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她敢这么大胆地写女性情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叶圣陶丁玲

《小说现代中国》一书脱胎于北大文学博士杨早与中学语文老师孟岳的音频节目《小说民国》。作者在文学史的1919-1948年间,每一年选取一本最具时代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同时辅以“早茶夜读”共读小组成员的分析与讨论,为读者阐释隐藏在小说人物和故事中的那些时代情绪。1928年,作者选择的文本是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五四运动缓缓退潮,五四精神正蓬勃生长的年代,丁玲毫不避讳地塑造了一位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莎菲,并将“对爱情的全力追求,表达隐私与欲望的大胆、无所畏惧”融合在了莎菲的身上。小说以莎菲与凌吉士的爱情为主线,在狂热、矛盾、痛苦与幻灭之后发出追问:正确的道路在哪里?灵与肉统一的爱情又该在何处追寻?

小说加之日记的叙述方式,透过莎菲的内心独白,读者得以感受女性独立意识的闪烁与唤起。在1928年的中国大地,丁玲凭借《莎菲女士的日记》先锋的思想与大胆的语言掀起了五四浪潮的回响。

新天理VS新人欲

1928 年,我们选择的代表作品是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小说体现了“天理和人欲的斗争”。宋明理学有一句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莎菲女士的日记》似乎也有这个意思,但小说要存的天理;已经不是宋明理学说的天理,而是“五四”新文化观念。“天理”,是新的天理;“人欲”也是新的人欲。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04

这篇小说最惊世骇俗的地方,是主人公莎菲女士以日记的方式,以自白的方式,对人欲的大肆张扬。比如看到美男子凌吉士“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莎菲就忍不住掉进了爱河:

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

谁都可以体会得出来,假使他这时敢于拥抱我,狂乱的吻我,我一定会倒在他手腕上哭出来:“我爱你呵!我爱你啊!”

当他单独在我面前时,我觑着那脸庞,聆着那音乐般的声音,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为什么不扑过去吻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无论什么地方?真的,有时话都到口边了:“我的王!准许我亲一下吧!”

于近一百年前,在小说中表达这种基于男色的女性欲望,是多么石破天惊!在此之前,即使在色情小说里,也很少有这样赤裸的表达,特别是女性对男性产生的身体欲望,几乎是一种书写的禁区。

电影《色,戒》

所以,莎菲女士的这种人欲的表达,是新的欲望。而与这种人欲交战的“天理”,也不是三纲五常、三贞九烈。莎菲女士这样的新女性,绝对不会将这种旧礼教的束缚放在眼里。莎菲女士(或者说“五四”新文化)所遵奉的“天理”,是对高贵灵魂的追求。小说里这样写道:

当我明白了那使我爱慕的一个高贵的美型里,是安置着如此一个卑劣灵魂,并且无缘无故还接受过他的许多亲密。这亲密,还值不了他从妓院中挥霍里剩余下的一半!想起那落在我发际的吻来,真使我悔恨到想哭了!我岂不是把我献给他任他来玩弄来比拟到卖笑的姊妹中去!

我在电子书上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时,发现有读者批注发问:在当下社会,怎么区别一个灵魂高贵或是卑劣呢?确实,这种区分在当下社会显得有些无效,只要一个人没有违法犯罪,似乎无法用“高贵”或“卑劣”来判断Ta的灵魂。

电影《黄金时代》里的萧红、丁玲和萧军(从左至右)

但是在“五四”新文化观念当中,高贵与卑劣的分野是非常清晰的。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组织进德会,基本的道德规条是“不嫖娼,不赌博,不娶妾”,而高级会员还要遵守“不吸烟,不饮酒,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吃肉”这五条。也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对世俗的享受都抱着拒斥的态度。那个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很多人还怀着新道德洁癖的理想主义。

而美男子凌吉士,恰恰是一个被“五四”新文化观念鄙视的俗人,莎菲不禁在日记里质问与感叹:

唉,可怜的男子!神既然赋予你这样的一副美形,却又暗暗的捉弄你,把那样一个毫不相称的灵魂放到你人生的顶上!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

因此,阻挡莎菲与凌吉士发生进一步关系的,不是所谓“理智”,莎菲说她已经丧失了理智,她写道:

唉!无论他的思想怎样坏,他使我如此癫狂的动情,是曾有过而无疑,那我为什么不承认我是爱上了他咧?并且,我敢断定,假使他能把我紧紧的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

为什么呢,给一个如此我看不起的男人接吻?既不爱他,还嘲笑他,又让他来拥抱?真的,单凭了一种骑士般的风度,就能使我堕落到如此地步吗?

