅六年级的她,是如何做到四次在国刊发表高质量作品的?
面对疑问,这位“别人家的孩子”给出了线索——自己从幼儿园至今的书单,或许秘密正藏在其中……
01
(1)
幼儿园到二年级
从幼儿园到二年级,主要是爸爸妈妈陪我读。
【幼儿园阶段】:大量的精美绘本,包括《玛蒂娜》《丁丁历险记》《米莉茉莉》《贝贝熊》。
【一年级】:《柳林风声》《小王子》《彼得·潘》《秘密花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金银岛》《水孩子》《八十天环游地球》《鲁宾逊漂流记》《原来如此的故事》《绿山墙的安妮》等。
【二年级】:《丛林故事》《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莎士比亚悲喜剧》《红楼梦》《额尔古纳河右岸》《爱的教育》等。
(2)
三、四年级
【三年级】:《欧也尼·葛朗台》《骆驼祥子》《呼兰河传》《神曲》《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小妇人》《双城记》《茶花女》《动物庄园》《名人传》等。
【四年级】:《苏菲的世界》《百年孤独》《了不起的盖茨比》《格萨尔王》《福尔摩斯探案集》等。
(3)
五、六年级
【五、六年级】:《哈利·波特全集》《丰乳肥臀》《赤脚医生》《二十四个比利》《云中记》,以及大量的欧美和中国当代小说。
有些书需要反复读,比如《红楼梦》《神曲》。当然,几年来一直有《中国校园文学》的陪伴。
02
这份书单仅仅是鞠子帆阅读的一部分,在优质书籍的陪伴下,她从小就养成了读写的好习惯。
在这些日常陪伴她的读物中,她特别强调了《中国校园文学》对她阅读与写作的帮助:
《中国校园文学》,我的知心文友
文/鞠子帆
↓鞠子帆房间里的书
↑鞠子帆
写作并非总是快乐而轻松的事:有时想写,却写不出来;有时写到一半,却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了。《中国校园文学》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写作上的困难,我时常仔细体会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写作思路。
先来聊聊《中国校园文学》的少年号。少年号充满了童真,她从儿童视角来看世界,有着儿童独有的思想和口吻。在我看来,除诗歌外,她的文章大体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加以幻想;二是纯粹的“现实主义”,也就是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直接生动地刻画描述出来。举个例子:二O二O年三月下半月刊成长天空专栏中的《四五班漫记》,写的就是小作者从一到四年级,认为最重要的几个人,活灵活现地把班长、小班主任、中队长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的精神展现了出来,这些事情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这两种类型的文章,我一直都特别想尝试,但后来发现我更喜欢第一种,我发表的传奇作品《知了王》就是个例子。我家窗外有棵柳树,一到夏天知了就聒噪不停,我就把幻想写了出来,这篇文章既是传奇,又有点寓言的味道。编辑宋启平阿姨说,她特别喜欢。
少年号中的小作者,都是我的同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和我一样的问题与困境,同龄人的文章常常让我感同身受。比如说,二O一八年十一月刊中的《小班长·大道理》,讲了“我”身为班长,面对不爱学习的同学时,动不动就讲一通学习的各种好处,就是所谓的大道理,可是“我”发现同学们并不乐意听,甚至非常排斥。于是,作为爱学习的“我”经过换位思考,发现问题更多地出在了老师与家长上,是他们的一些日常做法破坏了同学们的上进心与学习乐趣,使同学们的学习变得死板无趣。于是,“我”向老师也提出善待同学们的“大道理”。
这篇小文章说出我们的心声,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只要做一个仔细的聆听者和观察者,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和小作者一样的素材。我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的《虫语小分队》,就取材于我的学校生活,又加入了幻想,使用了非常夸张的手法,把老师眼中的落后生的心声,大胆地讲了出来。这篇小说的发表,带给我满满的成就感。
少年号还有很多成人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语言风格虽然没有那么活泼俏皮,但文章的叙事结构却比我们高出好几个层次。我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情节展不开,还顾首不顾尾,我发觉问题经常出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于是经常揣摩这些叔叔阿姨的作品。《黑团子》是近期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发表的一篇童话。这篇小说前后写了半年之久,几易其稿,最后从16,000字压缩到7,000字。虽然蜕了几层皮,但叙事结构上的设计很成功,让我没走太多弯路。由此我意识到,写作不能完全地信马由缰,它的确还是一个技术活。
少年号还专门刊登一些国外作家的作品。其中,美国作家马特·德拉培尼亚的《市场街的最后一站》,和苏联作家阿尔卡基·布霍夫的《魅力》,我特别喜欢,它们都刊登在二O一八年第十期。《市场街的最后一站》从小男孩小杰的眼光出发,用温情四溢的笔调写出这样一件事:小杰每次礼拜天做完礼拜后,都要跟奶奶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市场街的最后一站——整个城市最脏乱的地方,给穷人施舍食物,路途辛苦而无聊,小杰很不情愿。奶奶用温暖的言语感化了满腹牢骚的小杰,给他展现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最阴暗脏乱的地方有美丽的彩虹,盲人的世界也有快乐与光明,处处有动人的音乐响起,美好无处不在。后来,我又读到了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再次深深地为之感动。这种美好的文章让人身心愉悦,我特别盼望有一天能写出洗涤心灵的好文章,把美好散播出去,就像马特·德拉培尼亚一样。
