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REEL 1A
CELL 1
牢里的恶劣空气,于连已不能忍受。幸亏他们通知他赴死的那一天,明媚的阳光使万物洋溢着欢乐,于连也浑身充满了勇气。在露天行走,给了他一种甜美的感觉,仿佛久在海上颠簸的水手登上陆地散步一样。“来吧,一切顺利,”他对自己说,“我一点儿都不缺乏勇气。”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我将受到格外严厉的惩罚,因为事实上我不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判。我在陪审官席上没有看到一个富裕的农民,仅仅只有一些愤怒的资产阶级……他们正愤怒地看着我,盼望着我早些被魔鬼抓去服刑。
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我该当判处死刑,各位陪审官先生,可能我值得怜悯,但有些人还是借着惩罚我来杀一儆百,使这样一种年轻人永远丧失勇气。他们出生在一个卑微的阶级里,可以说是守着贫困的煎熬,但是他们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大胆地混入有钱人高傲地称之为上流社会的圈子里,他们承受着鄙视和极具讽刺的话语。
三、阅读感受
故事梗概
于连生活的时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大革命已经失败,封建势力卷土重来,贵族阶级重新把握朝政。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影响还没有褪去,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仍然影响着许多年轻人--于连就是其中之一。
于连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地位低下,即使是在家里,他也因为体格不够健壮而经常受到父兄的打骂。但他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先是跟着一名外科医生学习,后来又想成为一名神父。他凭借着非凡意志,最终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文背诵下来,轰动了全城,因此谋来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
于连工作的地方是市长德·瑞那的庄园。在那里,他邂逅了市长那个年轻漂亮的妻子。在这位年轻的夫人面前,他既自大,又自卑。在于连的少年时期,“母亲”的角色是缺席的。他从家庭和社会那里学习到的只有“粗暴”,“野蛮”的男性性格,但他的内心又是细腻的。在这种矛盾下,他对自己的出身骄傲又痛恨。
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后来他又想当神父,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这些想法,无疑是他反抗意识的体现。
瑞那夫人的存在,无疑满足了于连对于“母亲”这般存在的幻想。然而,即使是对这位夫人生出了好感,于连的自尊心也依旧不曾减少半分。夏天,市长一家来到乡下花园度假。一天晚上在菩提树下乘凉的时候,于连不小心碰到了瑞那夫人的手--但她一下子缩回去了。这一举动让于连认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他决心必须要紧紧握住这只手。而在第二天他便这么做了,他的自尊心被满足了。
音乐剧
然而好景不长,于连和瑞那夫人之间的事情很快被人们议论纷纷。舆论越来越不利,关心于连的神父让他去神学院进修。于连选择告别瑞那夫人,进入了神学院,在彼拉院长的介绍下,他成为了一名侯爵的秘书,开始接触上流社会。
在这个圈子里,于连“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他的野心越来越大。为了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他利用了一名贵族女性,玛特尔小姐。权势在手的感觉无疑是美妙的,于连的内心却逐渐膨胀,变得空虚起来。不过很快这“美梦”便破碎了。瑞那夫人的信告发了他,揭露了他们的关系。于连恼羞成怒,开枪打伤了瑞那夫人。他也因此被以故意杀人罪逮捕。
音乐剧
《摇滚红与黑》
入狱后,于连终于冷静下来--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他的野心已然破灭--但他对死亡并不感到害怕。瑞那夫人稍愈后,她买通狱吏,免得于连受虐待。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特尔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于连却对此并不感动,只觉得愤怒。
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他说:“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结果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
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尔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我的感受
于连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他具有非凡才能却身份低下,而那位德·瑞那市长,尽管无才无德,却因为贵族出生,拥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和一位“最有钱最漂亮的妻子”。不公平一直横亘少年于连的生活中。但又因为聪明的头脑,于连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这又让我想到了《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孙少平。同样是穷苦出身,同样是谋求上进,于连在某些方面,是和这位少年重合的。可以说,于连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他的经历无疑能引起很多青年人的共鸣。
谁能甘心生来便要低人一等,处处低头?那些无才无德的贵族却能站在人们头顶,作威作福,凭什么呢?野心,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常常是一个贬义词,但是,人为什么不能有野心呢?谁生下来就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于连的野心最开始是因为自尊。不过,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这野心更多地是为了权势与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于连逐渐堕落起来。他开始变得和他最开始痛恨的贵族老爷一样可恶起来。但因为入狱,他终于清醒起来。
红 与 黑
于连认为,宗教是踏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法门,但是,他既想爬上上流社会展示自己的高贵和才华,又厌恶上流社会的颓废和虚伪;他渴望红色革命,但是革命已经远去,只剩下红色的死亡;不向上流社会低头和屈服,用死亡来献祭,便是属于他自己的红色革命。
于连是个野心家,但更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他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拉斯蒂涅相似却又不同。于连的野心本质上还是出于个人的自尊,而拉斯蒂涅的野心更多地是为了谋求贵族生活。尽管于连也曾如同拉斯蒂涅一般沉迷于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他最终以死亡向这个上流社会抗争。
于连一直是高傲的,自尊的。于连是有着理想主义的青年人,而拉斯蒂涅则是现实的成年人。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于连”。尽管我们大部分人都出身平凡,但是,“没有人生来愿意成为一个普通人”。
#书籍推荐#
我在这牢里是孤独的,可我在世上并不曾孤独地生活,我有过强有力的责任观念。或错或对,我为我自己规定的责任仿佛一株结实的大树的树干,暴风雨中我靠着它,我摇晃过,经受过撼动。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凡人罢了……但是,我没有被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