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英俊非凡又聪慧过人。他出身低微却野心勃勃,一心想冲上战场建功立业,显赫扬名。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他,在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只能选择当教士以提升社会地位。命运让他爱上小城市长夫人,又把他带到了巴黎侯爵之女身边。《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主人公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毛姆认为《红与黑》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悦听图说·对话经典(第十三期)分享的图书是《红与黑》。
作者:邱蕊蕊 主播:君君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写的经典著作,《红与黑》刚出版就遭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抨击,而司汤达却非常坚信“我在1880年为世人所理解”。该部作品写于1829年至1830年之间,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政治形势,而作者司汤达出生于非富贵的家庭,经历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全过程。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
《红与黑》作者 司汤达
他的经历与小说主人公于连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父亲脾气暴躁和作者本人与当时中下层阶级的年轻人一样,为革命而热血沸腾;为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而叫好;为雅各宾派激进的言论而欢呼鼓掌。而后,司汤达更是跟随拿破仑帝国的鹰徽横扫欧洲各国的封建王朝,其对拿破仑的崇拜在主人公于连的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文中写于连经过小河时,“他悲伤的看了一眼,刚才他的书就掉到这条小河里,正是他最心爱的那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便是记录拿破仑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的生活与言行。更有于连把拿破仑的画像藏于盒子中,以换得精神上的反抗与自由。
从《红与黑》书名中,我们便有着无数的解释,有人说红象征着反抗与不屈,黑象征着黑暗势力与贵族阶级;有人则说红是指红色的军装,而黑是指教士的黑袍;而有人更将其理解为红为炙热的爱情,黑为阴暗的个性。
小说中虽讲述主人公于连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外貌,在借由家庭教师的身份与市长夫人勾搭,到后面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后经院长推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秘书。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小说从主人公的两段感情线出发,但小说却不是一部爱情小说。《红与黑》中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的爱始于对拿破仑的崇拜,男人对女人的生活欲望,是由于德雷纳夫人开始没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于连,是以贵族夫人的身份,而对德雷纳夫人的征服无疑地反映了底层人民对贵族的抗争;再从于连对侯爵女儿的爱,更是无法无从谈起,是由于野心飞黄腾达,从感情上的俘获满足其虚荣心,他报复贵族们对他的蔑视,如“我要当着他的人的面,占有他的妻子的手,对我一定这样做,谁叫他趾高气昂来着”。
《红与黑》的副标题《1830年纪事》指出,该书从小说的形式通过于连与命运做艰苦奋斗的短短一生,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的反映复辟时期的阶级斗争,所以感情并不是主线,而当时除了环境中阶级的对立,还有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是一种默默无闻却掷地有声,以平民阶层对抗封建势力,以低位出生对抗高贵权胄。小说通过人物内心的挣扎来表现一个完整的人,他骄傲,“生来不是个下跪之人”,他拥有才华,他有责任感与自尊心,但同时恃才傲物,从于连一面信奉教会,一面内心遵从拿破仑;一面口头表达对德雷纳夫人的爱意,另一面又将对德雷纳夫人的征服看作一场战争,跌宕的情节与细致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一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人又是一类复辟时期出生小资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而又不安现状企图出人头地的青年一族。
《红与黑》从书名到线索,从人物到故事,无处不充满着各种对立:贫穷与富有、低贱与高贵、红军装与黑教会。于连从红色的对拿破仑的崇拜到成为黑色的教会教士,都因为他拥有一颗野心勃勃的向上的心,即使生活想要撕碎他,但他仍奋不顾身并保持自尊心,他拒绝别人的施舍与帮助,拒绝对死的赦免,拒绝同情与怜悯,其倔强与高傲,无不映射着当代为理想而奋斗的青年投身社会熔炉,用狡诈心计和虚伪面具作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于连的形象不仅对当时法国的现实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年青年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红与黑”不仅仅是两种颜色,更是世间百态的正义与黑暗,在“红与黑”之间彷徨徘徊的必然结果,必是于连的死亡,也是其必然的归宿。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可见,《红与黑》影响之大。
《红与黑》较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打破了学院古典主义因循守旧,向中世纪和古希腊、古罗马取材的清规戒律,把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引入小说,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并创了先河。书中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它时刻将主人公的心理与情节相紧扣,表现了于连的形象。正如美国教授费迪曼评价:“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总之,《红与黑》一书的精彩不仅仅在于小说的阅读性和启示性,更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它代表着渴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一族。透过于连,现代青年可从中寻找自我并发现自我具有较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值得共同回味和探索……
图书简介
书名:《红与黑》
作者:司汤达 (法国)
译者:汪慧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图书所在馆:肇图流通馆
索书号:I565.44/S703
图书内容简介
于连,英俊非凡又聪慧过人。他出身低微却野心勃勃,一心想冲上战场建功立业,显赫扬名。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他,在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只能选择当教士以提升社会地位。命运让他爱上小城市长夫人,又把他带到了巴黎侯爵之女身边。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
“悦听图说 · 对话经典”栏目持续征稿,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分享经典图书,共筑书香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