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女高音在歌唱时,既很有力量感,又是如此优雅,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更愉悦的音乐。女高音是一种罕见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成为一名歌剧歌手的天赋,而且还得拥有如此高的音域。
当一名女高音在歌唱时,尽管很有力量感,但却是如此优雅,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听起来可以比女高音更愉悦的。女高音是四种标准唱法中最高的声部,这是一种罕见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成为一名歌剧歌手的天赋,而且还得拥有如此高的音域。女高音一直受到高度追捧,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歌手——她们才是歌剧世界里真正的主角。
谁是有史以来的最佳女高音?以下名单中列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高音。正如我们所知,是她们所拥有的独特嗓音,帮助成就了歌剧的辉煌。
音乐史上的最佳女高音
教科书级别的珍藏版
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 ,著名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
曾就读于悉尼音乐学院,1964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拉美莫尔的露契亚》时引起轰动,谢幕达三十次之多。她总是将非凡的技巧同丰富的感情融为一体,她清亮剔透、华美淳厚的嗓音会让你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
蕾昂泰茵·普莱斯,1966年大都会歌剧院在林肯中心的开幕仪式上,她首演了塞缪尔·巴伯《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中的克利奥帕特拉。1985年她退出歌剧舞台。
波普出生于捷克,早年在捷克布拉迪斯拉发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63年受聘于维也纳国家剧院,同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后应邀在科文特花园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等欧美剧院演唱。波普对莫扎特歌剧有深入的研究,她在克莱姆佩雷尔指挥下演唱《魔笛》中的夜后,显示出高超的花腔技巧。有评论家认为,波普在某些莫扎特作品的角色上代表最高水平。波普饰演的最佳角色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就和波普形容自己是“剧院甜心”一样,她的音质给人的感受正是和蔼可亲的印象。一开始她以花腔女高音起家,接着转为轻女高音,然后又尝试较重的抒情女高音,每次转型都相当成功,就连轻歌剧角色也同样受到欢迎。可惜波普54岁时在维也纳因癌症去世。
Lucia Popp是20世纪后半页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之一,以饰演莫札特笔下《魔笛》中的夜后而闻名于世。晚年转换行当,改唱瓦格纳和理夏德.施特劳斯的抒情女高音角色,同样出色。
她不仅具有华丽的嗓音,扎实的歌唱基本功,而她的美貌更是为人所称道。她与更因男高音罗兰度·维拉臣多次成功合作,而和其被并称为当今歌剧界的「梦幻情侣」。
基莉·迪·卡娜娃(Kiri Te Kanawa)出生于新西兰,具有毛利及爱尔兰血统。她在新西兰接受了音乐教育,1966年赴英国伦敦歌剧中心继续学习,并于1970年加入英国皇家歌剧院。1971年,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饰演伯爵夫人一角,大受欢迎,一举成名。正是以这个角色,同年卡娜娃赴美国圣达菲作首演,后又在旧金山首次献艺。她再次在旧金山演出的时候是1975年,在威尔第《西蒙·波卡涅拉》中饰唱阿梅莉亚和在莫扎特《魔笛》中饰演米娜。1974年,卡娜娃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作了一场轰动乐坛的首演,她在接到演出通知仅数小时之后,便在威尔第《奥赛罗》中饰唱黛丝德莫娜一角,并由电视直播,遐尔闻名,备受好评。歌剧成绩斐然,举世闻名。
杰西·诺曼自幼在唱诗班接触音乐,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1968年她在慕尼黑国际声乐大赛中一举夺魁,成为国际声乐界冉冉升起的新星。随后她登台柏林德国大剧院、米兰LaScala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顶级艺术殿堂,高亢嘹亮而且音域宽广的声线使她稳坐“世界第一女高音”的宝座。获过多项奖项。 在国际上杰西·诺曼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伊莉莎白·施瓦兹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出生于巴伐利亚,德国女高音。
她是有史以来最为优秀的德奥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女高音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柏林国家歌剧院,并于1947年在英国首次亮相。作品有《玫瑰骑士》等。
罗莎·庞塞尔(Rosa Ponselle,1897–1981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梅里登,美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作品有《命运的力量》等。
