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多年过去了人性好像没有丝毫改变?
——重耳复国的启示
王世荣
(政治学教授 文化复兴丛书主编)
摘要:重耳对妻子齐姜说:人生很短促啊,只要过得舒服,还出去忙碌干什么?齐姜正色道:你还是走吧!一个人只顾怀恋妻子,贪图安乐,是成不了大事的。重耳幸运的是有忠心耿耿的大臣、贤惠明理的妻子相助,才使他没有让复国大业中途夭折!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重耳君臣逃亡一十九载,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对于古人的业绩我们应该有一份敬畏之心,然而他们也是人,有儿女情长,喜怒哀乐!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重耳复国的故事给我们以历史的启迪,几千年过去了人性好像没有丝毫改变!
《晋文公重耳之亡》(《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记载了晋文公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经历。春秋时期重耳复国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今天读来却感触良多!大概因为近来观看《大秦帝国》,勾起我对历史兴亡、世道人心的思考!
今天的世界难道不像春秋战国的鼎足之势?沧海桑田,二千多年过去了,人性竟然没有丝毫改变!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像满天星斗守护着宁静的夜晚,奔腾的江河不知疲倦,春夏秋冬不期而至!
重耳是晋国的公子,流亡在外一十九载,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重耳复国的故事委婉曲折,成为千古美谈!重耳之所以能够复国,对我们有如下的启示:
(一)重耳得益于春秋战国造成的大争之势,列国抗衡,有政治回旋之余地!
所谓乱世出英雄,流亡公子重耳在晋国不得志,却可以在狄国、齐国、楚国成为座上宾,得到秦穆公鼎力相助,终于登上王位。因为晋是大国,扶持重耳,各国企图谋取自身的利益!
正如楚成王在宴请时对重耳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怎么报答我啊?重耳笑着说,金银财宝这些东西,你有的是,我一时倒想不出拿什么来报答你!
楚王也笑了起来:不过多少总得报答一点啊!重耳道:要是托你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去,愿跟贵国交好,让两国人民都过着太平日子;要是万一发生战争,我当退避三舍,来报答你的恩典!可见楚王善待重耳是有所图谋的,重耳毕竟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虽然落魄而不失大国国君风范,回答的很有分寸!让人肃然起敬!
而秦穆公扶持重耳,是因为穆公原来帮助夷吾复国,哪知他忘恩负义,和秦国闹翻了,夷吾的儿子圉留在秦国做抵押,最近也私自逃回国去。秦穆公还把女儿怀赢嫁给重耳,这就是秦晋之好!秦晋是邻国,在春秋时期实际上是同盟关系,保持这样同盟对秦国未来的发展很重要,秦穆公不愧是春秋一霸,是有战略眼光的!
而重耳作为不在位的一位政治家,能够因势利导,左右逢源,在各国之间周旋,积蓄力量,观察动静,选择时机,完成复国大业,也显示了其超人是政治智慧和胆识!如果没有春秋战国的鼎足之势,列国抗衡,有政治回旋余地,重耳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很可能早早就被赶尽杀绝!
(二)重耳身边有一帮有勇有谋的人才,忠心耿耿,前仆后继!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公子流亡,有趋炎附势之徒,亦有忠心耿耿之士!
听说夷吾派人刺杀,重耳准备离开狄国,收藏小吏头须却拿着所有金帛溜走,让大家身无分文,把个头须恨透了!但是,孤毛、孤偃、赵衰、介子推、魏犨、颠颉、壶叔却不离不弃!在饥寒交迫中,介子推竟然割自己腿上的肉给公子充饥!