《魅力》说的是一个小女孩与她的爸爸与看戏剧,戏剧的名字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当舞台上的“汤姆叔叔”要被卖掉时,小女孩竟信以为真,惹得周围的观众以为她是傻子。其实,在孩童天真的世界中,是看不到虚假、接受不了悲剧的,他们的心中只有欢乐、纯洁与美好的事物。即使是在演戏,他们也会当真。这也很明显地反映了一个古今难题——大人对孩子们的内心极度不理解,反而只会对孩子们一味地训斥与责骂。我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发表的《鹦鹉与大花猪》,写的就是每一个愿望在我们儿童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重要。现实生活里,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给我买过一只鹦鹉,我只好在这篇小说里用大花猪替代了鹦鹉,用纸上的文字满足了从小想喂养一只动物的愿望。
总之,少年号教会了我怎样将自己的经历过的事情,写活,写得饱满,写得有意义。少年号,更让我看到了同龄人的世界,领略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 正在阅读《中国校园文学》的鞠子帆
接下来再说一下《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她的语言风格明显成熟了许多,文章的内容也变得更加深奥了。我甚至看到了一本大学生作品专刊,里面的文章都比较长,话题不再只是生活中的小趣事,而更多是关于人性、关于生活深层次的种种描写和思考。我心怀憧憬、学习与超越的心态,阅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青春号已经成为我下一个努力的目标,我也要将自身的思考寄托以文学。希望有一天拿出更好的小说作品,发表在青春号上。
文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校园,也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中国校园文学》一直陪伴着我,鼓励着我,是我的知心文友,她引领我走上了文学道路,让我时时感受到了文学的巨大魅力。
感谢你,《中国校园文学》!
03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想知道鞠子帆是如何养成如今的读写习惯的。其实,这与她的父亲关系密切。
我们也请到了鞠子帆的父亲——《中国校园文学》签约作家元巴,谈谈他的教育之道:
让文学成为生活
——我与子帆的文学之路
文/元巴
↑鞠子帆和父亲元巴
↓正在读书的鞠子帆
父母的爱好会影响到孩子。子帆爱上文学,与我有些关系。我深深知道文学的好,从子帆出生起,就盼望文学能成为女儿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在子帆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陪读《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悲喜剧》等作品。在此之前,主要是陪读大量的精选出来的绘本,并借助一些音频播放工具(如CD机),完成系列经典的儿童成长小说的阅读。在长时间的经典熏陶中,子帆的文学审美慢慢建立起来。如果要总结的话,坚持读文学经典,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文学经典是一座座金矿,内涵丰富,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有着取之不尽的瑰宝。
陪读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避免过度解读,而把文本的第一感知权力还给孩子。子帆从三年级开始系统读《红楼梦》,中间很多字不认识,就连蒙带猜地往下读,我也不干预。但经常会就诗词、人伦、爱情、宗教等主题,进行一些小对话。这些对话会发生在上下学途中,或者玩耍的间隙,全部都是在孩子提出问题后所做的启发式的讨论,不设唯一答案。自由是文学的灵魂,要非常小心地对待文本解读,尽可能让孩子去一点点地感悟和寻求自己的答案。
读书的习惯培养起来后,由读到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个时候我想到要给子帆树立写作标杆,《中国校园文学》由此进入视野。她是一份非常高端的纯文学期刊,发表的文章都是万里挑一,我鼓励子帆从中多加琢磨体会。虽然一直以来子帆的写作速度很慢,写作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犹豫不决,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我总认为孩子的生活阅历尚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中难免有差强人意之处,需要不断历练,所以在写作上并不急于求成。
当子帆的第一篇小说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时,我们都很振奋。我给子帆讲,最好跟定一本好期刊,和她共同发展,无须贪多。《中国校园文学》是我接触到的最好的儿文杂志,现在有少年号、青春号,将来很有可能增设大学号,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摇篮,可以一直陪伴学生生涯。
↑ 正在写作的鞠子帆
写作的源泉,在于阅读,在于幻想,在于日常的观察和思考。子帆发表的系列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真实生活:《鹦鹉与大花猪》是她的真实心路历程,《知了王》取材我们家楼下的一棵柳树,《虫语小分队》取材于她的校园生活,而《黑团子》则取材于小区里面无处不在的猫。为了启迪子帆将思考导向深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哲学启蒙书籍的阅读,这对她的写作深度很有帮助。另外,子帆非常喜欢绘画,绘画能训练出敏锐的观察力和多元的审美视角,文学和艺术总是相得益彰。子帆甚至告诉我,她将来会为《黑团子》创作一整套的插画。
在子帆走上文学之路的过程中,《中国校园文学》一直是子帆发表作品的首选,甚至是唯一选择。这个过程她一直是积极的,文学已成她发自内心的追求。作为家长,关键的使命是对孩子做出合适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不能成为孩子太大的压力,不能破坏孩子的童年生活。我们做得还不错。
子帆马上要小学毕业了,她用文学记录下了闪耀着童趣和幻想的黄金岁月,希望子帆在《中国校园文学》的栽培下继续成长,不断用佳作回报各位编辑和主编的厚爱,早日步入成功作家的行列,用笔抒写生命,抒写这个永远写不尽的大千世界。
END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