安娜·莫芙(Anna Moffo,1932-2006),美国著名美女歌唱家。1932年6月27号安娜·莫芙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她在费城科蒂斯音乐学校就读,并曾以富布赖特奖学金获得者身份赴意大利深造。
曹秀美(Jo Sumi),1962年出生于韩国汉城,朝鲜族,毕业于罗马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歌唱家。代表作有《弄臣》,《魔笛》等。
是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女高音,也是亚洲第一花腔女高音。她拥有令人赞叹的温暖音色和情感张力,有着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精致的音质,她能够自如地掌控自己的声音,当年指挥大师卡拉扬曾称赞她是“来自天堂的声音”。
雷娜塔·斯科托(Renata Scotto,1934-),1934年生于意大利,是以“卡拉斯第二”著称的、当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爱狄塔·格鲁贝罗娃 (Edita Gruberova,1946-),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1967年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1970年起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任主要演员。参演作品有《纳索克斯岛的阿里安德涅》《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等。
法国女高音纳塔莉?德赛(Natalie Dessay)1965年出生于里昂。对于中国爱乐者对她或许了解不太多。演员出身的她,因为嗓音出色,在友人的鼓励下前往音乐院进修,并在法国广播公司的声乐大赛中获得首奖,之后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举办的国际莫扎特歌唱大赛中获得金牌。她在1990年代初崛起,尤其是1992年在巴士底歌剧院演出《霍夫曼故事》中的“奥林匹亚”一角,虽然只出场一小段时间,超凡的花腔嗓音却技惊四座,让她一夜成名,被誉为20世纪末的“声音奇迹”。
她确实是一位艺术歌曲史上不能忽略的伟大女性!
玛格丽特·普莱斯(Margaret Price)生于威尔斯,她生长在一个音乐家庭,从小就是一个小小的“家庭歌手”----为自己的父母兄妹演唱。另一方面他的父亲是绝对反对他从事音乐事业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做过一位歌唱家。她说过“我感觉切碎青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她从小就里想做一名生物学老师。但是他的音乐老师却使她改变了这种想法。由他的音乐老师推荐他去了伦敦,演唱给了肯尼迪·斯科特( Charles Kennedy Scott)听。肯尼迪·斯科特对她的声音特别的感兴趣,收她为徒。并且进入了伦敦的Trinity College of Music音乐学院学习。一开始她唱次女高声部,以lieder作品为主,获得了奖学金。
德国歌剧和音乐会演唱家玛丽亚·切伯塔利出生于比萨拉比亚,1931年于德累斯顿首次登台,出演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中咪咪一角。这次成功的出演促成她与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布鲁诺·瓦尔特签约,接连三年为萨尔茨堡歌剧节演出。此后,切伯塔利由德累斯顿迁往柏林,1947年加入维也纳国家歌剧协会,一度领衔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和法国歌剧中的所有重要角色。她的表演天分在电影中也得到证明。1949年,她告别舞台,并于同年逝世。
堪称歌剧史上最美的女生二重唱~【法国作曲家德利布歌剧《拉克美》之“ 花之二重唱 ”】法国花腔女高音帕特丽夏·佩蒂邦(Patricia Petibon)& 次女高音~《Flower Duet》
不仅仅是作为花腔女高音的典范,更是作为人声音乐的典范,通常是用戏剧女高音来定义Cristina Deutekom,而在实际上可以直接选择对于戏剧性的漠视,对于角色的漠视,对于舞台形象视觉的漠视,除了女高音正在进行的,对于其他一切的无视,这样的受众欣赏和这样主体表现,Cristina Deutekom绝无仅有。
对于音符和旋律的驾驭,早已不是象用在其他优秀女高音那样使用‘征服’来形容,游刃有余也不足以形容这样自由的程度。高音区域全程无障碍,能够想象出来的音高和旋律的复杂性,她就能够表现出来,并且蕴含着对于作曲家想象力的不断挑战,而不是作曲家对于歌唱家的挑战,达到了极限运动无极限的程度。
所以Cristina Deutekom歌唱,是可以独立出来聆听和欣赏的,是可以无视其他戏剧内容要素和歌词含义要素,直接歌唱本身就凌驾视觉和文化要素之上了。
戏弄音符,玩耍旋律,唯其歌唱独尊。
洛伊丝·马歇尔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这位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歌唱家在加拿大获得无数荣誉。其职业生涯也非常长。在巴赫的咏叹调以及弥赛亚,马太受难曲等演出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美国女高音桑德拉·拉德娃诺夫斯基(Sondra Radvanovsky,born April 11, 1969) , Radvanovsky 被称为优秀的威尔第女高音之一 。
1939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长滩,是一位抒情花腔女高音,演唱莫扎特的专家,但很可惜她于1993年病逝终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