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讲述了交际花玛格丽特与青年阿尔芒之间的爱情故事。
玛格丽特虽是一位为爱奋不顾身的痴女,却也是巴黎风月场所无人不晓的交际花。在这场不对等的恋爱关系中,玛格丽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换来了误解和侮辱。
小仲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茶花女的故事,也通过玛格丽特的故事想要告诉女人们,卑微的仰视注定会以悲剧收场,自私的女人才能拥有幸福的可能。
玛格丽特来自乡下,从小生活贫苦的她初到巴黎时迷失了自己,享受着男人们的追捧,过着富足的生活。
尽管她表面上光鲜亮丽,令无数男人为其倾倒,但实际上,玛格丽特不过是风月场所里的交际花,一个靠卖笑为生,只供男人玩耍而永远不会被男人娶回家的可怜女人。
因为玛格丽特总是随身带一朵茶花,茶花女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原本茶花女以为日子会一直浑浑噩噩地过下去,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病却让他萌生了爱的冲动。
青年律师阿尔芒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尽管知道了他的身世,也抑制不住狂跳不止的心,他一直默默关心着玛格丽特的身体状况。
从不曾留下姓名,也不曾期盼得到任何回报,玛格丽特的身边有肯为她花钱如流水的男人,而没有一个如此深爱她的人。
阿尔芒的举动深深打动了玛格丽特。
为了能活下去,玛格丽特成了烟花之地的商品,供男人消遣。
但是她依然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的内心渴望一份真挚的爱情。
当他遇到痴心的阿尔芒时,玛格丽特内心爱的火焰被点燃,爱得越炽烈,他就越想要不顾一切。
于是,他与阿尔芒私奔到乡下。
他说,我是如此爱你,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会幸福的,我们要安静的生活,我要与我过去羞耻的生活说再见了。
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玛格丽特宁愿变卖资产去维持生活,为了能与阿尔芒长相厮守,玛格丽特宁愿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但交际花的身份就像一扇打不开的窗,让他们的爱情永远看不到光亮。
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尔找到玛格丽特,要求他离开阿尔芒,并站在公序良俗以及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玛格丽特的害人行径。
布瓦尔说,这段婚姻既没有贞洁作基础,也没有宗教可依靠,也没有家庭可以当作归宿。
在当时那个遵从基督教文化与人文道德的社会里,交际花是罪恶的灵魂,是不配拥有幸福婚姻的。
而杜瓦尔作为社会普遍道德观念的代言人,以阿尔芒的前途当作砝码,以善良正义的名义迫使玛格丽特让步。
爱是成全,是不惜成为爱人的垫脚石,也要助爱人一臂之力。
阿尔芒是玛格丽特的软肋,他不想因为自己让爱人与家人决裂,甚至名誉尽失。
虽然玛格丽特也深知一份真挚的爱情不容易,但是理智让他别那么自私。
因为玛格丽特知道自己配不上阿尔蒙,更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了爱人的前途,所以她选择了退出。
在这场爱的角力赛中,玛格丽特始终是卑微的,因为身份、阶级的关系,他一直在仰视阿尔芒,并一直感激阿尔芒能让自己体会到真爱,但他义无反顾的牺牲却并没有换来阿尔芒的理解。
玛格丽特与阿尔芒诀别后重回巴黎,回到了原来奢靡的生活。
他的离去令阿尔芒痛苦不堪,他认为玛格丽特是因为迷恋物质而抛弃了自己,所以他不问缘由,也不顾及昔日的情分,在各种场合对玛格丽特诋毁和侮辱,将自己心中的怒火报复在玛格丽特的身上。
说到底,阿尔芒的爱太过廉价,而玛格丽特却卑微地将他捧在手心,自始至终纯洁地爱着阿尔芒,才给了他伤害自己的机会。
后来,玛格丽特一病不起,他带着思念与悔恨,一天天地盼着,希望能再见到阿尔芒,却一直等到香消玉殒。
而阿尔芒直到玛格丽特死后,看到了玛格丽特的日记,才知道了全部真相。
玛格丽特每次遭到羞辱后,既难过又开心,因为他的羞辱是始终爱她的证据。
在一段不平等的恋爱关系中,悲剧总是会不请自来。
两个人在一起,不应该是讨好和宠爱,而应该是基于平等立场上的携手并进。
玛格丽特爱情的悲剧虽然离不开社会背景、宗教伦理的限制,但玛格丽特为爱摆出的卑微姿态却也加速了悲剧的进程。
玛格丽特卑微的仰视,自我牺牲式的成全,不仅没换来真挚的爱情,还让他在后半生受尽了侮辱和折磨。
其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不是爱得越卑微,付出的越多,就越会幸福。
反倒是那些自私的女人,更容易在爱里拥有话语权,更容易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
约瑟夫坎贝尔说,人这一生最大的权利就是做自己,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为了迎合别人,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人,因为丢了有趣灵魂的你,既没有了魅力,也没有了竞争力,一番折腾后只能将命运送到别人手上,等待出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