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提出
早在1922年,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指出:“科内教材既以含有文学趣味为标准,即日常生活的必需知识之获得。当然更依赖于以外的书籍。此等书籍,但须泛读,不必精读。”
1923年,由叶先生起草并经委员会复订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提出:国语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取材偏重近代名著”的“精读选文”,也包括“略读整本的名著”。
1941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叶先生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阅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叶先生之所以在不同文章中屡次强调国学教育中课外阅读,读整本书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对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教养,即养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的要求,就源自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理念。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任务群:(1)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2)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即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二、“整本书阅读”学段要求
第一年段(1—2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第二年段(3—4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年段(5—6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概括如下:第一年段:尝试阅读整本书,并向别人介绍;第二年段:初步理解书的主要内容,分享阅读感受;第三年段:把握书的主要内容,推荐并说明理由。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持编写统编语文教材时,将整本书阅读编入教科书,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一年级)、“我爱阅读”(二年级)、“快乐读书吧”(一至六年级)等栏目,有序安排整本书的阅读。
三、“整本书”的阅读范围
“整本书”主要指教科书所涉及的和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的书,有以下4种情况。
(一)是教科书在“快乐读书吧”中提到的书
一年级主要是“和大人一起读”的童谣和儿歌;二年级阅读童话,有《孤独的小螃蟹》《小鲤鱼跳龙门》《一只想飞的猫》《“歪脑袋”木头桩》《小狗的小房子》《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一起长大的玩具》等;三年级阅读童话和寓言,有《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四年级阅读神话和科普读物,有《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故事》《世界神话传说》《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灰尘的旅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等;五年级阅读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六年级阅读儿童小说和外国名著,有《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
(二)是教科书里节选的那些书
有长篇著作,如《呼兰河传》(节选了《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骆驼祥子》(节选了《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可爱的中国》(节选了《清贫》)等;有作品集或系列故事集,如宗介华同名散文集《带刺的朋友》(节选了《带刺的朋友》)、鲁迅的散文集《野草》(选了《好的故事》)、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选了《刷子李》)、铁凝的短篇小说集《夜路》(节选了《盼》)等;有单篇小说,如鲁迅的中篇小说《故乡》(节选了《少年闰土》)等。
(三)是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栏目提到的书
如《穷人》课后“资料袋”中提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好的故事》课后“阅读链接”中提到冯雪峰的《论〈野草〉》、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等。
(四)是课程标准“附录2”推荐的书目
如《朝花夕拾》《革命烈士诗抄》,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成语故事,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四、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
(一)正确认识“整本书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持编写统编语文教材时,将整本书的阅读编入教科书,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一年级)、“我爱阅读”(二年级)、“快乐读书吧”(一至六年级)等栏目,有序安排整本书的阅读,这就说明整本书阅读已经课程化,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整本书阅读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使学生接触到丰富的语言,了解多样的语言形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整本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正确处理整本书阅读与教材课文学习的关系。整本书阅读与教材课文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需要实践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但是,整本书阅读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律,不能套用课文的学习方式与要求来阅读整本书,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适量适度,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创设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读书。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非常多的书供学生选择,而且里面有课桌椅,沙发,为学生创造了舒适的阅读环境。加强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定期地为学生借阅图书,添置配套的电子阅读教学设备,学生随时可以点进去阅读,非常方便。每个班级都设有图书角,墙上挂着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激励学生阅读。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也非常重要,引导家长安排阅读时间,让家长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阅读,树立榜样,跟他们一起成长。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不要打断他。当孩子阅读完以后,和孩子进行交流,多关心孩子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已经纳入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指导学生读整本书的主阵地依然是课堂。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
1.推荐阅读书目
每学期开始我都会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单发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各种形式与大家分享自己读过的书,推荐给同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注重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应依据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提示阅读方法,确定合适的阅读要求。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重视序言、目录在阅读中的作用。序言是对整本书进行介绍,提示了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了解书的梗概。叶圣陶先生说:“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这样可以快速地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并从总体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正如我们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方法和策略。例如,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阅读时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尽量连词成句的读,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不管它,继续往下读;一边读一边想,圈画出关键词句,及时捕捉有用信息。根据读书目的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定期组织读书活动,推动学生阅读
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动力,给学生增加信心,每周利用一节课进行质疑解难,交流分享,运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阅读成果。比如,朗诵,讲故事,表演,知识竞赛等;还可以以书面形式呈现自己的阅读收获,如,读书笔记,批注,读后感,梗概,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在此环节教师尽量少参与,适时指导点拨。另外,制定一些评价细则来助推学生阅读。例如,从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收获,阅读分享,阅读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总之,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才能达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目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