一天楚王与重耳在云梦地方打猎,重耳与他的臣子们猎的东西特别多,楚王称赞到:相从公子的,文武兼备,我楚国万万及不得啊!重耳流亡一十九载,千难万险,关键环节全凭这些忠勇之士出谋划策,患难与共,才完成了复国大业。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虽然孟子不把他们看作大丈夫,但是在战国大争之世,公孙衍、张仪的确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们原来都是魏国人,得不到重用,在秦国却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百里奚、商鞅、张仪、李斯这些旷世奇才,英雄豪杰,都不是秦人,却能为秦人所用,建立功勋,名垂青史!用人上的不拘一格,是大秦帝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周天子的地位动摇,礼崩乐坏,列国争雄,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希腊城邦奴隶制没落,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这是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伟大思想家的出现,为解决当时人类社会所遭遇的种种危机,提出各种方案和主张。人类思想的太阳从这里升起,后来人类遭遇的危机都从这里寻找思想资源!
(三)要留住人才既要恩怨分明、嫉恶如仇,又要宽宏大量、不计前嫌!
只有恩怨分明,才能让追随你的人充满信心;只有不计前嫌,才能让有识之士看到希望。
勃鞮受惠公派遣曾经几次刺杀重耳,重耳复国后勃鞮说:我有机密事报告,要救一国人性命,必须面见主公。重耳开始很气愤,不想见。在孤偃等人的劝解下,最后还是见了勃鞮,才避免了一场灾难,粉碎了吕省、郤芮发动的叛乱,稳固了政局。
有一天,文公正在洗头,守门的卫生报告道:有个名叫头须的人,在宫门求见。文公听说是头须,就想起那个拿了行李盘费潜逃的人,不禁生气道:他害我们吃尽了苦头,今天还有脸见我吗?
卫兵照着传话。头须仍不肯走。他说:主公能宽恕勃鞮,因而没有被吕、郤杀害。怎么就不能宽恕我头须呢?我来自然有道理啊!
卫兵再去传话,文公自语道:是我的量小啊!立即叫头须进宫相见。头须先向文公赔罪,然后说道:吕、郤手底下的人很多,他们自知罪重,不敢相信主公的话。主公要早点想些办法啊!
于是文公发布公告:吕省、郤芮发动叛乱,已经伏法,手下之人既往不咎!重耳能够原谅勃鞮和头须,对他们宽宏大量,如此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由此联想到管仲相齐,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鲍叔牙开始是公子小白的人,管仲是公子纠的人;后来小白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鲍叔牙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使齐国成为春秋一霸。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也是历史美谈。魏征刚直不阿,据理谏诤,累犯龙鳞,唐太宗从谏如流,才铸就了彪炳史册的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 岂知魏征原来是太子的谋臣,宣武门兵变后,李世民敬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任谏议大夫,君臣共治,为大唐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美国政治家林肯,也是在南北战争期间,不计前嫌,重用曾经污蔑诽谤过自己的政敌,彰显人性的光辉,被历史所称颂。
可见政治家的眼光和胸襟,在用人上的不拘一格、宽宏大量,是决定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重耳复国是这样,大秦帝国、大唐帝国的崛起也是如此。
(四)重耳不仅有文武能臣追随,而且幸运有见识的女人相助!
姻缘在古代贵族生活中往往是处于族群、邦交的需要,譬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番,成为千古美谈!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凯撒就将自己的妹妹奥克泰维亚,许配给安东尼为妻。拿破仑与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一路易莎的婚姻,也是政治姻缘。日本电影《华丽家族》反映贵族成员往往因为家族利益牺牲爱情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平民为了争取政治前途与有社会地位的人攀亲!
秦晋之好也是尽人皆知,重耳逃亡中的爱情故事着实让人感动。
重耳虽然是一个逃亡的公子,但是他素有贤名,有能臣武将追随左右。在有远见的列国君主看来仍然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对象,而与重耳结亲就成了最有效的拉拢方式!重耳在狄国、齐国和秦国先后有三位妻子,幸运的是他遇到的女人一个个都通情达理,不因私情阻挡他的复国大业,甚至有谋略和见识,关键时候能够助一臂之力,这就更令人刮目相看!