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口嫌体正直”。但是,莎菲是真诚的,阻止她向欲望投降的,是她“自尊的情感”。所以莎菲说“一个人的仇敌就是自己”。

因此,《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走红是必然的——对爱情的全力追求,表达隐私与欲望的大胆、无所畏惧,还有对道德、自尊、平等理念的坚持。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色,而它们都被容纳融合在了莎菲女士的身上。

电视剧《觉醒年代》

像莎菲这样在北京漂泊的年轻女学生,写下男女情爱的日记,在叙述上大胆又新鲜,这样的小说会赢得读者的青睐一点都不奇怪吧。《莎菲女士的日记》能让丁玲一书成名,正是充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情绪特征。

另外,美男子凌吉士的身份也很有意思。小说把凌吉士设定为新加坡人。我查过北京大学 1920年代的学生档案,发现有日本留学生,有暹罗(泰国)留学生,但是没有看到新加坡学生。《莎菲女士的日记》把凌吉士写成一位南洋华侨,有什么用意吗?

首先,南洋人在现代作品里代表着一种异国情调,就像《围城》里的鲍小姐、《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南洋人跟中原人不一样,他们生活在热带地区,他们比传统中原人更热情、更浪漫,也更敢于表达欲望。同样是追求莎菲,拿来跟凌吉士对比的苇弟,是一个只会哭的年轻人,只有善良而缺乏危险,配不上莎菲这样的新时代女性。

再有一层,凌吉士是南洋华人,这个群体里很多是混血。这是上面说的比较热情、浪漫的来源之一。但另一方面,南洋华人家族没有受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家族伦理更为保守,对于长幼尊卑的秩序,联姻结亲的体面,讲究程度往往反而胜过了国内。我们试看《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乔琪,也能够折射出这种复杂而纠结的特质。

电影《第一炉香》中的乔琪乔

另一方面,南洋是华人经商的集中区域,所以南洋男人的形象也带上了资本主义的色彩。凌吉士这位南洋来客,长得非常漂亮,但是满脑子都是金钱、地位这些世俗欲望——这是“五四”新文化特别要排斥、摒弃的特质。

新文化运动除了反对旧礼教、旧家庭,对资本主义社会也有着巨大的反抗动力。“五四”小说一方面反对礼教吃人,另一方面也批判资本的罪恶。《祝福》批判礼教的压迫,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充满着对资本的厌恶。这两者合起来,才构成了新文化的整体语境。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凌吉士就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凌吉士这个角色写得并不好,很平面,但是在现代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资本世界的实体形象,它往上勾连着《春风沉醉的晚上》里隐形的资本压迫,往下开启了《子夜》里对资本家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的详细描绘。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幅不太长,但是集合了好多当时的流行元素—女性、进步、解放、资产阶级、天理和人欲的斗争,这部小说不仅是丁玲成功登上文坛的标志,也是民国小说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为什么用日记体写小说?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

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手稿

丁玲步入文坛时才二十出头,她的顺风顺水多亏了叶圣陶慧眼识珠。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时,在众多来稿中,他发现了丁玲的小说《梦珂》,不仅刊用了这个不知名的年轻人的作品,而且直接摆在头条的位置。紧接着,《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都是头条刊用。除此之外,叶圣陶还主动帮丁玲联系开明书店,将这几篇小说结集出版。而这四篇作品里,《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是带有爆炸性的。

这篇小说打动叶圣陶,震惊了文坛,到底独特在哪儿呢?在于它的日记体形式。

用日记的形式写小说,清末就开始被中国读者接受了。1895年,《巴黎茶花女遗事》被翻译引进中国,小说里有一段叙事者展读马可日记的情节,就运用了日记体形式。如果说译著不算数,那么民国初年的爆款小说《玉梨魂》可能更有说服力。作者有意模仿《茶花女》,在小说中插入了一段日记,后来更是应读者要求,彻底将小说改为日记体。

可见日记这种形式并不新鲜。不过这些严格说来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日记体小说,还未实现“日记进入小说的布局”(陈平原语)。

丁玲

真正将日记体的锋芒展露出来,给人以冲击力的,还是现代文学的开山力作—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将日记体形式与启蒙思想极富才华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日记形式带给读者的那种“受迫害狂”心理的袒露,读者直面叙事者内心的痛苦、恐惧与绝望,主人公在吃人的历史与社会里那一声“救救孩子”的绝望呼号,让启蒙思想直抵人心。

鲁迅之后,五四时代的庐隐、冰心也都在作品里尝试使用日记体。那既然形式谈不上创新,《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文坛,又怎么会得益于日记体这种形式呢?

