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安徒生童话共166篇,有些短小精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雏菊》《飞箱》等。有些篇幅很长,如《没有画的画册》《沙丘的故事》《冰姑娘》《冰雪女王》等。
多数读者熟悉选入语文教材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也有些读者可能读过更多,如《海的女儿》等。
安徒生童话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社会、生活、精神、信仰等各个层面的问题,丰富而甚至于玄奥,而成为丹麦这个童话国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港口上,就有一座著名的“海的女儿”青铜雕像,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打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丹麦馆里,就有这座雕像的复制纪念品,我也曾经买过一个。
安徒生童话大多不快乐,也不天真,很多都带着忧伤。
《沙丘的故事》这部长作品可能是最为哀伤的。
故事主人公雨尔根的父母本是西班牙贵族,他刚出生父母就因海难而死,只有他被“沙丘村”的养父母救起。雨尔根像一棵石楠或接骨木,他在贫瘠的土壤中,在苦难心酸中倔强生长。在长大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困难,也经历了爱与恨,被冤屈与受侮辱,最终因为救一个女孩负伤,丧失了记忆和行动能力。有一天,他去沙丘教堂里,被狂沙埋在了教堂的底下。对小孩子而言,这或许还难以理解,只是一种震惊体验,但震惊体验也是阅读的一种有机部分。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时,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改编,其中《一颗小豌豆》被若干种地方教材改编成了“好人好事”版(我十年前曾写文章批判这个改编)。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受我影响,统编版用了《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的原名和原文。
安徒生的童话名作《丑小鸭》在二年级和七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分别出现,但也都被改编过。二年级的改编,是作为识字内容出现的,大幅度的删减修改,也还能接受。七年级也只是删改节选,就太不应该了。
如果只读过语文课本里的删节版,那只能算是浅尝辄止的阅读。而这种“浅阅读”是很多中小学生所特有的陋习,更是很多家长和语文教师的恶习。一个孩子真正体会到安徒生童话的精妙之处,就必须读完无删节的完整版。
我一直主张读书就要读完整版,读原版,读未删节版。就像我们吃“松鼠鳜鱼”,只吃一个鱼头,啖一根鱼尾,就匆匆作罢,你就永远不知酥炸鱼肉之美味。
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一百多年。
1913年,著名作家周作人首作《丹麦诗人安兑而然传》(安兑而然即安徒生),1914年刘半农翻译了第一篇安徒生童话《洋迷小楼》(即《皇帝的新装》),1923年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被选入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其后又选入《皇帝的新装》等作品。到1937年“救亡压倒启蒙”的时期,安徒生和他的童话都被打入冷宫,沉寂了很久。直到1979年后,安徒生童话才被重新提起,再度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两三句话很难完整地介绍安徒生童话,最好的做法是读完他的所有作品。
安徒生的很多童话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孩子们也可以拓展地去看,比如《海的女儿》被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改编为《悬崖上的金鱼姬》。
周作人说:“我相信文学的童话到了安徒生已达到理想的境地。”
安徒生的童话不仅仅适合孩子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更适合成年人阅读。
我通读了一遍安徒生的童话,结合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挑选了21篇名作,来设计这次“安徒生童话阅读与写作”。我、在课上讲不完安徒生童话,但经过课上的讨论激发,孩子们还可以去读其他的作品。比如我很喜欢的《没有画的画册》,虽然课上没有选入,但会在布置写作时,建议孩子们读完后写一篇自己的“画”——月光下独特的“画”,想象出来的最美丽的“画”。这样以写作带动阅读,是更好的阅读模式。
在选择安徒生的童话篇目时,我也请教过乔乔姐姐。
在她小时候,我就买了一套四册的《安徒生童话》(是叶君健先生的译本,后来还买了一套林桦先生的译本),放在她房间里的书架上。我一直相信书和读者有某种神秘的联系,你只要把书摆在书架上,就可能在某种机缘下触发。我之前不知道她有没有读完过所有的安徒生童话,也不去问。我不主张过分干涉孩子,也不认为有什么书是必读的。我曾建议家长们在孩子的房间里搁置两三个书架,摆上两三百本好书,营造一种书香气氛。在这种书香气氛下,孩子自然而然地受感染,不知不觉地就会读很多书。一个房间里,什么精装修也不如摆上几个书架,高雅大方而且经济实惠,让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更是最佳的投资方式。
不知道为何,一个房间里如果没有几个书架,书架上没有摆上一些书,我们就觉得这个房间光秃秃的,好像缺乏了点什么。我们现在纽约曼哈顿租房子,并没有长住的打算,但乔乔姐姐坚持要买两个书架。等她终于装上书架,摆上她和我们带来的那些书之后,她长吁一口气说,“爸爸你看,这样是不是好多了?”
就算是这么繁忙的搬家,她没有忘记让我们给她把卡夫卡的《城堡》带来,把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带来(事实上我们带来一整他的套文集),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带来,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带来。
我们住在多伦多时,有一次聊天谈起安徒生童话,我就好奇地问了一下。她说不仅读过,而且全部读完了。不仅如此,她还读过很多其他作家的名作。比如,美国童话作家鲍姆的名作《绿野仙踪》,绝大部分人都只读过第一部,但是她把《绿野仙踪》之后的其他部分都读完了。所以啊,你把书放在书架上,你再给她一些自由支配时间,她就像海绵一样,孜孜不倦地汲取了。
“如果选安徒生的童话,你会推荐哪几篇呢?”我问。
“唔,《海的女儿》吧。不过要读完整版,不要节选或改编。”她特别强调说,“另外,还有《影子》,这两篇都是‘黑童话’,不知道合适不合适小孩子?”
“合适,有什么不合适的?小孩子很聪明的,他们的聪明需要磨砺,不应该只读简单好玩的东西。”我们家王老师也喜欢安徒生童话,她大学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安徒生童话。
《影子》这篇作品看起来是最像纯文学,内容太丰富,层次太多了,有极大的讨论空间。对于缺乏阅读积累的小孩子,这部作品有一定的难度。但真正的阅读,就一定需要有难度,没有难度的阅读不是好的阅读。孩子们可以“不求甚解”,留有一个记忆。据乔乔姐姐的经验,读过了,不一定要多么深的思考。等长大了,某一天忽然就想起来,就会有更多的感悟。