重耳开始逃亡在狄国已经有十二年,娶当地女子季隗为妻,季隗的妹妹叔隗,嫁给了赵衰;他们都已经生了儿子。听说夷吾派人来行刺,重耳的妻子说:我打算逃到齐国去,请你用心抚养孩子。我要是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就另嫁别人吧。季隗虽然悲伤,但还是鼓励他前去。
重耳一伙人颠簸流离来到秦国,得到齐桓公的礼遇。桓公知道重耳没带家眷,便挑选了本家的一位美貌女子齐姜,嫁给重耳;还送给他二十辆车子,八十匹马。重耳非常感激。
重耳在齐国生活很安乐,一住就是七年。这时候,桓公去世,孝公即位,一连与好几个国家弄坏了关系。重耳却不管这些,还是照样过自己的舒适生活。
赵衰和孤毛商议看来指望齐国帮助复国不行了,还不如与公子一起离开,结果一次次被回绝。魏犨发火道:我们看他有出息,才不怕吃苦受罪跟着他。他到舒舒服服一住就是七年,难道我们一辈子住下去不成?
齐姜也觉得公子长久住在这儿,不是办法,劝他早作打算。重耳却十二个不愿意,说:人生在世,只要安乐就是了。我是一辈子呆在这儿了,无论如何是不走的。后来还是齐姜想办法把重耳用酒灌醉,让赵衰、魏犨一帮人把公子连人和被褥一起抬到车上去。
齐姜想到公子这一去,不知哪一天才能相见,忍不住眼泪像断了线似的掉下了。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惠的女人!像齐姜这样有情有义、明事理懂大局的女人,真是难能可贵。重耳之所以能够完成复国大业,齐姜功不可没!
(五)追求享乐是人的本性,但是如果要有所作为,就不能满足于享乐!
长期颠簸流离的生活,有磨损人的意志。像重耳这样有远大志向的人,也渴望过正常人的安定生活。
重耳对妻子齐姜说:人生很短促啊,只要过得舒服,还出去忙碌干什么?齐姜正色道:你还是走吧!一个人只顾怀恋妻子,贪图安乐,是成不了大事的。重耳幸运的是有忠心耿耿的大臣、贤惠明理的妻子相助,才使他没有让复国大业中途夭折!
可以说贪图安乐是人的本性,国人有句话:“宁为和平犬,不作离乱人!”普通百姓渴望太平盛世,安居乐业,传统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是所谓的小康生活。当然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满足于温饱,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但是追求安乐依然是人们的基本需要。
但是要有所作为,就不能满足于享乐!人们都知道三国刘禅“乐不思蜀”,也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苏轼:“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罗曼·罗兰说:“苦难犁破了我的心,但它却崛出来生命新的源泉。”
自古圣贤多磨难。很多时候,往往没有经历磨难,难成大器。表面上看,磨难的日子是苦涩的,可怕的。它可以使一些人意志低迷消沉,无法奋起。磨难可以说又实在是我们生活中最真诚的朋友。因为真正促使你成熟,促使你坚强,再接再厉,百折不挠,能够鞭策你取得更大进步的不是别人,在一定的意义上正是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
有时候,人生中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而是人生的酸苦,司马迁在备受曲解,遭到宫刑的情况下,发奋著书,写下经典史书《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如果不是三次落榜,决心从医,他可能就不会写下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小仲马也是在多次退稿再投,受挫不馁的情况下,终于撰写出世界名著《茶花女》。
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建树、成功的人士,他们成名之前大多数都经历着生活中的各种磨难。我们每一次战胜磨难的过程,其实就是超越自我的过程,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感谢生活中的磨难,给我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胜利的奇迹。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上苍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奖赏!重耳君臣逃亡一十九载,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对于古人的业绩我们应该有一份敬畏之心,然而他们也是人,有儿女情长,喜怒哀乐!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重耳复国的故事给我们以历史的启迪,几千年过去了人性好像没有丝毫改变!
刊于(《文明大走向——文化时代与思想政治变革》,中国社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