因为正是日记体的形式,才让一个百无聊赖的三角恋爱故事闪烁着时代的光芒。莎菲女士身边有个小迷弟,姓白,被莎菲叫作苇弟,苇弟年龄实际比莎菲大四岁,但性格柔弱,心地单纯,动辄哭哭啼啼。莎菲对苇弟谈不上热烈的爱情,但享受苇弟对她的依恋和追求,多少有点玩弄的意味,不主动,也不拒绝,不时还吊一吊胃口。而三角恋爱的另一个角,是一个叫凌吉士的男人,他是南洋华侨,相貌俊美,让莎菲怦然心动,甚至有点自惭形秽。第一次见面后,这个人就在莎菲心里忘不掉,拔不出。于是莎菲巧使手段拿下凌吉士,但随着与他的深入接触与交流,莎菲发现他爱的只是最肤浅粗俗的金钱、名望、肉欲,是十足的市侩之徒。然而矛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市侩之徒,却又实实在在让莎菲心旌摇荡,忍不住思念。最后莎菲决定南下离开北京城。

这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要情节,整部小说由 34则日记构成,这 34则日记也是让整部小说脱胎换骨的关键。

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出现伴随着个人意识觉醒的潮流。世俗日记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叙事,而是倾诉情感、宣泄情绪、剖白心理。这样的文体也正与“五四”思想启蒙、个性解放的潮流相呼应。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偏重于对宏大历史文化问题的反思与批判,那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则是个性解放、自我意识勃发的典型,其中女性独立意识的呈现,尤为难能可贵,是“五四”启蒙运动退潮后的回响。

比如这段莎菲在面对凌吉士表白时候的冲动与挣扎:

三月二十八晨三时

当他——凌吉士——晚间十点钟来到时候,开始向我嗫嚅地表白,说他是如何的在想我……还使我心动过好几次;但不久我看到他那被情欲燃烧的眼睛,我就害怕了。于是从他那卑劣的思想中发出的更丑的誓语,又振起我的自尊心!假使他把这串浅薄肉麻的情话去对别个女人说,一定是很动听的,可以得一个所谓的爱的心吧。但他却向我,就由这些话语的力,把我推得隔他更远了。唉,可怜的男子!神既然赋予你这样的一副美形,却又暗暗的捉弄你,把那样一个毫不相称的灵魂放到你人生的顶上!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

日记的写作日期是3月28日凌晨3点,为什么强调凌晨写日记?因为这里藏着莎菲的辗转反侧——当晚10点凌吉士的表白与莎菲的挣扎让莎菲一夜未眠。莎菲虽然从理性上瞧不起凌吉士的市侩,但男性肉欲的诱惑却又让她挣扎,最终莎菲心怀羞耻地接受了凌吉士的一吻。整个挣扎的过程中,女性内心深处的欲望、迷离、空虚、冲动、思虑,都被毫无隐晦地书写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没有被母爱圣洁、大家闺秀、端庄矜持这类话语遮蔽的女性声音。而这一表达能够区别于历代男作家模拟的闺怨作品,能够表现出一个深受启蒙思想洗礼的女性的声音,还要归功于日记体小说这种带有现代意味的文学形式。

小说之外的思考与闲聊

莎菲女士的朋友圈(仅供娱乐)

孟岳(中学语文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小说里有一股萦绕不去的苦闷气息,现在的年轻人还苦闷吗?

李子(共读小组成员):对生活,对两性,青年都曾有苦闷的经历。这种经历如果被女性传统的身份压抑,连选择的权利、连苦闷的外露和低语的权利都没有,自然是大大地异常。

但这种苦闷,的确又只是人的众多苦闷的一种。这无关性别,生命之河该流向何方,我到底应该做什么才对自己、对身边的社会有一定的价值?—眼前的困局该怎么破,身边人的期望该怎么应对……诸如此类,大概是我所敏感的青年苦闷的底色。

尹伊(共读小组成员):现今是屏幕时代、肉感时代、消费时代。无论男女,互联网让任何隐秘的欲求都能找到排遣的路径,莎菲女士“五四”那套新伦理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了,霸道总裁甜宠剧才是潮流。但对今天的女性来说,苦闷可能更隐蔽。欲望的刺激、表达与展示随处可见,但欲望的真正满足更难了。放弃了莎菲式的灵与欲的纠结,放弃了中间的抵抗与结尾的出走,消费、宣泄之后的落寞,往往会让苦闷沉得更深。

绿茶(共读小组成员):这份苦闷背后也有具体的大时代以及个人经历的背景。丁玲在《记胡也频》一文中,表达了那时的精神状态。在 1927年国民党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一些她心中敬重的人牺牲了,为此感到痛苦,试图在小说中寻求安慰:

“我很恨北京,我恨死的北京!我恨北京的文人!诗人!形式上我很平安,不大讲话,或者只像一个热情诗人的爱人或妻子,但我精神上苦痛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

此时的丁玲虽然沉浸在胡也频热烈的情感中,但她内心的孤独和倔强却通过小说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这份“苦闷”也让丁玲在文坛一炮走红。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职业读书人):不要忽视丁玲的女性身份对这份苦闷的加成。当占人口一半比例的群体不再借助他者代言,而是自己开口说话时,越是激进的发言,越容易引发喝彩,也就越容易被污名化。

本文节选自

《小说现代中国》

作者:杨早、孟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出版年: 2021-12

编辑 | 朱皮特

主编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茶花女(豆瓣)有一天,小仲马发现了玛丽与一位名叫爱德华的年轻人来往的书信,愤怒的他写下了绝交书,此后,两人再未见过面。玛丽肺病加重,于1847年2月3日病逝于巴黎,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小仲马悲痛万分,1847年6月,他开始闭门写作,将两人这段故事写成小说《茶花女》,他由此一举成名。 小说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虽然是杜普莱西,但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78417/
1.歌剧《茶花女》序曲是哪位作曲家写的?()某国家标准的具体条款如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5163 ……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GB/T 6678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https://www.shuashuati.com/ti/dd2df4ebfe20405a97cf0f7ee29cbf69.html?fm=bdbds10381898838876c64f182a9308b07c46
2.写在歌剧《茶花女》中文版公演六十周年艺术写在歌剧《茶花女》中文版公演六十周年 60年前的李光曦(右)以首演阿尔弗莱德一举成名。 今年是中文版《茶花女》公演六十周年。1956年12月24日,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歌剧院的前身)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 中央实验歌剧院是新中国成立的表演艺术团体,1955年,杰出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阿·捷敏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1207/c404003-28930739.html
3.茶花女读后感精彩20篇作文怎么写500字精品一篇人人都说小仲马的著作《茶花女》是一本不错的书,我也眼馋了,真奔书店买下了就回家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 茶花女,一位出身贫苦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被诱骗到巴黎,沦落风尘。青年阿尔芒的真挚情感打动了她,她便义无反顾地抛弃已民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甚至变卖一切帐产,与阿尔芒租一间清净的小屋,过上普通人的生http://zw.bzuowen.com/s/6ecc4a451000f2bf1d6daf81a099c92d/?words=500
4.【活动】吃货届的偶像,写歌剧是为了更好地吃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https://fzwhgxpt.net/show/information/detail?id=31842
5.语文课外百科知识大全(精选)3.小说《茶花女》是法国哪个作家的作品? 4.巴尔扎克的作品集《人间喜剧》包括多少部他创作的小说? 5.伏特制成历的第一个化学电池是在哪一年? 6.经常引起煤矿爆炸事故的瓦 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7.“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https://www.xuexila.com/yu/c1806784.html
6.茶花女(令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潸然泪下”的爱情悲剧)茶花女(令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潸然泪下”的爱情悲剧) 一个月里的前25天,她戴着白色的茶花;其余的5天,她戴着红色的茶花。于是人人称她为茶花女。 ¥15.10 (6.87折) 降价通知 定价¥22.00 9.0 63272人评分精彩评分送积分 作者 [法]小仲马 著 李玉民 译 查看作品 出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http://product.m.dangdang.com/25122002.html
7.男作家谈文学"女神":麦家最欣赏王安忆和铁凝在读过的作品中,冬筱印象比较深的人物形象是《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 谈及对同公司女作家的印象,冬筱直言最喜欢笛安的作品:“笛安的作品语言非常成熟,对于一些情感把握很到位,像小说《龙城三部曲》在情节设置、节奏感上都很好。” 冬筱认为男作家写情感故事一般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刻画人物形象,而女作家写的东西一般很感性、充满想象,对身边的人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3-07/5923053.shtml
8.智慧树音乐鉴赏答案汇总知到音乐鉴赏章节测试答案大全D:《茶花女》 我的答案: B 10、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哪部歌剧中引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 A:《蝴蝶夫人》 B:《贾尼斯基基》 C:《图兰朵》 D:《托斯卡》 我的答案: C 11、歌剧《托斯卡》、《蝴蝶夫人》是谁的作品? A:普契尼 B:威尔第 https://shouyou.3dmgame.com/gl/431101.html
9.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人仲怀在《茶花女》中写任人蹂躏的妓女玛格丽特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强烈控诉时,有一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内心独白,很好地展示了她任人摆布的卑贱地位和痛苦悲愤的心情:“我们一点一点出卖我们的心灵、肉体和姿色。我们象野兽似的让人提防,象贱民般地被蔑视。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好占便宜的人,总有http://www.unjs.com/zuowenku/7819.html
10.小学语文五年级人物描写方法1,人物独白展示心理。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写任人蹂躏的妓女玛格丽特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强烈控诉时,有一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内心独白,很好地展示了她任人摆布的卑贱地位和痛苦悲愤的心情:"我们一点一点出卖我们的心灵,肉体和姿色。 我们象野兽似的让人提防,象贱民般地被蔑视。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https://www.qinxue365.com/fangfa/417923.html
11.茶花女(法)小仲马(DumasFils)著;王振孙译著名著读物作者: (法)小仲马(Dumas Fils) 著;王振孙 译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0-06-01 开本:32开 页数:229 印刷时间:2015-06-01 字数:170000 装帧:精装 语种:语种 版次:1 印次:1 I S B N:9787020104468 目录 《茶花女》无目录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茶花女(精)》(1848)系根据作 https://item.winxuan.com/1201127858
12.我是一个小书虫作文范例(通用20篇)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读书已成我的习惯,我越来越不离不开它了。在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每一天,每分,每一秒,我的手中总会捧着一本书,而我最喜欢的,则是英国作家小仲马写得《茶花女》。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躺在阳台的吊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格列佛游记》,一页,两页,轻https://www.oh100.com/w/265483.html
13.《茶花女》①:一代文豪与名妓的秘密情史,被他本人写进了这部小说!这位才华横溢的后生是谁呢?他就是小仲马,法国国宝级剧作家,二十四岁创作出震惊世界的名作《茶花女》,五十一岁入选法兰西学院,步入最高文学殿堂。在小说《茶花女》的扉页,赫然印着一句“献给玛丽.杜普莱西”。这位杜普莱西小姐是小仲马的情人,也是小说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她容貌倾城,却不幸早逝,年仅二十三岁就香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89511/
14.高龄少年王蒙:永远抱着希望,活得更好,写得更好文化写《笑的风》,王蒙先生形容为“这是耄耋作者的家底”:“通过个人故事,婚恋家庭的特殊命运,爱恋情仇的情节写历史,写地理,写人生,写社会,写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冲撞与整合,这是文学,这是《红楼梦》直到《茶花女》与《安娜·卡列尼娜》的传统。” 《笑的风》延续了王蒙之前《活动变人形》等作品一如既往的对知识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513/c1013-31706579.html
15.《茶花女》[法]小仲马著;王振孙译著【摘要书评在线阅读版权提供:江苏人民出版社 长篇小说《茶花女(精)》(1848)系根据作者小仲马亲身经历写成。小说一出版即大获成功,此后作者将其改编成剧本,作曲家威尔第改编的歌剧更使这部作品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查看全部评论>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https://product.suning.com/0071624348/000000012344602242.html
16.《茶花女小仲马法国图书馆藏初版全译本同名歌剧原著世界经典当当典轩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茶花女 小仲马 法国图书馆藏初版 全译本 同名歌剧原著 世界经典爱情小说 世界名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9787533946036》。最新《茶花女 小仲马 法国图书馆藏初版 全译本 同名歌剧原著 世界经典爱情小说 世界名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9787533946036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9572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